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海洋地质的名词解释 如海岸带 潮间带 大陆架 越多越好 回答好我追加50分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5 23:49
- 提问者网友:我的未来我做主
- 2021-11-25 17:22
急求海洋地质的名词解释 如海岸带 潮间带 大陆架 越多越好 回答好我追加50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11-25 17:36
海洋带: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一定宽度的地带,其上界起始于风暴潮线,下界是波浪作用下界、亦即波浪扰动海底泥沙的下限处。 潮间带: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为亚潮带。 大陆架:在国际法上,大陆架是一国陆地领土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这是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某些主权权利的理论根据。大陆架的浅海区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全世界的海洋渔场大部分分布在大陆架海区。还有海底森林和多种藻类植物,有的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有的是良好的医药和工业原料。这些资源属于沿海国家所有。在地理学意义上,大陆架指从海岸起在海水下向外延伸的一个地势平缓的海底地区的海床及底土,在大陆架范围内海水深度一般不超出200米,海床的坡度很小,一般不超过1/10度。在大陆架外是大陆坡,在这里海床坡度突然增大,往往达3~6度甚或更大,水深一般在200~1500米之间。从大陆坡脚起海床又趋平缓,称大陆隆起或大陆基,一般坡度只有1度左右,水深可逐渐加深至4000~5000米。大陆隆起之外是深海海底。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起合称大陆边或大陆边缘。 中洋脊: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 大陆坡:大陆坡介于大陆架和大洋底之间,大陆架是大陆的一部分,大洋底是真正的海底,因而大陆坡是联系海陆的桥梁,它一头连接着陆地的边缘,一头连接着海洋。大陆坡虽然分布在水深
大陆坡图片集萃(13张)200米到2000米的海底,但是大陆坡地壳上层以花岗岩为主,通常归属与大陆型地壳,只有极少部分归属于过度性地壳。大陆坡坡脚以外的深海大洋地壳以玄武岩为主,那里才是典型的大洋型地壳,因而大陆坡坡脚是大陆型地壳与大洋型 地壳的真正分界线。 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海岭:海岭又称海脊,有时也称“海底山脉”。狭长延绵的大洋底部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两侧海底可达3-4km。位于大洋中央部分的海岭,称中央海岭,或称大洋中脊。 在四大洋中有彼此连通蜿蜒曲折庞大的海底山脊系统,全长达80000多千米,像一条巨龙伏卧在海底,注视着波涛滚滚的洋面。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就是太平洋中脊出露部分。在大洋中脊的顶部有一条巨大的开裂,岩浆从这里涌出并冷凝成新的岩石,构成新的洋壳。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岛弧:岛弧(island arc) 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与强烈的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及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长形曲线状大洋岛链。这类地质特征如阿留申-阿拉斯加岛弧和千岛-堪察加岛弧。 洋盆:海底并不像海面那样善变,一会儿是风平浪静,一会儿是狂浪滔天。海底的变化漫长而深刻。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高一些的海底山脉,这种类似陆地上盆地的构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它是大洋底的主体部分。 海槽:海槽是陆坡上或洋盆底部长条形、比海沟相对宽浅的洼地,具有较陡的边坡和较平坦的槽底。如由弧后扩张形成的冲绳海槽和裂谷发育而成的西沙海槽等。海槽指那些长度大、宽度小、两壁坡度较缓(等深浅间距较海沟为缓,且水深较海沟为浅(<6000米)的舟状凹地,如冲绳海槽。海槽是海底起伏形态的总称。其类型级别如表。大陆架和大陆坡合称大陆阶地或大陆边缘。海底高原又称海台,顶部平坦,宽100公里以上,高出周围海底可达200米以上。 深海平原:深海平原(abyssal plain)坡度小于1∶1000的深海底部。大洋盆地的重要组成单元。常位于大陆隆和深海丘陵之间,水深3000~6000米,大型的可延伸几百至几千千米。覆盖着较厚的沉积层,沉积物都是浊流自大陆边缘搬运来的。它自大陆隆外缘向洋内伸展,表面可以被深海谷所切割,且沿着向大洋中脊的方向,沉积层逐渐减薄直至过渡到深海丘陵。 内海:一般意义的内海是指陆地与陆地之间的狭窄海域,一般拥有一个以上的海峡与公海相接。著名的内海有位于日本的濑户内海,中国的渤海,欧洲的黑海。 海峡:海峡是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较狭窄的水道。它一般深度较大,水流较急。海峡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海上走廊”、“黄金水道”。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海峡1000多个,其中适宜于航行的海峡约有130多个,交通较繁忙或较重要的只有40多个。 半岛:半岛是指陆地一半伸入海洋或湖泊,一半同大陆相连的地貌部分,它一般是三面被水包围。大的半岛主要受地质构造断陷作用而成 ,半岛的主要特点是水陆兼备,如果配合其他条件良好,就会成为人们所说的半岛优势圈。 岛屿:岛屿是指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狭小的地域集中2个以上的岛屿,即成“岛屿群”,大规模的岛屿群称作“群岛”或“诸岛”,列状排列的群岛即为“列岛”。而如果一个国家的整个国土都坐落在一个或数个岛之上,则此国家可以被称为岛屿国家,简称“岛国”。 海岸线: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一般分为岛屿海岸线和大陆海岸线。它是发展优良港口的先天条件。曲折的海岸线极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运输。 群岛:群集的岛屿类型。一般指集合的岛屿群体,是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的合称。最早指多岛海(分布着很多岛屿的海),如爱琴海中的岛屿。以后又包括了太平洋图阿莫图低群岛、巴拿马湾中的珍珠岛等。 海湾:海湾是一片三面环陆的海洋,另一面为海,有U形及圆弧形等,通常以湾口附近两个对应海角的连线作为海湾最外部的分界线。与海湾相对的是三面环海的海岬。海湾所占的面积一般比峡湾为大。 珊瑚礁: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 海岸:指海滨或滨海的陆地边界、紧接海洋边缘的陆地。
海底:大陆架是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原来沿海的平原被海水淹没了,就成为大陆架浅海。大陆架浅海环绕陆地像一个花环,但它总的面积有 27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非洲大陆的面积。中国的渤海、黄海及东海的大部分,都在大陆架上。 海域:原意是指包括水上、水下在内的一定海洋区域。是“海的区域”的简称。如在划定领海宽度的基线以内的海域为内海;从基线向外延伸一定宽度的海域为领海;从一国领海的外边缘延伸到他国领海为止的海域为公海。
滩涂: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谓“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浅滩:指河床中水面以下的堆积物。由于河床水流速度的变化,水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交替进行,因此河床纵剖面往往是波状起伏的,沿河交替分布着浅滩和深槽,堆积的部分就是浅滩,侵蚀的部分是深槽。据大量天然河流统计分析,在弯曲性的河床中,两个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浅滩最发育的地段在河床宽阔处或支流河口附近,在这里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容易淤积,往往造成浅滩。浅滩的发展往往成为航行的障碍。 海岛: 海岛,现代汉语指被海水环绕的小片陆地。地质学定义,中国国家标准《海洋学术语 海洋地质学 GB/T18190-2000 》,海岛指散布于海洋中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的小块陆地。但是,海岛的法学定义一直以来在国际上存在争议,历经多次修改,现在通常是引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明确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根据不同属性,海岛有多种分类方法,可分为大陆岛、列岛、群岛、陆连岛、特大岛等。中国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500个以上,总面积6600多平方公里,其中455个海岛人口470多万。 大陆岛:大陆岛指的是其地质质构造与邻近的大陆相似,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水上升致其与大陆相隔成岛。按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岛和冲蚀岛两种。 火山岛: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较广,著名的火山岛群有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等。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的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屿大洋岛之间的过渡类型。
列岛:群岛的一种,一般指排列成线或弧形的群岛。
大陆坡图片集萃(13张)200米到2000米的海底,但是大陆坡地壳上层以花岗岩为主,通常归属与大陆型地壳,只有极少部分归属于过度性地壳。大陆坡坡脚以外的深海大洋地壳以玄武岩为主,那里才是典型的大洋型地壳,因而大陆坡坡脚是大陆型地壳与大洋型 地壳的真正分界线。 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海岭:海岭又称海脊,有时也称“海底山脉”。狭长延绵的大洋底部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两侧海底可达3-4km。位于大洋中央部分的海岭,称中央海岭,或称大洋中脊。 在四大洋中有彼此连通蜿蜒曲折庞大的海底山脊系统,全长达80000多千米,像一条巨龙伏卧在海底,注视着波涛滚滚的洋面。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就是太平洋中脊出露部分。在大洋中脊的顶部有一条巨大的开裂,岩浆从这里涌出并冷凝成新的岩石,构成新的洋壳。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岛弧:岛弧(island arc) 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与强烈的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及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长形曲线状大洋岛链。这类地质特征如阿留申-阿拉斯加岛弧和千岛-堪察加岛弧。 洋盆:海底并不像海面那样善变,一会儿是风平浪静,一会儿是狂浪滔天。海底的变化漫长而深刻。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高一些的海底山脉,这种类似陆地上盆地的构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它是大洋底的主体部分。 海槽:海槽是陆坡上或洋盆底部长条形、比海沟相对宽浅的洼地,具有较陡的边坡和较平坦的槽底。如由弧后扩张形成的冲绳海槽和裂谷发育而成的西沙海槽等。海槽指那些长度大、宽度小、两壁坡度较缓(等深浅间距较海沟为缓,且水深较海沟为浅(<6000米)的舟状凹地,如冲绳海槽。海槽是海底起伏形态的总称。其类型级别如表。大陆架和大陆坡合称大陆阶地或大陆边缘。海底高原又称海台,顶部平坦,宽100公里以上,高出周围海底可达200米以上。 深海平原:深海平原(abyssal plain)坡度小于1∶1000的深海底部。大洋盆地的重要组成单元。常位于大陆隆和深海丘陵之间,水深3000~6000米,大型的可延伸几百至几千千米。覆盖着较厚的沉积层,沉积物都是浊流自大陆边缘搬运来的。它自大陆隆外缘向洋内伸展,表面可以被深海谷所切割,且沿着向大洋中脊的方向,沉积层逐渐减薄直至过渡到深海丘陵。 内海:一般意义的内海是指陆地与陆地之间的狭窄海域,一般拥有一个以上的海峡与公海相接。著名的内海有位于日本的濑户内海,中国的渤海,欧洲的黑海。 海峡:海峡是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较狭窄的水道。它一般深度较大,水流较急。海峡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海上走廊”、“黄金水道”。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海峡1000多个,其中适宜于航行的海峡约有130多个,交通较繁忙或较重要的只有40多个。 半岛:半岛是指陆地一半伸入海洋或湖泊,一半同大陆相连的地貌部分,它一般是三面被水包围。大的半岛主要受地质构造断陷作用而成 ,半岛的主要特点是水陆兼备,如果配合其他条件良好,就会成为人们所说的半岛优势圈。 岛屿:岛屿是指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狭小的地域集中2个以上的岛屿,即成“岛屿群”,大规模的岛屿群称作“群岛”或“诸岛”,列状排列的群岛即为“列岛”。而如果一个国家的整个国土都坐落在一个或数个岛之上,则此国家可以被称为岛屿国家,简称“岛国”。 海岸线: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一般分为岛屿海岸线和大陆海岸线。它是发展优良港口的先天条件。曲折的海岸线极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运输。 群岛:群集的岛屿类型。一般指集合的岛屿群体,是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的合称。最早指多岛海(分布着很多岛屿的海),如爱琴海中的岛屿。以后又包括了太平洋图阿莫图低群岛、巴拿马湾中的珍珠岛等。 海湾:海湾是一片三面环陆的海洋,另一面为海,有U形及圆弧形等,通常以湾口附近两个对应海角的连线作为海湾最外部的分界线。与海湾相对的是三面环海的海岬。海湾所占的面积一般比峡湾为大。 珊瑚礁: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 海岸:指海滨或滨海的陆地边界、紧接海洋边缘的陆地。
海底:大陆架是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原来沿海的平原被海水淹没了,就成为大陆架浅海。大陆架浅海环绕陆地像一个花环,但它总的面积有 27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非洲大陆的面积。中国的渤海、黄海及东海的大部分,都在大陆架上。 海域:原意是指包括水上、水下在内的一定海洋区域。是“海的区域”的简称。如在划定领海宽度的基线以内的海域为内海;从基线向外延伸一定宽度的海域为领海;从一国领海的外边缘延伸到他国领海为止的海域为公海。
滩涂: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谓“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浅滩:指河床中水面以下的堆积物。由于河床水流速度的变化,水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交替进行,因此河床纵剖面往往是波状起伏的,沿河交替分布着浅滩和深槽,堆积的部分就是浅滩,侵蚀的部分是深槽。据大量天然河流统计分析,在弯曲性的河床中,两个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浅滩最发育的地段在河床宽阔处或支流河口附近,在这里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容易淤积,往往造成浅滩。浅滩的发展往往成为航行的障碍。 海岛: 海岛,现代汉语指被海水环绕的小片陆地。地质学定义,中国国家标准《海洋学术语 海洋地质学 GB/T18190-2000 》,海岛指散布于海洋中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的小块陆地。但是,海岛的法学定义一直以来在国际上存在争议,历经多次修改,现在通常是引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明确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根据不同属性,海岛有多种分类方法,可分为大陆岛、列岛、群岛、陆连岛、特大岛等。中国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500个以上,总面积6600多平方公里,其中455个海岛人口470多万。 大陆岛:大陆岛指的是其地质质构造与邻近的大陆相似,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水上升致其与大陆相隔成岛。按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岛和冲蚀岛两种。 火山岛: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较广,著名的火山岛群有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等。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的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屿大洋岛之间的过渡类型。
列岛:群岛的一种,一般指排列成线或弧形的群岛。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