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需要滴 上交学校...
地方传统知识
资料和报告!
研究报告需要滴 上交学校...
地方传统知识
资料和报告!
加强传统知识的产权保护
蜡染工艺
在丰富的传统知识及相关遗传资源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传统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却往往无法分享这一价值。这种不合理状况有望打破——目前,我省正在酝酿制定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地方法规,运用法律手段遏制外来公司或机构窃取盗用我省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的行为,同时推动对传统知识的多手段、动态性保护,尽可能使创造和传承传统知识的群众从开发利用中受益,使传统知识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作为全球最具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地区之一,我省积存着丰厚的传统知识和与之相关的遗传资源,是我省各族人民世代探索、积累的智慧结晶。然而,本应成为我省各族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生计依靠的传统知识,却面临着流失加速、被外来公司或机构滥用甚至盗用等危机。
据介绍,我省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苗、侗等民族世代积累传承的医药知识,由于其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发达国家和外来商业机构觊觎的目标。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以考察、旅游、商贸合作等各种名义,到贵州采集传统草药、民族药标本,收集民间传统药方,解析成分、注册专利,生产新药。
外来者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掠夺不乏事例:好莱坞利用我国民间文学题材“花木兰”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依靠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在发行当年就获得高达5亿美元的收入,但却从未支付给中国任何费用;相反,我国进口该影片却要向美国支付高昂的知识产权费用……这些事例对传统文化知识同样富集的贵州而言,具有相当的警示作用。
专家认为,传统知识保护面临的危机,一方面来自发达国家和商业机构利用其主导的知识产权规则进行大肆掠夺,另一方面来自传统知识富集地对传统知识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手段。
因此,正在制定和讨论中的这份法规,除了制定应对外来者对传统知识的窃取盗用、解决相关国际争端的法律规则外,将着重从法律上解决传统知识的保护、传承及受益群体界定,传统知识惠益分享机制等问题,以促进传统知识资源的财富转化并使群众受益。
参与该法规立法调研和文本起草的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李发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立法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建立传统知识的文献和数据库,建立国家、省级、民族、社区等分层次的传统知识保护体系是更为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同时,还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寻求打破目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途径。
据悉,我省于2006年启动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工作,组织学术力量进行深入调研并起草立法文本。目前《贵州省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初稿)已列入省政府2007年度的立法调研计划。案例解读
传统知识保护中存在两个难题:一是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法,在保护的过程和结果中更多是倾向个人,这与传统知识集体拥有、集体创新和集体维系的特性明显冲突;二是由于传统知识属于世代积累的知识,很容易被当成“在先技术”而成为不被保护的公有领域知识。
承担我省传统知识保护立法调研的课题组,收集了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案例。记者选取了其中的典型案例,并邀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和点评,帮助读者对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和利用传统知识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安顺蜡染的困惑
蜡染,是安顺著名的民族手工艺品。20世纪80年代一度辉煌,许多蜡染艺术精品被有名的艺术馆、博物馆所收藏,蜡染产品畅销国内外。然而,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100多户作坊中只有几户真正有自主知识创新能力,其余的均是模仿、抄袭、盗版。整个市场景象是粗制滥造、质量低劣、价格低廉、以次充好,虽然产品数量增长较大,但市场销售总值还不如10多年前。
专家解读:传统知识的开发利用必须运用合理的知识产权规则,创造性地解决传统知识保有、传承群体的界定,并制定相应的利益分享机制,才能使其有序、规范、持续地进行。
香猪与椪柑的不同境遇
小香猪与椪柑是从江县两个有名的地方特色产品。从江椪柑最先获得原产地保护,不仅占领了本省市场,而且在外省市场也供不应求,成为名牌产品,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同样是地方特产的从江香猪则陷入尴尬境地。由于相邻的广西环江县抢先获得香猪原产地保护,在市场、外来投资等方面占了先机,导致“香猪中心在贵州,香猪产业在广西”。
专家解读:这个案例说明,仅有丰富的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利用法律手段来确立资源的所有权和收益权,才能维护传统知识的保有者和传承者的利益。目前从江香猪已申请了原产地保护,当地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运作,从江香猪有望在市场重塑“正宗”地位。
十八管芦笙的官司
芦笙是我省民间普遍流传的民族乐器,一般是八管或十管,后经苗族芦笙演奏家东丹甘改良、创新,发展至十五管和十八管,其中十八管芦笙申请了专利。专利持有人东丹甘与芦笙制作人莫厌学,达成以技术入股分利协议,但莫厌学在市场获利后食言,东丹甘于是被迫采取法律措施。此案在文化界、知识产权保护界、法学界引起了震动。有的认为芦笙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能成为个人独有,芦笙的专利注册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有的认为民族文化注册专利等于被关了起来,是对其判死刑;有的认为只要成为专利,并履行相关义务,就应该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也有的认为应该完善专利审查,理性对待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专家解读:知识产权应该尊重传统知识传统集体拥有、集体创新和集体维系的特性,但是对于传统知识的创新发展部分也应该肯定,而对于创新者本人必须给予鼓励和保护。如果没有创新,或者失去创新,在某种意义上传统知识其实等于死亡。
国外觊觎“观音草”
“观音草”是贵州苗族祖传的治疗感冒良药,这种我国独特的民族医药资源却一直被一些国家虎视眈眈。例如,2004年韩国就以商贸合作为名,试图通过解析出贵州“观音草”的有效分子式组成注册专利,开发出系列医药产品,从中谋取巨额经济利益。
专家解读:发达国家及其商业机构掠夺发展中国家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之所以得手,是因为现行的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支持了这种行为。现行知识产权体系是为现代工业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量身定做”的,强调知识的标准化和清晰化;传统知识则是主要保存于农业社会的经验性知识,具有直接验证性和模糊性。二者属于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文明背景。但目前主导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是发达国家,是现代工业社会体系。于是,一方面,传统知识的保有者和传承者对国际知识产权那一套既不了解,暂时也支付不起申请产权保护的成本,从而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及其商业机构却精于此道,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组织优势霸占传统知识及成果,并且利用知识产权规则来限制原产地人民对传统知识的开发利用。
民族服饰
相关链接
▲传统知识是20世纪末期才逐渐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文件中出现的概念。目前,用知识产权来保护传统知识,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艺术、地方传统医药、与传统知识相关的遗传资源几部分,涵盖的范围包括:农业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生态知识,医疗知识(包括药品和治疗方法),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包括音乐、舞蹈、歌曲、手工艺品、设计、传说和艺术品等形式),语言的要素(如名称、地理标志及符号)等。
▲贵州传统知识资源概况:1、民间语言和文学艺术:贵州保存了12种语言,9种还在普遍使用的文字,11种濒危文字。这些语言和文字承载着大量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尤其是包含该民族在其漫长的管理环境过程中积累的环境知识;此外,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建筑和传统习俗等传统知识资源也十分丰富。2、生态和医疗知识:1985年和1995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贵州省中药资源品种共4290种,居全国第4位,中药资源总蕴藏量6500万吨;全国重点普查的365个重要品种中,贵州省则达326种。这些药材在贵州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应用历史,特别是各民族发展出别具特色而又实用的民族医药体系,如苗族药、侗族药、布依族药、水族药等,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3、与传统知识相关的遗传资源:主要有地方名稻种、名贵药材、黔地珍果、地方名茶、家禽名种等数千种。特别以地方稻种为特色,目前贵州拥有的地方稻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农科院水稻所内保存有稻种亲本5000多份),黔东南的许多边远山区,保存了大量的地方性稻种。
▲对遗传资源的占有情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手段,不断从发展中国家搜集、掠夺各种遗传资源,并通过对世界生物遗传资源的控制,进而加速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和经济垄断。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药品保护期限的最后临近,药品知识产权将会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在现有知识产权游戏规则下,买断一个新药品种的专利生产大概需要数百万美元,这是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因此只能生产别人专利过期的药品,这在市场竞争中是极端不利的。民族药业目前是贵州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对地方经济贡献巨大,要维系这种好的局面,贵州需要在开发传统医药的同时并研究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