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忠恕之道 ?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2 20:33
- 提问者网友:贪了杯
- 2021-11-12 15:12
何谓忠恕之道 ?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逃夭
- 2021-11-12 16:16
恕之道是孔子认为可以终身行之,又是一以贯之之道。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里仁篇载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忠恕之道,是孔门的至德要道。
然则怎样叫做忠恕之道呢?论语卫灵公篇云:「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雍也篇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说仁之方也已。」大学云:「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儒家思想,基於对人类的一些伟大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相信人性善,更相信「凡同类者擧相似也。」人与人之间,不独口之於味有同嗜,目之於色有同美,即心之於理义,亦有所同然。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则人伦相处,只要反身而诚,能近取譬,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便可「虽蛮貊之邦行矣」。
今人常常强调人之差别性,而否定人於差别性之外,复有共同的好恶,因而怀疑忠恕之道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这好比有人喜欢吃鱼,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穿丝,有人喜欢穿麻,因而否定人有饥思食、寒思衣的普遍性一样,都是极端之论。
朱子以「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要推己及人,便首当尽己之心。因为恕道是能近取譬之道,而最切近者,莫如近取诸身。心为身之主,仁为心之法,故所谓近取诸身,即是尽己之心,尽己之仁。本於仁而无自欺便是忠,推而行之便是恕。故恕道即行仁的方术。朱注「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云:「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於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
一己有欲立欲达之心而著实做去
孔夫子教人的是『一贯忠恕之道』,这一贯忠恕之道亦含有”人我一贯〃,”知行一贯〃和”天人一贯〃的意思。若再扩而大之,这一贯之道可以是赞天地化育,参天地宇宙、世界大同的一贯之道,所以从精神方面来说儒家是泛道德主义也不为过嘛!
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然则怎样叫做忠恕之道呢?论语卫灵公篇云:「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雍也篇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说仁之方也已。」大学云:「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儒家思想,基於对人类的一些伟大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相信人性善,更相信「凡同类者擧相似也。」人与人之间,不独口之於味有同嗜,目之於色有同美,即心之於理义,亦有所同然。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则人伦相处,只要反身而诚,能近取譬,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便可「虽蛮貊之邦行矣」。
今人常常强调人之差别性,而否定人於差别性之外,复有共同的好恶,因而怀疑忠恕之道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这好比有人喜欢吃鱼,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穿丝,有人喜欢穿麻,因而否定人有饥思食、寒思衣的普遍性一样,都是极端之论。
朱子以「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要推己及人,便首当尽己之心。因为恕道是能近取譬之道,而最切近者,莫如近取诸身。心为身之主,仁为心之法,故所谓近取诸身,即是尽己之心,尽己之仁。本於仁而无自欺便是忠,推而行之便是恕。故恕道即行仁的方术。朱注「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云:「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於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
一己有欲立欲达之心而著实做去
孔夫子教人的是『一贯忠恕之道』,这一贯忠恕之道亦含有”人我一贯〃,”知行一贯〃和”天人一贯〃的意思。若再扩而大之,这一贯之道可以是赞天地化育,参天地宇宙、世界大同的一贯之道,所以从精神方面来说儒家是泛道德主义也不为过嘛!
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