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书院和祠堂有什么关系?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8 20:26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04-07 19:56
请注意应该是两者关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4-07 20:39
没什么关系的
书院是传承文明,传播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它不可能不和文化有难解难分的姻缘关系。纵观其书院的发展史,无论是从其数量还是从其质量上看,长江流域的书院都大大高于黄河流域,以宋代六大著名书院为例,除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属河南境内外,其余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茅山书院、石鼓书院全在长江岸边的江西、湖南、浙江境内 。
资料有《岳麓书院史略》(1986)、《中国书院辞典》(1996)、《中国书院制度研究》(1997 )、《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1998)、《中国书院文化丛书》(已出学规、章程、揽胜、楹联四册,1999-2000)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祠堂
在农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祠堂,这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地方性家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我县现存祠堂数量大为减少,保存比较完整的约有200余座,且以北路为多。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我县的祠堂多建有戏台,逢年过节祠堂里总是门庭若市;有的宗祠附设学校,如前童童氏宗祠、紫溪义门宗祠都是,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现存的马岙俞氏宗祠、峡山尤氏宗祠、重修的樟树孙氏宗祠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像宁海王氏都以“三槐堂”为堂号,因历史上王佑颇为显赫,苏东坡特撰《三槐堂铭》,王氏以他为荣,故称“三槐堂”;其他姓氏也不例外。全国有两姓堂号源于宁海。一为方姓“正学堂”,以纪念方孝孺的孤忠;另一为舒姓“阆风堂”,典出舒岳祥读书过的阆风台。这是宁海的骄傲。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至今全县犹存20余对,有的石刻图案非常精美,像下洋陈陈氏宗祠、西刘刘氏宗祠等。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但也有特殊的,像长街西岙村,历史上就是四姓合祠。现存的祠堂由于集体财产的变化、人口流动复杂诸原因,成为村内公共场所。现在多设老人协会,作为村内老人活动场所。有的为了村民便利,供村人置办酒席,也有少数祠堂改作他用。
宁海的祠堂在明代始建,清代最为普遍,无疑是建筑史的实物依据。且大都有戏台,如果村内组建小型剧团,定期在祠堂上演折子戏(最好是宁海平调);如果出于旅游需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举办古老的民俗仪式,有地方特色的龙灯狮舞,民间吹唱,都可在祠堂得到充分的展示。还有祠堂横厢可建小型民俗博物馆,将失去效用的家具、农具、日常用品等,按门分类,为游客了解过去提供实物资料。有条件的,可建族内名人纪念室。如果能整体规划、数村联办,借祠堂这座宝地和周边景点做文章,一定会吸引外地游客的到来。
书院是传承文明,传播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它不可能不和文化有难解难分的姻缘关系。纵观其书院的发展史,无论是从其数量还是从其质量上看,长江流域的书院都大大高于黄河流域,以宋代六大著名书院为例,除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属河南境内外,其余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茅山书院、石鼓书院全在长江岸边的江西、湖南、浙江境内 。
资料有《岳麓书院史略》(1986)、《中国书院辞典》(1996)、《中国书院制度研究》(1997 )、《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1998)、《中国书院文化丛书》(已出学规、章程、揽胜、楹联四册,1999-2000)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祠堂
在农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祠堂,这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地方性家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我县现存祠堂数量大为减少,保存比较完整的约有200余座,且以北路为多。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我县的祠堂多建有戏台,逢年过节祠堂里总是门庭若市;有的宗祠附设学校,如前童童氏宗祠、紫溪义门宗祠都是,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现存的马岙俞氏宗祠、峡山尤氏宗祠、重修的樟树孙氏宗祠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像宁海王氏都以“三槐堂”为堂号,因历史上王佑颇为显赫,苏东坡特撰《三槐堂铭》,王氏以他为荣,故称“三槐堂”;其他姓氏也不例外。全国有两姓堂号源于宁海。一为方姓“正学堂”,以纪念方孝孺的孤忠;另一为舒姓“阆风堂”,典出舒岳祥读书过的阆风台。这是宁海的骄傲。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至今全县犹存20余对,有的石刻图案非常精美,像下洋陈陈氏宗祠、西刘刘氏宗祠等。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但也有特殊的,像长街西岙村,历史上就是四姓合祠。现存的祠堂由于集体财产的变化、人口流动复杂诸原因,成为村内公共场所。现在多设老人协会,作为村内老人活动场所。有的为了村民便利,供村人置办酒席,也有少数祠堂改作他用。
宁海的祠堂在明代始建,清代最为普遍,无疑是建筑史的实物依据。且大都有戏台,如果村内组建小型剧团,定期在祠堂上演折子戏(最好是宁海平调);如果出于旅游需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举办古老的民俗仪式,有地方特色的龙灯狮舞,民间吹唱,都可在祠堂得到充分的展示。还有祠堂横厢可建小型民俗博物馆,将失去效用的家具、农具、日常用品等,按门分类,为游客了解过去提供实物资料。有条件的,可建族内名人纪念室。如果能整体规划、数村联办,借祠堂这座宝地和周边景点做文章,一定会吸引外地游客的到来。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