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冕上的瑱和琉有什么作用?
答案:3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16:05
- 提问者网友:雾里闻花香
- 2021-01-26 08:25
请哪位大虾给详细解答一下~感激不尽~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深街酒徒
- 2021-01-26 09:20
瑱,似玉充耳也。从玉,真声。——《说文》。按,天子以玉,诸侯以石,字亦作磌。 玉之瑱也。——《诗·鄘风·君子偕老》。笺:“塞耳也。” 玉瑱——《周礼·弁师》 瑱用白纩。——《仪礼·士丧礼》 角瑱。——《礼记·檀弓》 其又以规为瑱也。——《国语·楚语》 补充说法:古玉器名。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其形如牌,二寸许,广七八分,以紞悬当耳。天子以玉瑱,诸侯以石紞,用采织之。
[编辑本段]典故
瑱是古时的一种耳饰,是有"华夏特色"的耳饰.在“不毁伤发肤”的理念下,西汉之前不论男女都不流行穿耳孔。瑱有男女式两种,男子的瑱则多称为“充耳”“纩”。女子的瑱,较有特色的则是“簪珥”----将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髻,悬于耳际,故名。《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瑱一般都悬在冠/发髻两侧,悬垂在耳际.因此被赋予了一种"虚心听取意见"的礼义.女子褪去簪珥的行为是谢罪的意思.周宣王因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他的姜后自褪簪珥长跪于永巷,以劝政其夫君。此举后,周宣王果然励精图治,开创了周室的中兴局面;汉武帝晚年欲立勾弋夫人之子为太子,又怕子幼母少,女主姿意乱国,于是赐勾弋死,勾弋夫人便"脱簪珥叩头",武帝喝道:“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武帝吼道,“趣行,女不得活!”夫人用白陵自缢身亡。 《长沙发掘报告》记录西汉后期的玉瑱: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的。色有深蓝、浅蓝、绿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无色透明像玻璃。
旒
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 又如:旒纩;旒紞(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旒扆(借称帝王。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 旒
[编辑本段]典故
瑱是古时的一种耳饰,是有"华夏特色"的耳饰.在“不毁伤发肤”的理念下,西汉之前不论男女都不流行穿耳孔。瑱有男女式两种,男子的瑱则多称为“充耳”“纩”。女子的瑱,较有特色的则是“簪珥”----将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髻,悬于耳际,故名。《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瑱一般都悬在冠/发髻两侧,悬垂在耳际.因此被赋予了一种"虚心听取意见"的礼义.女子褪去簪珥的行为是谢罪的意思.周宣王因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他的姜后自褪簪珥长跪于永巷,以劝政其夫君。此举后,周宣王果然励精图治,开创了周室的中兴局面;汉武帝晚年欲立勾弋夫人之子为太子,又怕子幼母少,女主姿意乱国,于是赐勾弋死,勾弋夫人便"脱簪珥叩头",武帝喝道:“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武帝吼道,“趣行,女不得活!”夫人用白陵自缢身亡。 《长沙发掘报告》记录西汉后期的玉瑱: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的。色有深蓝、浅蓝、绿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无色透明像玻璃。
旒
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 又如:旒纩;旒紞(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旒扆(借称帝王。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 旒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1-26 10:58
瑱是古时的一种耳饰,是有"华夏特色"的耳饰.在“不毁伤发肤”的理念下,西汉之前不论男女都不流行穿耳孔。瑱有男女式两种,男子的瑱则多称为“充耳”“纩”。女子的瑱,较有特色的则是“簪珥”----将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髻,悬于耳际,故名。《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瑱一般都悬在冠/发髻两侧,悬垂在耳际.因此被赋予了一种"虚心听取意见"的礼义.女子褪去簪珥的行为是谢罪的意思.周宣王因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他的姜后自褪簪珥长跪于永巷,以劝政其夫君。此举后,周宣王果然励精图治,开创了周室的中兴局面;汉武帝晚年欲立勾弋夫人之子为太子,又怕子幼母少,女主姿意乱国,于是赐勾弋死,勾弋夫人便"脱簪珥叩头",武帝喝道:“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武帝吼道,“趣行,女不得活!”夫人用白陵自缢身亡。 《长沙发掘报告》记录西汉后期的玉瑱: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的。色有深蓝、浅蓝、绿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无色透明像玻璃。
至于lz说的“琉”是不是这个“旒”啊
旒是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 又如:旒纩;旒紞(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旒扆(借称帝王。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
另外旒也是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 [ribbon] 旗十有二旒。——《礼记》。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缀(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旒苏(旒旗的垂饰)
- 2楼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1-26 09:50
瑱是古时的一种耳饰,是有"华夏特色"的耳饰.在“不毁伤发肤”的理念下,西汉之前不论男女都不流行穿耳孔。瑱有男女式两种,男子的瑱则多称为“充耳”“纩”。女子的瑱,较有特色的则是“簪珥”----将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髻,悬于耳际,故名。《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瑱一般都悬在冠/发髻两侧,悬垂在耳际.因此被赋予了一种"虚心听取意见"的礼义.女子褪去簪珥的行为是谢罪的意思.周宣王因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他的姜后自褪簪珥长跪于永巷,以劝政其夫君。此举后,周宣王果然励精图治,开创了周室的中兴局面;汉武帝晚年欲立勾弋夫人之子为太子,又怕子幼母少,女主姿意乱国,于是赐勾弋死,勾弋夫人便"脱簪珥叩头",武帝喝道:“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武帝吼道,“趣行,女不得活!”夫人用白陵自缢身亡。 《长沙发掘报告》记录西汉后期的玉瑱: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