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古人怎么判断时间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6 02:44
古人怎么判断时间
最佳答案
问题一:古人怎么知道时间? 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余下全文>>问题二:古代人是怎样看时间的 中国古代有日晷(gui,第三声)、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些计时器。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子时:23点(前一天)—1点 丑时:1点—3点 寅时:3点--5点 卯时:5点--7点 辰时:7点--9点 巳时:9点--11点 午时:11点--13点 未时:13到--15点 申时:15点--17点 酉时:17点--19点 戌时:19点--21点 亥时:21点--23点问题三:古人如何看时间? 在古代,为了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根据昼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种计时的方法。
古代计时制度 中国的计时制度 不等时法:上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共同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以日出、日入为作息的标准时间,就相当于把一天分为两部分,这是天然的不等时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对白昼各个不同时刻定有专门名称,例如旦、大采、大蚀、中日、昃、小蚀、小采、莫(暮)、夕等。后来,在夜间有五更五点剖狈īo即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并形成敲梆报时的习惯。等时法:西周时代,为了计量时间,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把一天分为十二个等长的时段,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来表示。另一种等时制是把一天均分为一百等分,即百刻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计时法,其产生年代尚无定论,但关于百刻计时的资料,既有文字记载,也有出土文物印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指出“昼夜百刻”,东汉马融注解《尧典》时说:“古制刻漏昼长六十刻,夜短氖?泰r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昼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这里所讲古制,当指春秋战国时代或更早。汉以后历代都将十二辰和百刻配合使用。但一百和十二不可通约,因此,各个朝代的配合方案常有改变。
古埃及、巴比伦的计时制度 不等时法: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把昼夜各分为12时。他们以日出为昼始,正午为昼6时;日没为夜始,子夜为夜6时。因为一年四季昼夜长短不等,不同季节每小时的实际长度也是不相等的。这种计时法传至欧洲,一直使用到公元十四世纪(见埃及古代天文学)。等时法:公元前八世纪,为了满足天文学的需要,古代巴比伦人制定了等时法。他们把一天分为24个等长的时段,即24时制。等时制后来由喜帕恰斯和托勒密继承下来,并规定以正午作为一天的开始。这种计时法常应用于天文学,也称“天文时”。由于它对日常生活不太方便,从1925年起改为以子夜为一天的开始。
古代守时工具 其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流量计时 最古老的守时工具无疑是泄水型漏壶。后来有以沙代水的沙漏,有以油灯耗油量多少来计时的灯钟,也有燃香的香篆钟(香火在金属盒内沿篆字式的沟槽蜿蜒前进)等等。中国现存最古的漏壶是西汉时代的。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滴漏是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埃及水钟。
机械钟 中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作水运浑象(见漏水转浑天仪),能显示恒星出没、中天等天象,与室外天象完全相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推动的机械钟。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所制的水运浑象,除能符合天象外,另立两个木人每刻自动击鼓,每辰自动击钟。这是张衡水运浑象的改良型机械钟。宋元佑年间,苏颂和韩公廉等共同创造水运仪象台。元代有郭守敬制的大明殿灯漏。明代詹希元造五轮沙漏。这些机械钟具有完整的齿轮系、凸轮和擒纵机构。欧洲的机械钟开始于十四世纪,此后盛行了约四百年。
摆钟 1582年,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1656~1657年,荷兰惠更斯把摆引入机械钟,从而创立了摆钟。1673年,惠更斯采用摆轮-油丝系统,造出一种便于携带的钟表。1735年,英国哈里森首次制造出航海钟,解决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中急待解决的航海定位问题。1896年,法国吉尧姆研制低膨胀系数的合金钢,造出精度极高的天文摆钟。如果把钟装入真空牟Aд帜讴o存放在地下室,保持恒温,即为天文摆钟,每天的误差不超过千分之几秒(见天文时计)。
古代测时工具 杆影测时 古人很早就知道,直立的标杆影长不断地随太阳在天上的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看杆影比直接观测太阳要方便,但测时结果是不等时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就有春秋时代“立表下漏”测时......余下全文>>问题四:古代晚上怎样确定时间 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浅说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昼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组合。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昼夜共有二十四份,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哗间内有了转变。
“更”是一种在晚上以......余下全文>>问题五:中国古代怎么看时间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珐制的圆盘组成。
漏壶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初期的漏壶只有一只壶,人们在壶中装上一枝有刻度的木箭。当水从壶底的小孔漏出时,壶中水位下降,木箭会随之下沉,观测刻箭上的水位,便知道是什么时间了。问题六:古代的人是用哪三种方法看时间?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 0问题七:古人是怎么看时间的? 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余下全文>>问题八:古代人如何看时间 在古代,为了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根据昼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种计时的方法。
古代计时制度 中国的计时制度 不等时法:上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共同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以日出、日入为作息的标准时间,就相当于把一天分为两部分,这是天然的不等时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对白昼各个不同时刻定有专门名称,例如旦、大采、大蚀、中日、昃、小蚀、小采、莫(暮)、夕等。后来,在夜间有五更五点剖狈īo即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并形成敲梆报时的习惯。等时法:西周时代,为了计量时间,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把一天分为十二个等长的时段,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来表示。另一种等时制是把一天均分为一百等分,即百刻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计时法,其产生年代尚无定论,但关于百刻计时的资料,既有文字记载,也有出土文物印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指出“昼夜百刻”,东汉马融注解《尧典》时说:“古制刻漏昼长六十刻,夜短氖?泰r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昼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这里所讲古制,当指春秋战国时代或更早。汉以后历代都将十二辰和百刻配合使用。但一百和十二不可通约,因此,各个朝代的配合方案常有改变。
古埃及、巴比伦的计时制度 不等时法: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把昼夜各分为12时。他们以日出为昼始,正午为昼6时;日没为夜始,子夜为夜6时。因为一年四季昼夜长短不等,不同季节每小时的实际长度也是不相等的。这种计时法传至欧洲,一直使用到公元十四世纪(见埃及古代天文学)。等时法:公元前八世纪,为了满足天文学的需要,古代巴比伦人制定了等时法。他们把一天分为24个等长的时段,即24时制。等时制后来由喜帕恰斯和托勒密继承下来,并规定以正午作为一天的开始。这种计时法常应用于天文学,也称“天文时”。由于它对日常生活不太方便,从1925年起改为以子夜为一天的开始。
古代守时工具 其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流量计时 最古老的守时工具无疑是泄水型漏壶。后来有以沙代水的沙漏,有以油灯耗油量多少来计时的灯钟,也有燃香的香篆钟(香火在金属盒内沿篆字式的沟槽蜿蜒前进)等等。中国现存最古的漏壶是西汉时代的。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滴漏是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埃及水钟。
机械钟 中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作水运浑象(见漏水转浑天仪),能显示恒星出没、中天等天象,与室外天象完全相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推动的机械钟。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所制的水运浑象,除能符合天象外,另立两个木人每刻自动击鼓,每辰自动击钟。这是张衡水运浑象的改良型机械钟。宋元佑年间,苏颂和韩公廉等共同创造水运仪象台。元代有郭守敬制的大明殿灯漏。明代詹希元造五轮沙漏。这些机械钟具有完整的齿轮系、凸轮和擒纵机构。欧洲的机械钟开始于十四世纪,此后盛行了约四百年。
摆钟 1582年,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1656~1657年,荷兰惠更斯把摆引入机械钟,从而创立了摆钟。1673年,惠更斯采用摆轮-油丝系统,造出一种便于携带的钟表。1735年,英国哈里森首次制造出航海钟,解决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中急待解决的航海定位问题。1896年,法国吉尧姆研制低膨胀系数的合金钢,造出精度极高的天文摆钟。如果把钟装入真空牟Aд帜讴o存放在地下室,保持恒温,即为天文摆钟,每天的误差不超过千分之几秒(见天文时计)。
古代测时工具 杆影测时 古人很早就知道,直立的标杆影长不断地随太阳在天上的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看杆影比直接观测太阳要方便,但测时结果是不等时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就有春秋时......余下全文>>问题九:古代的时间是怎样的? 子时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 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问题十:古代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水西珠宝城这个地址在什么地方,我要处理点事
河南科技大学药学专业最低毕业学分
涿字多音还有什么?
酷狗网友电台,在哪里设置头像的啊
说明文阅读题目六六大顺。1文中谈到了谐音现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当时
2009年9月25日出生的女孩姓张取名张慧茜好吗
建飞副食品商店怎么去啊,有知道地址的么
从济南到北京的火车
告别鼠年迎牛年。牛年的楼市能否“牛“起来,
在不损坏考勤卡的情况下怎么把它弄不好使了?
金辉北路金谷中路自行车租赁点在哪里啊,我有
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裴礼文)第二版3
以下选项中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依次与右图中
4s店合作的担保公司跟谁收费
推荐资讯
丽婴十八坊地址有知道的么?有点事想过去
怎么低价开QQ的svip
鸿明轩红木家具在哪里啊,我有事要去这个地方
请问目前从南部到成都走哪条路,大概需要多少
美国为什么要缩表,会带来什么影响
即插即用的蓝牙优盘,插上后电脑不显示图标
圆形怎么剪?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腹部开过刀,适合做剧烈运动么
火车票二等一等商务是什么意思
表示时间短的成语至少5个
写出描写山水景物的词!21个哟,是‘‘描写山水
单选题关于好莱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好莱坞位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