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画的历史价值简答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08 20:25
- 提问者网友:佞臣
- 2021-11-08 03:58
宋代山水画的历史价值简答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鸽屿
- 2021-11-08 05:05
前些年我给高中生写了一本课外读物,讲到这个问题,有的地方也许有点参考意义.
宋元山水画的三种意境
【文化寻踪】
“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成就的是绘画,绘画中成就最高的,推山水。……山水画崛起于盛唐,而极盛于宋,境界最高的画,也多产于宋代。”(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岳麓书社2003年版)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揭示了宋元山水画的三种意境,对我们了解、欣赏宋元山水画提供了一种思路,我们就按他的思路,结合有关材料对宋元山水画作一番粗略的巡礼吧。
【相关链接】
如果说,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了它的高峰;那么,绘画艺术的高峰则在宋元。这里说的绘画,主要指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画如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于魏晋南北朝时萌芽,在唐代开始繁荣。前面介绍的“画圣”吴道子,其突出贡献是人物画;但他的山水画也有卓越成就。他与李思训在大同殿墙壁上分别所绘的嘉陵江山水图,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的两种不同的风格。李思训与他的儿子在山水画方面是很有贡献的,画史上称“大小李将军”。他们作画,往往先用墨笔勾勒轮廓,再用大青绿著色,那是一种工笔青绿山水画,所以一幅图要画几个月时间。吴道子则属于那种写意山水画,注重线描,不以设色绚烂为要求,所以三百里嘉陵江的山水风光,他一天就绘成了。
至宋代,山水画兴旺的景象更是前所未有。宋代山水画的题材内容逐渐扩大,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加多样。比如它不只是单纯地展示自然奥秘,而是在着重描绘山水的同时,结合行旅、游乐、山居、访道等活动状写、再现社会生活的某种风貌;比如它不只是展示天地造化的万千姿态和无穷变化,还结合现实表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有些画家还借物抒情,通过山水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人生态度和审美理想。
“延续千年的中国山水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明清不论,宋元山水便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美的历程》)
山水画中构成“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的,是那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的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同上)
北宋前期的山水画,主要有两大流派。
一派是善画北方雄壮浑厚山水的李成、关仝、范宽。这一流派都深受晚唐五代山水画大家荆浩的影响(关仝是荆浩的大弟子,李成、范宽与荆浩也都有师承关系)。荆浩提出山水画要在形似的基础上尽力表达自然对象的生命,做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的山水画对自然景象作整体性的描绘,写大山、大水,宋人称之为“全景山水”。 李成、关仝、范宽皆师法荆浩,作品均以北方雄伟山川为题材,笔致坚实,骨力特显,然又有具特点。宋代书画评论家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评论说:李成之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关仝之画“石体坚凝,杂木丰茂”,范宽之画“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由于他们的画基本上是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观赏的时候,常会为画中那浩莽阔大的境界所感动,但也不易引发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联想,产生相应的情感。
一派是善画江南山明水秀景色的董源、巨然。其实董源是南唐出类拔萃的山水画家,但到北宋,影响更大。巨然师法董源,是一位画僧。在画史上,董、巨并称。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曾这样评价董、巨的画:“董源特别善于画秋天山林烟岚远景。画的大多是江南的实景,不用奇特险峻的笔法。……大体上,董源、巨然的画,都适宜远看。他们的画用笔似乎很草率不经意,近看的话画的景物都不很像,但远看的话景物鲜明,情思幽深,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张光福编著的《中国美术史》上说:“这种颇似西欧风景画的创造,却比西洋各国风景画还早了一千年。”(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董、巨画派在宋代“熙宁”(宋神宗的年号,1068-1077)以后影响越来越大,到明清,他们成为山水画的一代巨匠。
这两派尽管在风格上有重要差异,但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他们又同属一个美学范畴:他们都是“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美的历程》)
“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北宋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山水,变而为南宋精巧的、诗意的、特写的山水,前者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后者以秀丽、工致、优美胜。两美并峙,各领千秋”(《美的历程》)。
南宋的山水画,有李、刘、马、夏四大家。大体上说,由李唐、刘松年开其端,到马远、夏圭完全成熟。马、夏画派,统治了南宋山水画坛一百多年,到明代有更大的发展。其画风甚至远渡东洋,为日本画坛所看重。
马、夏的画,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们善于用局部来表现整体。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画面多留空白,引人遐思。人们称之为“边角之景”、“小景山水”,或称“马一角”,“夏半边”。古代有人这样来形容马远的山水画:“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形象地说明这一画派布局的特点。他们的这类画,抒情意味似乎更加浓厚。作者往往通过对有限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出某种确定的情趣,从而对观赏者的审美感受作定向导引。后人把他们的创作意图与南宋的“半壁江山”联系起来,说他们着意画“剩山残水”,是否恰当,似乎很难说,不过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就下令不准“画残山水”了。
由于社会发生急遽变化,蒙古族入据中原和江南,很多汉族知识分子被迫或自愿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更多地寄情于文学艺术。于是从绘画来说,元代文人画大兴。“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对象山水景物完全成了发挥主观情绪意兴的手段”。这就“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三分鼎足,各擅胜场”(《美的历程》)
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始于北宋。著名画家有大家熟悉的苏轼,善画墨竹的文同(字与可,前面《别具风味的小品》一节谈到过他),别创一种水墨山水画技法“米点山水”的米芾父子等等。其特点是强调画中有诗,主张人品与画中神韵的结合;不赞成宋代画院过分追求形似的偏向。文人画的蓬勃发展,是从元代开始的。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有这样的说法:“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是非诗人。’余曰,此元画也。”元代杰出的山水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世称“元四家”,都是文人画家。他们都与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或隐居山林,或遨游四方,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画的是山水,追求的是个人性灵的抒发。如倪瓒(号云林子,世称倪云林)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实际上,倪瓒的画并非完全不讲究“形似”,他强调的是画中要直抒胸臆,表现性灵而已。
欣赏元画,还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的山水画,水墨画占了绝对的优势;同时,在材料方面,用纸多于用绢,这样,在笔墨运用方面更具表现力。另外,画上题诗(或文)开始流行,诗情画意更融为一体。
宋元山水画的三种意境
【文化寻踪】
“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成就的是绘画,绘画中成就最高的,推山水。……山水画崛起于盛唐,而极盛于宋,境界最高的画,也多产于宋代。”(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岳麓书社2003年版)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揭示了宋元山水画的三种意境,对我们了解、欣赏宋元山水画提供了一种思路,我们就按他的思路,结合有关材料对宋元山水画作一番粗略的巡礼吧。
【相关链接】
如果说,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了它的高峰;那么,绘画艺术的高峰则在宋元。这里说的绘画,主要指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画如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于魏晋南北朝时萌芽,在唐代开始繁荣。前面介绍的“画圣”吴道子,其突出贡献是人物画;但他的山水画也有卓越成就。他与李思训在大同殿墙壁上分别所绘的嘉陵江山水图,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的两种不同的风格。李思训与他的儿子在山水画方面是很有贡献的,画史上称“大小李将军”。他们作画,往往先用墨笔勾勒轮廓,再用大青绿著色,那是一种工笔青绿山水画,所以一幅图要画几个月时间。吴道子则属于那种写意山水画,注重线描,不以设色绚烂为要求,所以三百里嘉陵江的山水风光,他一天就绘成了。
至宋代,山水画兴旺的景象更是前所未有。宋代山水画的题材内容逐渐扩大,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加多样。比如它不只是单纯地展示自然奥秘,而是在着重描绘山水的同时,结合行旅、游乐、山居、访道等活动状写、再现社会生活的某种风貌;比如它不只是展示天地造化的万千姿态和无穷变化,还结合现实表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有些画家还借物抒情,通过山水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人生态度和审美理想。
“延续千年的中国山水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明清不论,宋元山水便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美的历程》)
山水画中构成“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的,是那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的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同上)
北宋前期的山水画,主要有两大流派。
一派是善画北方雄壮浑厚山水的李成、关仝、范宽。这一流派都深受晚唐五代山水画大家荆浩的影响(关仝是荆浩的大弟子,李成、范宽与荆浩也都有师承关系)。荆浩提出山水画要在形似的基础上尽力表达自然对象的生命,做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的山水画对自然景象作整体性的描绘,写大山、大水,宋人称之为“全景山水”。 李成、关仝、范宽皆师法荆浩,作品均以北方雄伟山川为题材,笔致坚实,骨力特显,然又有具特点。宋代书画评论家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评论说:李成之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关仝之画“石体坚凝,杂木丰茂”,范宽之画“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由于他们的画基本上是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观赏的时候,常会为画中那浩莽阔大的境界所感动,但也不易引发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联想,产生相应的情感。
一派是善画江南山明水秀景色的董源、巨然。其实董源是南唐出类拔萃的山水画家,但到北宋,影响更大。巨然师法董源,是一位画僧。在画史上,董、巨并称。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曾这样评价董、巨的画:“董源特别善于画秋天山林烟岚远景。画的大多是江南的实景,不用奇特险峻的笔法。……大体上,董源、巨然的画,都适宜远看。他们的画用笔似乎很草率不经意,近看的话画的景物都不很像,但远看的话景物鲜明,情思幽深,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张光福编著的《中国美术史》上说:“这种颇似西欧风景画的创造,却比西洋各国风景画还早了一千年。”(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董、巨画派在宋代“熙宁”(宋神宗的年号,1068-1077)以后影响越来越大,到明清,他们成为山水画的一代巨匠。
这两派尽管在风格上有重要差异,但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他们又同属一个美学范畴:他们都是“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美的历程》)
“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北宋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山水,变而为南宋精巧的、诗意的、特写的山水,前者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后者以秀丽、工致、优美胜。两美并峙,各领千秋”(《美的历程》)。
南宋的山水画,有李、刘、马、夏四大家。大体上说,由李唐、刘松年开其端,到马远、夏圭完全成熟。马、夏画派,统治了南宋山水画坛一百多年,到明代有更大的发展。其画风甚至远渡东洋,为日本画坛所看重。
马、夏的画,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们善于用局部来表现整体。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画面多留空白,引人遐思。人们称之为“边角之景”、“小景山水”,或称“马一角”,“夏半边”。古代有人这样来形容马远的山水画:“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形象地说明这一画派布局的特点。他们的这类画,抒情意味似乎更加浓厚。作者往往通过对有限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出某种确定的情趣,从而对观赏者的审美感受作定向导引。后人把他们的创作意图与南宋的“半壁江山”联系起来,说他们着意画“剩山残水”,是否恰当,似乎很难说,不过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就下令不准“画残山水”了。
由于社会发生急遽变化,蒙古族入据中原和江南,很多汉族知识分子被迫或自愿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更多地寄情于文学艺术。于是从绘画来说,元代文人画大兴。“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对象山水景物完全成了发挥主观情绪意兴的手段”。这就“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三分鼎足,各擅胜场”(《美的历程》)
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始于北宋。著名画家有大家熟悉的苏轼,善画墨竹的文同(字与可,前面《别具风味的小品》一节谈到过他),别创一种水墨山水画技法“米点山水”的米芾父子等等。其特点是强调画中有诗,主张人品与画中神韵的结合;不赞成宋代画院过分追求形似的偏向。文人画的蓬勃发展,是从元代开始的。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有这样的说法:“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是非诗人。’余曰,此元画也。”元代杰出的山水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世称“元四家”,都是文人画家。他们都与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或隐居山林,或遨游四方,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画的是山水,追求的是个人性灵的抒发。如倪瓒(号云林子,世称倪云林)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实际上,倪瓒的画并非完全不讲究“形似”,他强调的是画中要直抒胸臆,表现性灵而已。
欣赏元画,还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的山水画,水墨画占了绝对的优势;同时,在材料方面,用纸多于用绢,这样,在笔墨运用方面更具表现力。另外,画上题诗(或文)开始流行,诗情画意更融为一体。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野慌
- 2021-11-08 06:14
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