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只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直接称帝?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5 12:11
- 提问者网友:太高姿态
- 2021-02-05 02:24
曹操为何只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直接称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2-05 02:46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伟人毛泽东曾经这样形容三国风云人物曹操。曹操生于乱世,穷其一生致力于天下一统,创下了盖世伟业。与他同时代的还有许多英雄豪杰,但唯独他笑到了最后,其子曹丕在他的基础上建魏称帝,把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曹操是真正的英雄。但是,令世人不解的一点是,为何曹操一直没有称帝?虽然天时地利都具备,但曹操却至死没有登基。
建安元年8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献帝变成了自己手中的一个傀儡和一张王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曹操深知人心向背的道理,他挟持献帝,其意在统一天下。被控制的汉献帝本就性格怯弱,如今迁都许昌,只好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来因为袁绍不满,曹操才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自己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并从此开始主持朝政。曹操做了丞相、当了三公,又想位列王侯,献帝后来依他封其为魏王。其子曹丕被封为魏国太子。可以说,在当时,曹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4月,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时像皇帝那样左右严密警戒,行人禁止通行。5月,曹操修建了诸侯有权享受的学宫泮宫。6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10月,献帝诏令曹操可以头戴天子礼制的悬12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6马。同时,封其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就这样,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使自己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了。惟一没到手的,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作为当时数一数二的英雄,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公元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作为魏国封国人口。曹操拒绝,并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解释自己无代汉之意,还提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还能侍奉陛下的周文王,有以标榜自己的意思。此外,他还明确提出:“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事实上,不称帝对他也有好处,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保留献帝的皇帝名号,他就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凡事都师出有名。纵观曹操一生中的几次大的战役,他都是以“天子”之名“讨伐叛贼”,客观上说,这一点对于争取民心起到了很大作用,无形中也增加了其胜利的砝码。对于这一点,他说得很透彻:“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他不当,谁也别妄想。曹操真正要告诉群臣的,是他自己不称帝,但不会放弃手中大权,这种格局不但要自己做,自己的子孙也要继承下去。
曹操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操示好。孙权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其实,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这一点曹操当然知道。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实现吴、魏之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其次,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会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做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也是其枭雄本质的真实表现。
建安元年8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献帝变成了自己手中的一个傀儡和一张王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曹操深知人心向背的道理,他挟持献帝,其意在统一天下。被控制的汉献帝本就性格怯弱,如今迁都许昌,只好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来因为袁绍不满,曹操才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自己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并从此开始主持朝政。曹操做了丞相、当了三公,又想位列王侯,献帝后来依他封其为魏王。其子曹丕被封为魏国太子。可以说,在当时,曹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4月,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时像皇帝那样左右严密警戒,行人禁止通行。5月,曹操修建了诸侯有权享受的学宫泮宫。6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10月,献帝诏令曹操可以头戴天子礼制的悬12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6马。同时,封其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就这样,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使自己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了。惟一没到手的,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作为当时数一数二的英雄,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公元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作为魏国封国人口。曹操拒绝,并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解释自己无代汉之意,还提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还能侍奉陛下的周文王,有以标榜自己的意思。此外,他还明确提出:“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事实上,不称帝对他也有好处,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保留献帝的皇帝名号,他就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凡事都师出有名。纵观曹操一生中的几次大的战役,他都是以“天子”之名“讨伐叛贼”,客观上说,这一点对于争取民心起到了很大作用,无形中也增加了其胜利的砝码。对于这一点,他说得很透彻:“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他不当,谁也别妄想。曹操真正要告诉群臣的,是他自己不称帝,但不会放弃手中大权,这种格局不但要自己做,自己的子孙也要继承下去。
曹操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操示好。孙权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其实,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这一点曹操当然知道。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实现吴、魏之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其次,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会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做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也是其枭雄本质的真实表现。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