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6 21:39
- 提问者网友:一抹荒凉废墟
- 2021-04-06 04:30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有枢
- 2021-04-06 05:40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出自 北宋 黄庭坚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冢:坟墓。
蛰:动物冬眠。
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士甘焚死不公候: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是:对,正确。
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 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 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作者背景】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译文1: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另人哀愁的景象。唇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译文2:
清明时节,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一声春雷惊天动地,加上如油的春雨滋润万物,郊原桃红李白,绿草如丝遍地,万木争荣竞秀,清明佳节时的春气给宇宙带来了无限生机。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像那位齐人与介子推,究竟是谁贤谁愚,千百年后又有谁知道呢?如今一眼看过去,满地都是蓬蒿,同样不过是一堆土丘而已!
译文3:
清明节时桃李绽包吐艳,而野外田间的荒冢却一片凄凉。雷声惊天动地,惊醒了冬眠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郊外原野上草木发芽嫩绿。想当年那齐国人乞食于坟墓之间,还向妻妾夸耀;更有那介子推宁死不贪图公侯的富贵。像齐人那样贫贱愚蠢或像介子推那样贤能清廉的往事,至今还有多少人知道呢?眼前只见满目蒿草的荒冢而已。
赏析:
该诗写于宋徽宗崇宁二年,时黄庭坚因新旧党争被罗织罪名,再贬广西宜州,十个月后,诗人溘然长逝。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在众多的清明诗中,当我读到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又有了另一番感慨和感悟。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并感叹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人生的意义却是大不相同,这恐怕是清明诗的又一境界和新的高度。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冢:坟墓。
蛰:动物冬眠。
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士甘焚死不公候: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是:对,正确。
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 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 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作者背景】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译文1: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另人哀愁的景象。唇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译文2:
清明时节,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一声春雷惊天动地,加上如油的春雨滋润万物,郊原桃红李白,绿草如丝遍地,万木争荣竞秀,清明佳节时的春气给宇宙带来了无限生机。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像那位齐人与介子推,究竟是谁贤谁愚,千百年后又有谁知道呢?如今一眼看过去,满地都是蓬蒿,同样不过是一堆土丘而已!
译文3:
清明节时桃李绽包吐艳,而野外田间的荒冢却一片凄凉。雷声惊天动地,惊醒了冬眠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郊外原野上草木发芽嫩绿。想当年那齐国人乞食于坟墓之间,还向妻妾夸耀;更有那介子推宁死不贪图公侯的富贵。像齐人那样贫贱愚蠢或像介子推那样贤能清廉的往事,至今还有多少人知道呢?眼前只见满目蒿草的荒冢而已。
赏析:
该诗写于宋徽宗崇宁二年,时黄庭坚因新旧党争被罗织罪名,再贬广西宜州,十个月后,诗人溘然长逝。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在众多的清明诗中,当我读到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又有了另一番感慨和感悟。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并感叹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人生的意义却是大不相同,这恐怕是清明诗的又一境界和新的高度。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