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佛家讲究的“空”字应该怎么理解》?
答案:6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0 03:18
- 提问者网友:难遇难求
- 2021-02-19 15:19
是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还是对什么事情都不想? 还是什么?》 请高人指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2-19 16:07
佛认为,了解这个世界空的本质后,就要修行追求成佛,超脱这个世界的轮回,到达那个不空的极乐世界。。。
因此,虽空,但还是有追求的,只不过追求的不是凡人的那些名利。。佛信徒在这世间还是要做事的,只是不要有太多的分别心,不要过于执著追求世间各种名利。
比如你还没成佛,这期间你就要去干活去解决基本的温----饱,以便能有精力去继续修-a行。。你也可以去传佛法,积功 德,去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宇宙 珍相。。
因此,虽空,但还是有追求的,只不过追求的不是凡人的那些名利。。佛信徒在这世间还是要做事的,只是不要有太多的分别心,不要过于执著追求世间各种名利。
比如你还没成佛,这期间你就要去干活去解决基本的温----饱,以便能有精力去继续修-a行。。你也可以去传佛法,积功 德,去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宇宙 珍相。。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2-19 20:56
空是安然、超然看一切。始终以旁观的心看一切。对一切有不著也不弃。
- 2楼网友:掌灯师
- 2021-02-19 19:56
【空】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世间看到的空它是空也不是空,空中有空,循环在循环。重复在重复,无空无空。
其实【空】可以看做一种对世界观的认识,而不单单指对待事物的态度。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并不一样。另外道家不讲“空”。
- 3楼网友:逃夭
- 2021-02-19 18:59
道家的无 因本人对道家了解不多,不敢妄言
至于佛门的空,我倒可以谈谈
“空”是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也是佛教义理的最高范畴。“空”因适应佛教人生归宿学说解脱论的需要而成为佛教哲学的第一个关键词。谈空说有,亦即空与有、自性与空性、无常与有常、无我与有我等关系,成为佛教哲学探讨、论辩的中心问题。在佛教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空”成为佛教徒从种种束缚、烦恼、痛苦乃至生死中解脱出来的主导观念。佛教因倡导以观照空理、证悟空性而趋入涅盘之门,号称“空门”。诸佛被尊为“空王”。众生归命佛法,归依佛教,谓为遁入“空门”。入佛门出家者,被称为“空门子”。在大量的佛教经典里,不同派别对空的含义各有不同理解,彼此纷争,相互批判,反复论辩,致使“空”义的内涵极为复杂多样,产生了诸如我法俱有、人空法有、人空法空、假名性空、识有境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真空妙有等等论说,真可谓众说纷纭、群芳竞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空”论体系。
面对人类和宇宙万物的客观存在,有人包括一些佛教学者对佛教各派各宗的“空”论,产生了种种理论疑难和困惑,例如:由各种原因、条件和合而成的真真切切、确确凿凿的事物,为什么是假有而不是真有?为什么说事物是性空,而不是性实?如果说人是空,那么轮回主体是否存在?轮回又有什么意义?否定了人的真实存在,怎么能肯定业力的作用?契入涅盘境界的主体又是什么?一切众生本性空寂,为什么又有“如来藏”、“佛性”?而且“如来藏”和“佛性”还是本有的呢?除此之外,佛教讲空,是否会否定人们追求现世福祉的努力呢?会不会由于说空而导致对邪恶认识不够,对善良肯定不足,并产生负面的作用呢?诸如此类,可以说,佛教最富思辩色彩的“空”义哲学,就是为了回答、消解这些矛盾和疑难而展开的。
佛教的“空”论,也不可避免的使一些人产生异议,也被一些人指斥为是虚无主义。这种指斥虽有一定的根据,但实际上,“空”论是和佛教的理想归宿、修持方法等紧密联系着的,是有丰富的实质内容的。就“空”论的思想主流而言,既非实有主义,也非虚无主义,而是一种不能简单地以有或无论之的价值哲学理论。
佛教的“空”论是对人类通常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挑战与反动,这一方面使它陷入背离常识的片面、局限,乃至谬误,一方面也使它具有超越常识的见解、判断,乃至超凡的智慧。由此可以这么说,在佛教的“空”论体系中,交织着诡辩与真理、糟粕与精华、偏见与智慧,“空”论在人类思辩认识史实是是独具华彩的篇章。
- 4楼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2-19 18:00
无常即空。这个空不是没有,因为空才可以产生万物。这个问题很奥妙。
- 5楼网友:神鬼未生
- 2021-02-19 16:54
太空的空,空性的空,虚空的空,空间的空,是为一如,不是不想,是不迷于想,不被思想所束缚,不过最终还是回归于无想,一切想虚妄不实故,不可得故!知不可得故!知无所有故!不空而空故!一切妄动、妄想,皆不实皆不可得故!不识自心体性故。如镜迷影,非识本性!反客为主,自欺欺人,自寻烦恼,认贼为子,无有是处,故着生死,不得寂静,不得常法,不得清净,常发神经,心迷妄动故,不自调御故,被心魔所伏,还自以为聪明智慧。超越生死之真理,岂是井蛙待坐之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