李义山的诗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3 22:47
- 提问者网友:我是我
- 2021-01-23 08:47
李义山的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1-23 09:10
问题一:林黛玉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却喜欢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一段贾府人游湖的描写。宝玉说要拔掉那些破荷叶时,林黛玉说了一句令人奇怪的话:“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李义山即晚唐诗人李商隐,原句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也许是林黛玉喜欢“残”不喜欢“枯”,将“枯”改为“残”了。
至于林黛玉为何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有研究者说《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借香菱之口表明宝钗的名字就来自李义山的七言绝句“宝钗无日不生尘”——也就是说,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原因是恨屋及乌吧。问题二:李义山的所有诗的名句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可能真的有一把锦瑟美眉送给他的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很让诗家费解,但说不定有个“沧海珠”是锦瑟送给李商隐的信物,“蓝田玉”是李商隐送给锦瑟的信物,现在锦瑟已不在人世,玉也随之烟灭,只剩下沧海珠伴他垂泪了。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锦瑟这首中提到两个偷情的美眉,像贾氏是晋朝大臣贾充的女儿,和美男韩寿偷情,而宓妃是指曹丕的皇后甄后,说她与曹植的爱情故事,但是锦瑟内心的矜持还是压倒了前面的充满诱惑的幻想(贾氏和甄后的故事),所以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锦瑟知道这一次冒险相会后,再相见就难了,所以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此后的日日夜夜,只好如春蚕吐丝、蜡烛滴泪一样至死相思不渝。最后的话是安稳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我们离的并不远,我会派侍女等人和你通音信的。问题三:荷叶生时春恨生是不是李义山的诗句 是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问题四:请问李义山是谁?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诗啊? 李义山就是李商隐,他做了最出名的一句诗就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黛玉是真的不喜欢李商隐吗?不喜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不喜欢“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不喜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大概“相见时难别亦难”黛玉不喜欢这么直白。感觉黛玉不是真的不喜欢,而是因为当时的情景,她故意这么极端。当时宝玉看见满池的破荷叶说,为什么不拔了去。宝钗解释,因为这园子老有人逛,所以没工夫收拾。看见他们一唱一和,黛玉自然不爽,所以故意说自己不喜欢李商隐,但是只有这一句喜欢,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这只是小女生故意使性子而已。宝玉马上就与黛玉保持一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可以想象,当时黛玉心里是比较得意的。毕竟被爱人宠着让着百依百顺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楼主以为然否?问题五:关于李义山的诗词。。。。。。 5分红楼梦中写的是残荷,李商隐的诗中是枯荷。
其实这一处不同是早已发现的问题了,我记得以前中华活页文选中就提到过。
至于曹雪芹是有意为之或者就是记错了,那就不清楚了。
原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伐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问题六:红楼梦--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看过上面各楼的高见,我也发表一下拙见。我以为林姑娘说她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有以下两种可能:1、她确不爱李义山的诗。因为林姑娘的性格,上面有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表面上看冷冷冰冰,什么都不说的主,其实是个爽快率直的人。而玉溪生的诗,多是含义晦涩,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耿直的人喜欢一大堆绕来绕去的诗,的确是不太可能的。2、这是鄙人的一点小猜想:李义山的诗多是催人泪下的诗篇,有些爱情的,有写不得志的,有写思念亲人的。林姑娘冰雪聪明,要读出其意味并不是什么多难的事。但偏偏林姑娘的想象力联想力极其强大,若读李诗,怎不会联想到自己身上呢?那又要平白扯出无限的泪···所以,她不读李商隐的诗,还故意说不爱读。因为她是个要强的女子。问题七: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是李义山的诗句 暮秋独游曲江
作者: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问题八: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自己最喜欢唐代诗人李义山的一句诗是什么 (《红楼梦》第四十回)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林黛玉为何如此说,当理解为是“正话反说”,“欲扬先抑”,目的是为了强调后面的“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所以宝玉随即说:“果然好句……”问题九:为什么林黛玉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呢?偏又喜欢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
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却在无意中陷入朋党争斗的旋涡中。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这些不幸让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他的一生经历,颇多难言之痛,至闷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实在可谓“为情而造文”。因此,他的诗总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高情远意”,于一种假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种深远的意韵。
《宿驼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就是这样一首很有情韵的诗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以极为简练的笔调,勾画了驼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这里一片的清幽雅洁。然而,也正是这幽静清廖的,远离了尘嚣的境地,牵引出诗人绵绵的相思。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清幽环境中诗人的孤寂;“相思迢递隔重城”,而地域的距离又是这样无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诗人眼下所宿的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借助于风、于云,将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飘向远方长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间隔中的契合了。
读李商隐的诗,常常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隔”字。而这个“隔”字,孕育其中的则是无尽的“怨”和“恨”。“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是友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怨;“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情人之间天涯阻隔的恨;就是他写给妻子的那首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也暗含着“隔”,那是情真意笃的夫妻之间无以剪烛夜话的惆怅和凄苦。这一个“隔”字,无疑还是诗人枯立于人世的写照,又正是这“隔”字,造成的太多的距离,成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大痛。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定。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这样看来,晚唐的那雨声,便也一直滴到今天,滴在我们的心上了。
至于林黛玉为何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有研究者说《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借香菱之口表明宝钗的名字就来自李义山的七言绝句“宝钗无日不生尘”——也就是说,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原因是恨屋及乌吧。问题二:李义山的所有诗的名句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可能真的有一把锦瑟美眉送给他的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很让诗家费解,但说不定有个“沧海珠”是锦瑟送给李商隐的信物,“蓝田玉”是李商隐送给锦瑟的信物,现在锦瑟已不在人世,玉也随之烟灭,只剩下沧海珠伴他垂泪了。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锦瑟这首中提到两个偷情的美眉,像贾氏是晋朝大臣贾充的女儿,和美男韩寿偷情,而宓妃是指曹丕的皇后甄后,说她与曹植的爱情故事,但是锦瑟内心的矜持还是压倒了前面的充满诱惑的幻想(贾氏和甄后的故事),所以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锦瑟知道这一次冒险相会后,再相见就难了,所以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此后的日日夜夜,只好如春蚕吐丝、蜡烛滴泪一样至死相思不渝。最后的话是安稳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我们离的并不远,我会派侍女等人和你通音信的。问题三:荷叶生时春恨生是不是李义山的诗句 是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问题四:请问李义山是谁?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诗啊? 李义山就是李商隐,他做了最出名的一句诗就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黛玉是真的不喜欢李商隐吗?不喜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不喜欢“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不喜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大概“相见时难别亦难”黛玉不喜欢这么直白。感觉黛玉不是真的不喜欢,而是因为当时的情景,她故意这么极端。当时宝玉看见满池的破荷叶说,为什么不拔了去。宝钗解释,因为这园子老有人逛,所以没工夫收拾。看见他们一唱一和,黛玉自然不爽,所以故意说自己不喜欢李商隐,但是只有这一句喜欢,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这只是小女生故意使性子而已。宝玉马上就与黛玉保持一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可以想象,当时黛玉心里是比较得意的。毕竟被爱人宠着让着百依百顺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楼主以为然否?问题五:关于李义山的诗词。。。。。。 5分红楼梦中写的是残荷,李商隐的诗中是枯荷。
其实这一处不同是早已发现的问题了,我记得以前中华活页文选中就提到过。
至于曹雪芹是有意为之或者就是记错了,那就不清楚了。
原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伐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问题六:红楼梦--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看过上面各楼的高见,我也发表一下拙见。我以为林姑娘说她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有以下两种可能:1、她确不爱李义山的诗。因为林姑娘的性格,上面有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表面上看冷冷冰冰,什么都不说的主,其实是个爽快率直的人。而玉溪生的诗,多是含义晦涩,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耿直的人喜欢一大堆绕来绕去的诗,的确是不太可能的。2、这是鄙人的一点小猜想:李义山的诗多是催人泪下的诗篇,有些爱情的,有写不得志的,有写思念亲人的。林姑娘冰雪聪明,要读出其意味并不是什么多难的事。但偏偏林姑娘的想象力联想力极其强大,若读李诗,怎不会联想到自己身上呢?那又要平白扯出无限的泪···所以,她不读李商隐的诗,还故意说不爱读。因为她是个要强的女子。问题七: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是李义山的诗句 暮秋独游曲江
作者: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问题八: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自己最喜欢唐代诗人李义山的一句诗是什么 (《红楼梦》第四十回)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林黛玉为何如此说,当理解为是“正话反说”,“欲扬先抑”,目的是为了强调后面的“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所以宝玉随即说:“果然好句……”问题九:为什么林黛玉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呢?偏又喜欢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
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却在无意中陷入朋党争斗的旋涡中。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这些不幸让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他的一生经历,颇多难言之痛,至闷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实在可谓“为情而造文”。因此,他的诗总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高情远意”,于一种假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种深远的意韵。
《宿驼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就是这样一首很有情韵的诗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以极为简练的笔调,勾画了驼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这里一片的清幽雅洁。然而,也正是这幽静清廖的,远离了尘嚣的境地,牵引出诗人绵绵的相思。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清幽环境中诗人的孤寂;“相思迢递隔重城”,而地域的距离又是这样无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诗人眼下所宿的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借助于风、于云,将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飘向远方长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间隔中的契合了。
读李商隐的诗,常常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隔”字。而这个“隔”字,孕育其中的则是无尽的“怨”和“恨”。“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是友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怨;“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情人之间天涯阻隔的恨;就是他写给妻子的那首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也暗含着“隔”,那是情真意笃的夫妻之间无以剪烛夜话的惆怅和凄苦。这一个“隔”字,无疑还是诗人枯立于人世的写照,又正是这“隔”字,造成的太多的距离,成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大痛。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定。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这样看来,晚唐的那雨声,便也一直滴到今天,滴在我们的心上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