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袖衫的历史发展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0 09:29
- 提问者网友:骑士
- 2021-03-29 09:59
大袖衫的历史发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3-29 11:38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服装,从特定角度体现了唐代这种繁荣、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当时最盛行的文学样式——唐诗,对此作了充分的诠释。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晚唐服饰的奢华。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以“唐”之名称谓一些礼服款式,可见影响之久。
尽管儒家经典中早就规定:“男女不通衣裳”。《旧唐书· 舆服志》和《中华古今注》中记载,唐代女子穿男装,包括皮靴、袍衫、马鞭、帽子,不论身份尊卑,甚至不管在家还是出门,都这样装扮。由此可见,唐代社会开放,对女性的束缚很少。
《唐书·舆服志》曾说:“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新唐书·车服志》也说:“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冒(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这种女装男性化的风尚是受外来影响所致。《洛阳伽蓝记》五讲于阗国“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文献通考·四裔考》九讲占城风俗“妇人亦脑后摄髻,无笄梳,其服与拜揖与男子同。”
公元828年6月18日,唐文宗大和二年的五月丁亥日,没有任何征兆,文宗突然遣宦官向公主们宣布了一道圣旨:今后每逢召对之日,不得广插钗梳,不可穿短窄衣服。
这个皇帝似乎有点不能忍受胡服风满天下的趋势。他觉得,中华应该有中华的装束,怎能追捧胡人的装束呢?况且,短窄衣男女无别,是有悖礼教的。所以,他降旨要求公主们在觐见之日,要穿上中华之衣裳,以做天下表率。 文宗之后,比较肥大的女装样式开始兴起。人们开始舍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们的长、宽都比初唐时多了1倍左右。贵族妇女身穿锦绣长裙,裙子用锦带系于胸部,宽大的下摆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内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透明纱衣。脖子、胸、手臂大部分都露在外面,风流百态,以女性特有的妩媚打破传统的封闭。
这种晚唐代表服饰沿用至明末,宋,明皆有出土。
尽管儒家经典中早就规定:“男女不通衣裳”。《旧唐书· 舆服志》和《中华古今注》中记载,唐代女子穿男装,包括皮靴、袍衫、马鞭、帽子,不论身份尊卑,甚至不管在家还是出门,都这样装扮。由此可见,唐代社会开放,对女性的束缚很少。
《唐书·舆服志》曾说:“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新唐书·车服志》也说:“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冒(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这种女装男性化的风尚是受外来影响所致。《洛阳伽蓝记》五讲于阗国“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文献通考·四裔考》九讲占城风俗“妇人亦脑后摄髻,无笄梳,其服与拜揖与男子同。”
公元828年6月18日,唐文宗大和二年的五月丁亥日,没有任何征兆,文宗突然遣宦官向公主们宣布了一道圣旨:今后每逢召对之日,不得广插钗梳,不可穿短窄衣服。
这个皇帝似乎有点不能忍受胡服风满天下的趋势。他觉得,中华应该有中华的装束,怎能追捧胡人的装束呢?况且,短窄衣男女无别,是有悖礼教的。所以,他降旨要求公主们在觐见之日,要穿上中华之衣裳,以做天下表率。 文宗之后,比较肥大的女装样式开始兴起。人们开始舍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们的长、宽都比初唐时多了1倍左右。贵族妇女身穿锦绣长裙,裙子用锦带系于胸部,宽大的下摆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内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透明纱衣。脖子、胸、手臂大部分都露在外面,风流百态,以女性特有的妩媚打破传统的封闭。
这种晚唐代表服饰沿用至明末,宋,明皆有出土。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