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王昭君真的幸福吗?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4 03:13
- 提问者网友:贪了杯
- 2021-03-03 17:21
历史上的王昭君真的幸福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3-03 18:06
王昭君名嫱,是南郡秭归人王穰的女儿。应召入宫后,按当时的宫廷惯例,须先经画工描摹,然后呈上御览,准备召幸。当时的宫廷画师毛延寿生性贪鄙,屡向宫女们索贿,宫女们都巴不得入宫受宠,大都倾囊相赠,毛延寿便易其丑为妍,昭君不愿无故费钱,毛延寿怀恨在心,便在她脸上添了一块胎记,易其妍为丑,以泄私愤。汉元帝只凭图画选幸,当然不知有昭君这等人物。她只得在汉宫秋月中打发那寂寥的岁月。
然而历史向昭君展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毛延寿最低下的一笔竟成了昭君一生最大的转折。
汉元帝竟宁元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求婚。或许是在嫁了大大小小的公主之后感到乏味了,亦或是匈奴已今非昔比,汉元帝决定从宫女中择一人和亲匈奴。由于异国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迥然不同以及语言的差异,当时远嫁异国的生活是十分悲苦的。西汉和亲乌孙的细君公主,就曾作过一首《悲秋歌》来抒发自己的悲苦的心情: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鹤兮归故乡。
因此宫女们大都不愿远嫁他乡,对元帝的诏令置若罔闻、退避三舍。然而昭君却毅然上书,请求远嫁匈奴。临行之前,昭君至御座前辞行,元帝这才发现昭君风华绝代,然而君王一言九鼎,岂可反悔,只得忍痛割爱,封昭君为公主,和亲匈奴。
公元前三三年,昭君出塞。
昭君,你真的决定走了吗?塞外的黄沙会迷蒙你的双眼,大漠的风雪会冻僵你的身躯,你将永远告别父母之邦,终老他乡。
是的,走了。这深宫高墙之中没有天日,那儿不应该成为人生的终点,为何不去塞外追寻自由。于是马鞭一挥,你走了。
后代的诸多历史学家虽然对和亲政策各有所见、有褒有贬,但大都对昭君给予了很高评价,常冠以国家民族社稷大义之类的殊荣。但依我个人愚见,这样的担子对于一个行如弱柳扶风的女子来说太沉重一些了。在我看来,昭君之所以选择出塞,显然与她的“觉悟高低”无多大关联,这是她本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她人格的一种自然流露,简单地说这或许是她“大气”的个体的一种自然流露。正是因为“大气”,使得昭君具有许多女子都没有的勇气和远见,这也就是为何我对昭君这个历史人物情有独钟的原因。“大气”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不乏一些类似崔莺莺、林黛玉花前月下吟诗弹唱卿卿我我一类的女子,却极其缺乏像昭君一样的女子,她能把自己的个性生命诠释得如此豪迈,如此潇洒,常令我这个现代人为之折服。中国古代的美女很多,为何昭君能成为四大美女之一呢?我想这就是昭君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大气的个性魅力。今天我们已无法得知昭君当年受教育的程度,但我想当年的宫廷中,一定有许多宫女的“文化程度”高于昭君,她们的“觉悟”也一定高于昭君,但她们能走得如此豪迈,如此潇洒吗?
后来之人在探索昭君出塞当时的心情时,常有两种倾向,一为喜,二为悲。喜者,认为昭君身负国家重托,极其荣耀;悲者,认为昭君远离父母之邦,心中悲苦异常。但我认为无论是大喜亦或是大悲都是很不恰当的,她当时的心态一定十分平和。在这样一个大气的女子的心中,无论是翻江倒海还是风平浪静都化作深水一潭、清流一注。悲或喜都无从而来,因为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当昭君跨上马背,最后一次回首遥望长安时,那已不是对汉宫的留恋之情了,既然宫墙如此的高,宫门又如此的狭窄,为何还死死地依恋着它,大漠的天更广,塞外的地更阔。此时昭君心中所念的一定是她的父母,正如千百年来中国无数的新嫁娘一样:
一叩首,鞠育之恩难报;
再叩首,双亲善自保重;
三叩首,奴从今日去,爹娘莫牵念。
这或许才是历史和传奇背后真正的昭君,大气平凡,平凡而大气。
大漠深处,尘土飞扬。历史在继张骞的勇敢、苏武的忠贞之后,又送来了一位女子的大气与奇异。中国历史前行的通道也因此而疏通。
呼韩邪单于娶到王昭君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后,自然十分高兴,将她封为“宁胡阏氏”。此后,王昭君以她的人格魅力给这个曾经饱受战乱和苦难的民族带来安详和幸福。以后的六十年里,匈奴人畜两旺,汉族与匈奴也没有了战争,呈现出了一片和平的景象。这一切与中国历代许多女子的命运构成了独特的对比,所以当她们的音容笑貌在发黄的史册中渐渐模糊的时候,昭君的形象却在我眼中愈来愈清晰。昭君逝后,被葬在塞外郊野,相传她墓上的草色四季独青,与大漠的黄草不同,被呼之为“青冢”。此名的传说虽然或虚或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昭君风采和魅力一定千年不散。
昭君出塞后千年,护送文成公主的仪仗队又浩浩荡荡地开向西域。历史除了汉武唐宗的雄才大略和李广郭子仪的骁勇强悍之外,是不是可以留出一片更为开阔的空间给这些美丽大气的女子呢?
夜来幽梦,历史深处的昭君姗姗向我走来。朱唇轻启,嫣然一笑,铁骑飞过,烽火散尽。苍苍云天,茫茫碧野,尽现眼底。
然而历史向昭君展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毛延寿最低下的一笔竟成了昭君一生最大的转折。
汉元帝竟宁元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求婚。或许是在嫁了大大小小的公主之后感到乏味了,亦或是匈奴已今非昔比,汉元帝决定从宫女中择一人和亲匈奴。由于异国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迥然不同以及语言的差异,当时远嫁异国的生活是十分悲苦的。西汉和亲乌孙的细君公主,就曾作过一首《悲秋歌》来抒发自己的悲苦的心情: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鹤兮归故乡。
因此宫女们大都不愿远嫁他乡,对元帝的诏令置若罔闻、退避三舍。然而昭君却毅然上书,请求远嫁匈奴。临行之前,昭君至御座前辞行,元帝这才发现昭君风华绝代,然而君王一言九鼎,岂可反悔,只得忍痛割爱,封昭君为公主,和亲匈奴。
公元前三三年,昭君出塞。
昭君,你真的决定走了吗?塞外的黄沙会迷蒙你的双眼,大漠的风雪会冻僵你的身躯,你将永远告别父母之邦,终老他乡。
是的,走了。这深宫高墙之中没有天日,那儿不应该成为人生的终点,为何不去塞外追寻自由。于是马鞭一挥,你走了。
后代的诸多历史学家虽然对和亲政策各有所见、有褒有贬,但大都对昭君给予了很高评价,常冠以国家民族社稷大义之类的殊荣。但依我个人愚见,这样的担子对于一个行如弱柳扶风的女子来说太沉重一些了。在我看来,昭君之所以选择出塞,显然与她的“觉悟高低”无多大关联,这是她本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她人格的一种自然流露,简单地说这或许是她“大气”的个体的一种自然流露。正是因为“大气”,使得昭君具有许多女子都没有的勇气和远见,这也就是为何我对昭君这个历史人物情有独钟的原因。“大气”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不乏一些类似崔莺莺、林黛玉花前月下吟诗弹唱卿卿我我一类的女子,却极其缺乏像昭君一样的女子,她能把自己的个性生命诠释得如此豪迈,如此潇洒,常令我这个现代人为之折服。中国古代的美女很多,为何昭君能成为四大美女之一呢?我想这就是昭君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大气的个性魅力。今天我们已无法得知昭君当年受教育的程度,但我想当年的宫廷中,一定有许多宫女的“文化程度”高于昭君,她们的“觉悟”也一定高于昭君,但她们能走得如此豪迈,如此潇洒吗?
后来之人在探索昭君出塞当时的心情时,常有两种倾向,一为喜,二为悲。喜者,认为昭君身负国家重托,极其荣耀;悲者,认为昭君远离父母之邦,心中悲苦异常。但我认为无论是大喜亦或是大悲都是很不恰当的,她当时的心态一定十分平和。在这样一个大气的女子的心中,无论是翻江倒海还是风平浪静都化作深水一潭、清流一注。悲或喜都无从而来,因为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当昭君跨上马背,最后一次回首遥望长安时,那已不是对汉宫的留恋之情了,既然宫墙如此的高,宫门又如此的狭窄,为何还死死地依恋着它,大漠的天更广,塞外的地更阔。此时昭君心中所念的一定是她的父母,正如千百年来中国无数的新嫁娘一样:
一叩首,鞠育之恩难报;
再叩首,双亲善自保重;
三叩首,奴从今日去,爹娘莫牵念。
这或许才是历史和传奇背后真正的昭君,大气平凡,平凡而大气。
大漠深处,尘土飞扬。历史在继张骞的勇敢、苏武的忠贞之后,又送来了一位女子的大气与奇异。中国历史前行的通道也因此而疏通。
呼韩邪单于娶到王昭君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后,自然十分高兴,将她封为“宁胡阏氏”。此后,王昭君以她的人格魅力给这个曾经饱受战乱和苦难的民族带来安详和幸福。以后的六十年里,匈奴人畜两旺,汉族与匈奴也没有了战争,呈现出了一片和平的景象。这一切与中国历代许多女子的命运构成了独特的对比,所以当她们的音容笑貌在发黄的史册中渐渐模糊的时候,昭君的形象却在我眼中愈来愈清晰。昭君逝后,被葬在塞外郊野,相传她墓上的草色四季独青,与大漠的黄草不同,被呼之为“青冢”。此名的传说虽然或虚或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昭君风采和魅力一定千年不散。
昭君出塞后千年,护送文成公主的仪仗队又浩浩荡荡地开向西域。历史除了汉武唐宗的雄才大略和李广郭子仪的骁勇强悍之外,是不是可以留出一片更为开阔的空间给这些美丽大气的女子呢?
夜来幽梦,历史深处的昭君姗姗向我走来。朱唇轻启,嫣然一笑,铁骑飞过,烽火散尽。苍苍云天,茫茫碧野,尽现眼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3-03 19:20
不是
- 2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3-03 18:14
‘幸福’,她用自己的人生换来了国家的平安,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辈子昏昏碌碌又有什么意思/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