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民歌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3 05:38
- 提问者网友:沦陷
- 2021-12-22 09: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一首民歌叶延滨 ①作家李准讲到他在美国听到的一首民歌。歌词大意是这样的:原野上的鲜花到哪里去了?鲜花被姑娘摘去了。美丽的姑娘到哪里去了?姑娘被大兵带到军营去了。军营的士兵到哪儿去了?大兵都到墓地去了。大兵们的墓地到哪儿去了?墓地早就开满鲜花了…… ②这是民歌。 ③听见这首民歌,我的心被一种美丽的忧伤所笼罩,好久都没有这样的心境了。它是民歌,因为它通俗明白。它是民歌,因为它浸满了生活的汁液,让你闻到花香,看见姑娘的倩影,听见士兵们的笑声,再面对墓地苍凉的风。它是民歌,因为它把我们感受到所没能说的一切,用最简单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你体会内涵的丰厚与深沉。 ④它说的是今天,但从古到今的男人和女人,不也有相似的人生?它说的是美国的民情,但哪个国家的骑士和美女,没有这样的故事?它在讲述爱情,同时我们也感到诗人在慨叹命运。它在述说它看到的景象,却叫我和你联想到许多看不见的生息和首尾相连的环链。它在喟叹美好的事物是那么脆弱、那么短暂,而在我的心里即引出对美的礼赞,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是那样顽强、那样生生不息。 ⑤这就是诗的力量,这就是民歌的魅力。 ⑥你也许会说,这有什么奇怪的,不就是剪子、锤子和布吗?不就是杠子、虫子和鸡吗?从抽象的相克相生环来说,它们都是一个道理;但同样在一个循环性的表达式下,剪子、锤子和布是游戏,框子、虫子和鸡是酒令,而这束鲜花、姑娘和大兵就是诗。引出其中区别的,就是诗的本质。 ⑦诗就是美,就是人生,就是情感。如果一首诗没有张扬人性的力量,不让人接近人生的意义;如果一首诗不最后在感情上引起共振,不能用情感打通人与人间的隔膜——那么它不能称为好诗,至少不是一首完美的作品。 ⑧我从来不反对向民歌学习,因为民歌是最接近诗本质的诗歌形式。但这里要讲一个现实,我们所说的民歌在与你和我接近之时,往往已经被现代文明“污染”了。对民歌污染还至少在这两方面是人所共知的:一是出于权力的要求,而对民歌实施的改造,最典型的例子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庄歌谣之类;二是由于金钱的引诱,对民歌实行了商品化的包装。商业化了的民歌就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的粗野生动,变成了“妹妹坐船头,哥哥你在岸上走”的精致虚假。 ⑨真是,“原野上的鲜花到哪儿去了……”,听到这首民歌的时候,我也在想念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民歌。1.作者认为民歌的特点是什么?分三点作答。2.联系全文,说出下列句子的含意。(1)我的心被一种美丽的忧伤所笼罩,好久都没有这样的心境了。(2)剪子、锤子和布是游戏,杠子、虫子和鸡是酒令,而这束鲜花、姑娘和大兵就是诗。3.我们在初中学过的《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结合本文,谈谈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民歌的魅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城痞子
- 2021-12-22 10:40
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1)通俗明白;(2)浸满了生活的汁液;(3)最简单的形式,丰厚与深沉的内涵。 解析:答题范围就在第③段,原句是用三个“它是民歌”这样的排比形式讲述民歌特点的,我们把它变成通俗一点的话分条列出即可。 2.参考答案:(1)“美丽”指民歌中的爱情故事所具有的美好特质;“忧伤”指民歌体现出来的对美好事物脆弱、短暂的喟叹。作者因长期看到听到的是被现代文明“污染”了的民歌,所以“好久都没有这样的心境了”。 (2)因为这首民歌除了具有简单的形式外,还具有关注人生,用情感打通人与人间的隔膜,在情感上引起共振的具体内容。 解析:叙述句子的含意,还要找出句子的隐含信息。(1)要抓住“美丽的忧伤”来分析其具体内容;(2)三组词语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游戏”与“酒令”没有感情因素的融入,而“诗”则是感情的东西了。 3.参考答案: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节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内容生活化,语言又通俗易懂。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提供的答案仅供参考。我们在答题时应扣住《蒹葭》来谈,又要扣住本篇文章的内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由着我着迷
- 2021-12-22 11:38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