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设计一个内部效度外部效度结果效度过程效度都很高的实验吗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9 00:56
- 提问者网友:沉默菋噵
- 2021-03-28 11:43
能设计一个内部效度外部效度结果效度过程效度都很高的实验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狂恋
- 2021-03-28 12:16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实验目的是验证假设,验证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实验结果的推论可用以解释和预测其他同类现象。由于不同的实验者在设计上和在对额外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上极不相同,实验的效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此外,每种实验都有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每一部分也会影响整个实验的效度。了解影响实验效度的诸因素,将有助于我们评价实验设计的质量,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和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
(一)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一项实验的内部效度高,就意味着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由于除了自变量以外,任何额外变量都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混淆。这样我们就难以判定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因此,要使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额外变量。在设计实验时,如果能考虑到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将有助于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
1.生长和成熟。除了实验中的自变量可能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外,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也是使其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以幼小的儿童为被试者而又采用单组前测后测实验的情况下,生长和成熟因素的影响就更大。单组前测后测实验通常是实验处理之前先对被试者的某种行为作一次测量,实验处理后再以同样方法测量一次,两次测量之差即表示实验变量(即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很明显,这种设计忽略了前后两次测量之间被试者的生长和成熟因素,其实验效果易受生长和成熟因素的混淆,从而降低了内部效度。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增设同样条件的控制组进行比较。
2.前测的影响。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后测的分数将比前测的高。这中间包括练习因素、临场经验、以及对实验目的的敏感程度,从而提高了后测的成绩。特别是前后两次测量时间较近,这一因素的影响就更显著。
3.被试的选择偏性。在对被试者进行分组时,如果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方法,在实验处理之前,他们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性,从而造成实验结果的混淆,降低了内部效度。
4.被试的缺失。如果是一项长期的实验,要保持原实验被试者的人数不变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开始参加实验的被试者样本是经过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但由于被试者的中途缺失,常常使缺失后的被试者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这就降低了内部效度。
5.实验程序的不一致。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控制方式的不一致,测量程度的变化,实验处理的扩散和交流等都可能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实验者知道实验目的所产生的“实验者效应”以及被试知道实验目的或自己正被研究所产生的“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受试者期望效应)等都将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从而降低了内部效度。
6.统计回归。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回归(statistical regression)后,可能使实验者对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产生误解。如果选择具有极端特性的个体作为被试者(如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进行实验时,尤需注意这种现象。统计回归现象是,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高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低的倾向(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低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高的倾向(也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因此第二次测量虽在实验处理之后,其升高或降低只是受统计回归的影响,可能并非是实验变量(即自变量)所产生的效果。
(二)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以人的行为为对象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其推论法往往有相当的局限性。实验的外部效度主要受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会影响被试者的典型行为。被试参与实验的动机也会影响其行为表现。而在实验室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就不会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结果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验室之外的日常行为现象。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从理论上讲,实验被试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如果总体很大,即使能够随机取样,但心理学实验的被试通常是自愿的,所以也很难把被随机选上的人全都请来做实验。如果总体是无限的(例如,“七岁儿童”就是一个无限的总体,其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所有七岁儿童),随机取样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这样的实验结果自然会降低其外部效度。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实验者对实验变量(即自变量)和反应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是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的。例如,把成就动机作为一个因变量,实验者常以某种成就动机量表所测得的分数来界定并评定其强度。但成就动机的测量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所测量出的分数并不代表同一种成就动机及其强度。如果在实验时采用的是某一种成就动机的量表,那么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便不能推论到采用其他成就动机的量表的情况中去。
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这两种效度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求。一般而言,在实验中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越大,则对因果关系的测量就越有效。因此,可以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
(一)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一项实验的内部效度高,就意味着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由于除了自变量以外,任何额外变量都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混淆。这样我们就难以判定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因此,要使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额外变量。在设计实验时,如果能考虑到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将有助于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
1.生长和成熟。除了实验中的自变量可能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外,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也是使其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以幼小的儿童为被试者而又采用单组前测后测实验的情况下,生长和成熟因素的影响就更大。单组前测后测实验通常是实验处理之前先对被试者的某种行为作一次测量,实验处理后再以同样方法测量一次,两次测量之差即表示实验变量(即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很明显,这种设计忽略了前后两次测量之间被试者的生长和成熟因素,其实验效果易受生长和成熟因素的混淆,从而降低了内部效度。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增设同样条件的控制组进行比较。
2.前测的影响。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后测的分数将比前测的高。这中间包括练习因素、临场经验、以及对实验目的的敏感程度,从而提高了后测的成绩。特别是前后两次测量时间较近,这一因素的影响就更显著。
3.被试的选择偏性。在对被试者进行分组时,如果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方法,在实验处理之前,他们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性,从而造成实验结果的混淆,降低了内部效度。
4.被试的缺失。如果是一项长期的实验,要保持原实验被试者的人数不变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开始参加实验的被试者样本是经过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但由于被试者的中途缺失,常常使缺失后的被试者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这就降低了内部效度。
5.实验程序的不一致。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控制方式的不一致,测量程度的变化,实验处理的扩散和交流等都可能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实验者知道实验目的所产生的“实验者效应”以及被试知道实验目的或自己正被研究所产生的“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受试者期望效应)等都将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从而降低了内部效度。
6.统计回归。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回归(statistical regression)后,可能使实验者对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产生误解。如果选择具有极端特性的个体作为被试者(如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进行实验时,尤需注意这种现象。统计回归现象是,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高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低的倾向(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低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高的倾向(也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因此第二次测量虽在实验处理之后,其升高或降低只是受统计回归的影响,可能并非是实验变量(即自变量)所产生的效果。
(二)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以人的行为为对象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其推论法往往有相当的局限性。实验的外部效度主要受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会影响被试者的典型行为。被试参与实验的动机也会影响其行为表现。而在实验室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就不会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结果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验室之外的日常行为现象。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从理论上讲,实验被试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如果总体很大,即使能够随机取样,但心理学实验的被试通常是自愿的,所以也很难把被随机选上的人全都请来做实验。如果总体是无限的(例如,“七岁儿童”就是一个无限的总体,其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所有七岁儿童),随机取样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这样的实验结果自然会降低其外部效度。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实验者对实验变量(即自变量)和反应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是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的。例如,把成就动机作为一个因变量,实验者常以某种成就动机量表所测得的分数来界定并评定其强度。但成就动机的测量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所测量出的分数并不代表同一种成就动机及其强度。如果在实验时采用的是某一种成就动机的量表,那么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便不能推论到采用其他成就动机的量表的情况中去。
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这两种效度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求。一般而言,在实验中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越大,则对因果关系的测量就越有效。因此,可以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