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善行的价值的认识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16:50
- 提问者网友:活着好累
- 2021-02-09 05:02
爱心善行的价值的认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2-09 05:17
一、善心生阳,行善最乐
行善能养生吗?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可以带来心境的快乐。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乐。”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里都会不安、不快乐、慢慢脸色神气都会变坏,精神弄走样了。“假使你真正绝对无条件地行善,帮助别人,有利于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
从心理角度来看,善良的心地会使人身心放松,行善的行为容易激发他人的友爱感激之情,反过来自身会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从免疫系统角度来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统。所以《礼记·大学》中说:“德润身。”汉代董仲舒解释说:“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行善、快乐与养生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关系。
其次,行善可以激发身体中的阳气。南先生说:“照中国文化来讲,善心生阳;邪念是阴的,所以烦恼就来了。”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元气就会恢复。善为阳的行为在中国医学上或依阴阳家来说,是属于光辉的一面,是开发性的,而恶的行为属于阴性的,它是收缩的、紧张的,会使自己有恐惧感、痛苦感。
行善到一定程度,内心自然就清净了,精、气、神三者互相影响,元气自然就会恢复,所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大概就有这个道理在里面。
二、善行能变化气脉
善是心理上的东西,气脉是生理上的东西,“善行能变化气脉”实际上讲的就是身心之间的关系。心理影响生理,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这里就不赘述了。
南先生要深化的是,“气脉与心理行为有绝对的关系”。他说:“打坐时,气脉打通的地方就会有喜乐的感觉。”所谓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都是气脉影响心理的问题;《楞严经》讲圣者悟道时有“心得通达,然后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无碍流通”等的描述,这就是心理行为变化气脉的问题了,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变化气质。
南先生认为“气质是一个实在的问题,不是空洞的理论。换句话说,学位修养高了,生理都会转变的”,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修心养性的人气质就会随着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都跟着我们的心念在变,所以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烦恼转成菩提,随时清明,生理也就完全转了。
南先生讲,纵使没有行善,但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气脉也会转一分。行为如果转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可能的。
吴信如大德也说:“真心发愿,脉就张开了。发心发得越大,脉就越容易张开。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见很重,越是'我的、我的’,脉就越坚而不松,松不开。”又讲“戒守得好,脉就畅通柔软”、“通过脉可以修智慧,通过智慧可以调整脉”。
要行善利益众生便是发愿,止于至善便是持戒,把善事做好便是修慧。
三、劳者善心生
明代儒家史桂芳说:“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忘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劳动更知柴米贵,思之不免善心生。南先生讲,体力劳动者或是爱运动的人,在累到极点时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喘口气,当下马上清净。所以,中国古人说:“劳者善心生。”善心生起,就容易得到清净心。
终上所述,所谓行善养生,实际上也就是“以虚养心,以德养身”。《遵生八笺》中说:“盖心如水也,久而不挠,则澄澈见底,是谓灵明。故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若一念挠浑,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荣卫昏乱,而病相攻,寿元自损。”那么行善不讲养气,而养气自在其中。
行善能养生吗?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可以带来心境的快乐。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乐。”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里都会不安、不快乐、慢慢脸色神气都会变坏,精神弄走样了。“假使你真正绝对无条件地行善,帮助别人,有利于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
从心理角度来看,善良的心地会使人身心放松,行善的行为容易激发他人的友爱感激之情,反过来自身会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从免疫系统角度来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统。所以《礼记·大学》中说:“德润身。”汉代董仲舒解释说:“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行善、快乐与养生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关系。
其次,行善可以激发身体中的阳气。南先生说:“照中国文化来讲,善心生阳;邪念是阴的,所以烦恼就来了。”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元气就会恢复。善为阳的行为在中国医学上或依阴阳家来说,是属于光辉的一面,是开发性的,而恶的行为属于阴性的,它是收缩的、紧张的,会使自己有恐惧感、痛苦感。
行善到一定程度,内心自然就清净了,精、气、神三者互相影响,元气自然就会恢复,所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大概就有这个道理在里面。
二、善行能变化气脉
善是心理上的东西,气脉是生理上的东西,“善行能变化气脉”实际上讲的就是身心之间的关系。心理影响生理,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这里就不赘述了。
南先生要深化的是,“气脉与心理行为有绝对的关系”。他说:“打坐时,气脉打通的地方就会有喜乐的感觉。”所谓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都是气脉影响心理的问题;《楞严经》讲圣者悟道时有“心得通达,然后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无碍流通”等的描述,这就是心理行为变化气脉的问题了,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变化气质。
南先生认为“气质是一个实在的问题,不是空洞的理论。换句话说,学位修养高了,生理都会转变的”,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修心养性的人气质就会随着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都跟着我们的心念在变,所以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烦恼转成菩提,随时清明,生理也就完全转了。
南先生讲,纵使没有行善,但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气脉也会转一分。行为如果转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可能的。
吴信如大德也说:“真心发愿,脉就张开了。发心发得越大,脉就越容易张开。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见很重,越是'我的、我的’,脉就越坚而不松,松不开。”又讲“戒守得好,脉就畅通柔软”、“通过脉可以修智慧,通过智慧可以调整脉”。
要行善利益众生便是发愿,止于至善便是持戒,把善事做好便是修慧。
三、劳者善心生
明代儒家史桂芳说:“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忘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劳动更知柴米贵,思之不免善心生。南先生讲,体力劳动者或是爱运动的人,在累到极点时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喘口气,当下马上清净。所以,中国古人说:“劳者善心生。”善心生起,就容易得到清净心。
终上所述,所谓行善养生,实际上也就是“以虚养心,以德养身”。《遵生八笺》中说:“盖心如水也,久而不挠,则澄澈见底,是谓灵明。故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若一念挠浑,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荣卫昏乱,而病相攻,寿元自损。”那么行善不讲养气,而养气自在其中。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