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语文教学中要应用联想思维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1 02:07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11-10 18:13
为什么在语文教学中要应用联想思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11-10 18:19
【摘 要】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关键词】语文教学;联想【Abstract】The association of thought is from here and that of thinking, is 1 kind make concept mutually close of ability, it be a kind of very importance of mental state movable process.【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Association of thought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1.学生自读,准确审题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审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风景谈》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为了强调“形式的和内容的”,作者把这一定语后置,阅读时重音一定要放在这里,如果不能准确阅读就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不能把这个句子顺利地套入“变式句常识”的知识框架中。再如文言文阅读,断句很重要,“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句,如果把“地方”连在一起读就不能正确翻译全句,也就不能准确联想,当然也就不能把“地方”嵌入到“古今同形异义词”的知识网络中。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就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2.教师点拔,寻找契机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因而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学习散文《灯》时,教师可做这样的提示:“本文属于哪类散文?” 如果学生还不能产生联想就进一步提醒:“是写景的,记事的,还是咏物的?”明确了这是咏物的散文后,再进一步引导:“咏物的散文多以什么为线索?”学生立刻会联想到旧有知识中对散文线索的概括——“咏物的散文往往以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至于“灯”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刺激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感受:“漆黑的夜晚,一只萤火虫在面前飞过;半夜在噩梦中惊醒,母亲打亮了台灯。这样的亮光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己会想到“光明、温暖和希望”,这样“灯”的象征意义就明确了。3.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的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学习屈原的《涉江》时,放一段慷慨悲怆的古乐,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同作品、音乐融合起来,“精务八极、心游万仞”,体会当时诗人眷恋祖国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报国无门、上下求索的矛盾痛苦的思绪。在学习《雄关赋》之前,同学生和着录音带一起高唱《万里长城永不倒》,把学生带到古老的长城,回顾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和奋进的足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心中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之后,再去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再如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用图画,像《野渡舟自横》、《独钓寒江雪》等,通过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联想旧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挖掘诗歌深沉的内蕴。在学习戏剧冲突时,可借助数学中的坐标,横、纵坐标轴表示矛盾双方,中间用波线图的起伏表示冲突的缓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低音帝王
- 2021-11-10 19:58
诗歌适合联想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