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节日,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分别是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8-23 10:24
- 提问者网友:我的未来我做主
- 2021-08-22 13:40
中国民俗节日,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分别是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8-22 14:46
传统的节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在这里,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要的七个传统节日:
(一)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
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为寒冬将尽,春阳萌动之时,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感谢百神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逐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春节时,全家大团圆,除夕守岁,通宵不眠,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屋里屋外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初一早上出门,相互拜谒,馈赠礼品;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人多食元宵与年糕。
(二)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宫,天公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猜灯谜” 又叫“大灯谜”,最早出现在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此外,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三)艾符蒲酒话升平——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但是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鬃叶包米代替竹筒。挂艾叶菖蒲,插于门楣,有驱魔除鬼之神效。
(四)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五)把酒赏菊倍思亲——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意愿于《易经》。古代民间在该日又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重阳节的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六)寒食东风御杨柳——清明
阳历4月5日。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重点,后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打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游艺性节目。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七)年年乞于人间巧——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子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七夕坐看牛郎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余下全文>>
(一)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
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为寒冬将尽,春阳萌动之时,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感谢百神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逐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春节时,全家大团圆,除夕守岁,通宵不眠,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屋里屋外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初一早上出门,相互拜谒,馈赠礼品;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人多食元宵与年糕。
(二)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宫,天公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猜灯谜” 又叫“大灯谜”,最早出现在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此外,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三)艾符蒲酒话升平——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但是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鬃叶包米代替竹筒。挂艾叶菖蒲,插于门楣,有驱魔除鬼之神效。
(四)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五)把酒赏菊倍思亲——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意愿于《易经》。古代民间在该日又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重阳节的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六)寒食东风御杨柳——清明
阳历4月5日。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重点,后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打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游艺性节目。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七)年年乞于人间巧——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子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七夕坐看牛郎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