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么一首诗:“马车驶回遥远的岁月/运来玉黍和小米/夕阳...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7 19:11
- 提问者网友:
- 2021-01-17 04:4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喜欢这么一首诗:“马车驶回遥远的岁月/运来玉黍和小米/夕阳返照村巷/流水注入瓷器/那人在瓷器外/稳坐青山/横吹牧笛……”这是一幅圆融的古朴画卷,每个读到它的人,都会听到那平和之中的苍凉,而这种苍凉却正是最有魅力的笛声。 现在我的女儿就在我椅背的空地上拉着那把吱吱嘎嘎的小提琴,所有音符从脑后飞来,给人一种跌跌撞撞的感觉;但我能听得出来,这种还很欠火候的琴声,依然在表现着一股生命的朝气,那是最真实最自然的音乐。而在我的眼前,在这种远非流水之音的背景上,我总能看到一幅永远的风景,只要我想要看到,无论我闭上或大睁双眼,那种要让人从心底涌出深秋之箫声的图景就会发现,那就是我的母亲和她那永远灰蓝的衣襟。 说实话,对于母亲,在我这个做儿子的心中,已经是很陌生的一种存在。我已经记不清当年的妈妈是怎样拖拉着我们这个家走过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惟一能记住的就是她的鬓发的变化,由我离家时的花白鬓角,到我携妻带子归家时的华发漫生,直到今年我再踏进家门,见到母亲满头银丝时,我的那颗在外面世界漂流了许久的心,马上感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伤痛。母亲却是用一种略带几分客气的热情招待了我和我的家人。 临别的那几日,我就在心里暗自鼓励自己在离别的那一瞬间,要像小时候那样去吻一次我的母亲。启程前的那个夜晚,我坐在客厅里读书,母亲在洗濯着头发,边洗边对我说:“这头发已经全白了。”我急忙放下书,手忙脚乱地为母亲倒水,拿毛巾,看着那缕缕白发在水波中游动,似乎所有的生命旅程都在炙烤着我,令我羞愧难当。而母亲,用毛巾包裹着头发,抬眼看着伫立在她面前的我,眼睛里闪烁出一丝闪亮的光芒,我知道母亲的心里一定比我此时想得更多。但母亲只轻轻说了一句:“睡吧,明天要上路了。” 黎明时分,送我们去车站的车已至楼下,父亲和母亲站在古长安的晨曦中。我和父亲握手告别后,想再去握住母亲的手————因为我没有勇气去吻别我的母亲,可就在两手相触的一瞬,母亲下意识地缩回手臂。在她的眼里,我已经是一个长大的男人;在她心里,我不仅仅是远归的儿子,还是一个久别的客人。 蒙眬中,矮小的母亲一头白发,女儿在挥泪告别爷爷奶奶。车转过中楼时,我却想起另一段诗:“我空荡荡的行期/已积满灰尘/归宿在你眼底/我如何走得出/你泪溘斑斑的守望/挥手的那一刻/你站成了我生命中苦难的风景……” 噢,母亲!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玉黍( ) 村巷( ) 洗濯( ) 炙烤( ) 伫立( ) 鬓角( ) (2)第二段中说“我总能看到一幅永远的风景”,“永远的风景”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选文第三段中作者描写了母亲鬓发的变化,请挑选出表现这种变化的词语。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第四段中,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写母亲?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母亲怎样复杂的心情? (5)第四段中画线句子具有怎样深刻的含意?结合全文说说“令我羞愧难当”的原因。 (6)第五段写车站送别。母亲为什么不肯和他的儿子握一握手? (7)本文开头和结尾所引用的诗句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8)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大漠
- 2020-05-09 02:46
答案:略解析: (1)sh( xi4ng zhu$ zh zh) bn (2)是我的母亲和她那永远灰蓝的衣襟。 (3)花白鬓角→华发漫生→满头银丝。母亲的白发是她为家庭、为儿女一生操劳的记录,作为儿子,“惟一能记住的就是她的鬓角的变化”,表明儿子理解母亲艰辛的生命旅程,饱含着对母亲的无限热爱之情。 (4)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远归的儿子又要上路了,母亲心中涌动着无限依恋与关爱之情。她多希望留住儿子,可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带着这种无奈,还是一如既往地尽着关爱儿子的职责。 (5)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所有的生命旅程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母亲的艰难与辛劳、关心与爱护,而自己却觉得母亲“是很陌生的一种存在”,况且母亲“头发已经全白了”,母亲为儿女辛劳一生,而“我”却没有尽到更多的孝心,因而“羞愧难当”。 (6)在母亲眼中儿子已经是一个长大的男人.不再是从前的小孩子。况且远行的儿子不知何时归来,母亲的心情是极复杂的。 (7)开头引用的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勾起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结尾处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离别母亲后的无限伤感之情,也镌刻着儿子对母亲的无限热爱之情。 (8)永远的风景 ![]()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几近狂妄
- 2020-05-01 05:56
就是这个解释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