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我推荐一些忒经典的古琴曲吗?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04:01
- 提问者网友:放下
- 2021-03-02 04:23
能帮我推荐一些忒经典的古琴曲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轮獄道
- 2021-03-02 05:06
《平沙落雁》
谱本:最早见于明末尹晔的听月楼《徽言秘旨》(1649刊行)。明清以来刊载此曲的谱本将近四十种。据明张岱《陶庵梦忆》说,尹晔是在幼年时间向绍兴琴师王本吾学得的。曲体中型。原无词。
曲情:琴曲出现在明代,明清各谱均无序跋。据上江琴家传说是《秋鸿》的节本,那末,它的曲情应该从《秋鸿》的"平沙晚聚","远落平沙","衔芦游弋",至"南怀北"四个小标题。清王善《治心斋琴谱》说是宋末毛敏仲所作,清秦维瀚《蕉庵琴谱》说是明初朱权所作。这和《秋鸿》的作者是同一疑案。朱权在《秋鸿》的序里说《秋鸿》的作者是西江老懒,天胄诗狂,有些人就认为《秋鸿》是朱权本人所作。但据传说并从《秋鸿》的原词看,却是借《秋鸿》"身南心北"的感伤发抒怀念故国的悲恨,又像是毛敏仲的琴师郭沔所作。这一曲的曲情和作者,仍应存疑。琴曲谱本最多、出入最大的是这一曲,现时演奏的人最多、出入最多的也是这一曲。
《关山月》
谱本:最早见于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1931),曲体小型。无词。
曲情:《乐府诗集》杷这一曲归在汉横吹的乐类,本来不是琴曲,可能是王燕卿把民间乐曲采来作成琴曲的。六朝时起,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的情感的。徐陵《关山月》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最能代表此曲的曲情。
《秋风词》
谱本:出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曲体小型。有词。
曲情:原谱旁注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按:明嘉靖间黄献的《梧冈琴谱》的《秋风曲》是以六朝张翰思鲈的故事为曲的意境的一个无词琴曲;与黄献同时汪芝的另本《西麓堂琴谱》的《秋风》却是另一有词的琴曲,原词是"秋风秋风秋风生,鸿雁来也,金井梧桐飘一叶,叹人生能有几许光阴!?……想人生能几何"。又日本物部茂卿所得《秋风章》却又是指的汉武帝的《秋风辞》。至于现时国内琴人所弹的全部是王燕卿《梅庵琴谱》的《秋风词》,和以上三古谱均无关系。
《梧叶舞秋风》
谱本:清初庄殝凤在他出刊的《琴学心声琴谱》(1644)里面说明这是他自制新曲。在清代,有十二种刊本琴谱采录了进一曲。这说明它是一个成功作品。曲体中型。无词。
曲情:庄氏自己和后来琴家多未作序跋,曲情应从标题。只有清乾隆间苏璟春《草堂琴谱》(1744)跋云"曲意萧瑟,取韵宜幽"。
《 阳关三叠》
谱本:在明代见于五个刊本,都是有唱词的。但有三个显著不同派别。最早见的是正德间谢琳的《太古遗音》(1511),不注调式,用极简单的弹法把王维《渭城曲》的原诗演弹十三遍,这是基本上没有什么音乐价值的。嘉靖间黄龙山在甫京刊出的《发明琴谱》(1530)和万历间杨抡在南京刊的《太古遗音》(1609)是一个用凄凉调(紧二五弦各一徽)演奏的九段中型琴曲,用相当"典雅"的词句把《渭城曲》装饰丰富了。但是曲调和词都有些许出入(清同治间l866年黄晓珊《希韶阁琴谱》把唱词和琴曲减为七段属这一系统,但用调不同,可能是他自己改编的)万历间杨表正在南京刊的《琴谱正传》(1585)和万历间福建张宪翼的《太古正音》(1609)是同一系统的三段小型曲。但唱词旋律都不很同;虽然也都是凄凉调,但杨表正对凄凉调是误解的,他只紧五弦,"而张宪翼虽然紧二五两弦,却又避开二弦不弹。总的说来 ,这一曲在明代是乱杂的,也可以说是不很成熟的。现时琴家所弹的,都无例外地用的是清同治间上海张鹤《琴学人门》的谱本(1867),也是一个三段小型琴曲,注着和明代完全不同的唱词,张鹤的琴师浦城祝桐君(凤喈)改编的琴曲。
曲情:人们都知道《阳关曲》是送别的意境,但王维的原诗只有"无故人"三字写感情。因此,琴家都想丰富它的内容,这是《阳关三叠》许多唱词不同的原故,同时就不免有些不同的情感表现,个别的谱,有个别唱词,也就有个别曲情。
《梅花三弄》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52)续见于明清以来其他二十六种琴谱。曲体中型。绝大多数谱本无词。
曲情:写晋孝武帝时大将桓伊屈尊接见王徽之并给王徽之吹笛作《三弄》的故事。
《潇湘水云》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清以来三十种刊本琴谱。原只十段,渐发展至十五段的大型曲。无词。
曲情:朱权曲序云:"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
按:郭沔是南宋末年古琴作曲巨匠,景淳间(1260一1274)毛敏仲、杨瓒、徐天民等"紫霞派"的琴家都尊他为师。"毛敏仲的《樵歌》和《渔歌》因毛不仕元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而得传。但后世琴家一向认为这些琴曲在技巧方面的成功是和郭沔的造诣分不开的。郭沔的事迹只散见于宋俞德邻的《佩韦斋辑闻》和元袁桷的《清容居士集》,名家记载不如贵族杨缵和他的清客那样多。吴县蒋文勋《二香琴谱》(1833)论琴派时提到严天池说严氏的琴是"受之陈星源,而后之托名标榜者不曰陈氏而曰严氏,岂非宰辅之子、太守之尊足以耸动天下耶?"对杨缵和郭沔的看法似乎也可以这样。
《流水》
谱本:也是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但是现时弹《流水》的都是用的张孔山的《流水》。张孔山的《流水》,仅见于一个刻本的《天闻阁琴谱》(1867),但是四川华阳顾玉成(1808一1876)所传的张孔山《流水》传钞本却不很同。1850左右张孔山传于武汉的谱本又不同。
曲情:朱权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谨按:《高山》、《流水》两曲从明初以来,又有演变,朱权(神奇秘谱》写在前半部称为《太古神品》的一类中,《高山》短些,《流水》长些,都不分段,证明他是暗示他所辑的是唐代的曲谱,指法也确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迹。在明中叶徽藩的《风宣玄品》中(1539),这两曲依然前短后长不分段,但指法改动了。到明中叶以后,杨表正《琴谱真传》(1585)的《高山》是四段,《流水》是八段(他加了旁注词),这时在宫廷中供奉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据《藏春坞琴谱》1620),都和朱权所说宋代的分法相符。但是和杨表正谱距离只有十五年,在同一地点南京出版的杨抡《伯牙心法》(1600)却把《高山》变成六段了。到了尹晔的《徽言秘旨》(1647,但他在万历间约1600左右就已有名于琴坛)又把《高山》分成八段了。从此以后,所有清代各谱的《高山》都是八段。
从杨表正时起,《流水》原是八段,但在张孔山的《流水》中,却在原第五、六段之间加了一段,成为九段(参看《高山》条)。所加的一段,即张谱的第六段,是用所谓"七十二滚拂"的技巧尽情模拟泉滴水流的声音的。《天闻阁谱》专为这些滚拂和滚拂中的和音定了些新指法,但很费解。张自己在《天闻阁谱》中写了一篇小识说:"余幼师琴于冯彤云先生,手授口传。所习各操尚易精熟,独此曲最难。且诸谱所收《流水》虽然各别,其实大同小异,唯此操之六段迥相悬绝。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我们还没有冯彤云的材料,但可以从此看出张孔山《流水》必另有传本。顾玉成本对于这一段用的是传统的滚拂另加旁注,反而不十分费解。顾氏谱在模拟水流里的旋律性较强,《天闻阁谱》模拟水声较切。
《渔樵问答》
谱本:最早见于明中叶杨表正《琴谱正传》(1585),续见于明清以来其他二十种刊本琴谱。曲体中型。明代各谱多有词,清代各谱无词。
曲情:杨表正此曲序云:"《渔樵问答》,古操也。查遗谱有指法无音文;《琴史》有文音无指法。今配定文音入谱,使善鼓者知其曲之古淡……然微妙岂于贪徇嗜利辈能知乎。"他的旁注词,和《渔歌》一样,是有很健康的意义的;到了清代,凡是有唱词的《渔樵问答》都是用明杨抡另编的一个以放浪形骸之外,专一吟风弄月的唱词(比张的原词简化了些),他的唱词多是文人学士替他执笔,比较"典雅"。王光祈在介绍此曲时也是用的杨抡的旁词,因而杨抡的唱词大大地传开了。而比较通俗而又较有意义的杨表正唱词,反而被忘却了。绝大多数谱本中都说此曲是杨表正的创作,因而杨表正的原唱词是值得重新介绍出来的。杨表正所述的原词是:
第一段 渔问樵曰:"子何求?"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第二段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第三段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第四段 樵曰:"子亦何易?"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第五段 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第六段 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第七段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第八段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
第九段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幽兰》(又名《猗兰》)
谱本:最早于日本传钞唐卷子《碣石调•幽兰》文字谱,清光绪间黎庶昌在日本影钞收入《古逸丛书》。为四段中型曲。无词。此曲自明初以来历清代共见于二十三种刊本琴谱,称《猗兰》或《漪兰》,其中清代《自远堂》仍作《幽兰》。明谱为十一段大曲,与卷子本迥异,明清两代的谱亦互异。
曲情:原卷子谱只序说是梁桢明三年丘公明所传,未叙曲情。但杨守敬(《古逸丛书》编者)《经籍访古志》从原谱标题下"又名《猗兰》"四字,断此为表现《琴操》所述孔丘自伤不逢时的意境。朱权《神奇秘谱》《猗兰》的序亦同。蔡邕《琴操》:"《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广陵散》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中叶(徽藩风宣玄品》(1539)另一节本,初见于明朱常淓《古音正宗》(1643),续见于清秦维瀚《蕉庵琴谱》(1868)。两本又同见于民初《琴学丛书》(1912)。前者为四十五段大曲;后者缩为九段的中型曲。均无词。
曲情:此曲的曲情和作者是一千多年来的争论。一说是根据《唐书•韩滉传》,认为是嵇康自己的作曲,影射王凌、毋丘俭等四人先后在广陵对司马昭的策反;一说是根据《晋书•嵇康传》,认为是嵇康从古人学来的。内容是描写"聂政刺韩王"故事。根据《史记》,聂政刺的是韩相韩傀,不是韩王。但我们仍想肯定后一说。理由是,在汉蔡邕的《琴操》里面,早就有一个"聂政刺韩王曲"的解题,而这个解题是把聂政的故事拿来人民性地艺术化了(蔡邕《琴操》基本上是当时民间故事),所以可取。朱权此曲的序也是明明指出嵇康是从古人学来,而且各段小标题如"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等,都与蔡邕解题切合。
这里就把蔡邕的原文写在下面,代作此曲的曲情: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胡笳十八拍》
谱本:现存《胡笳十八拍》曲谱最早见千清初的《澄鉴堂琴谱》。经过几代人的加工发展,此曲的音乐部分已经脱离了诗句的约束,更充分地发挥了器乐曲的表现性能。《五知斋琴谱》刊载了它的蜀派曲谱,同时又刊出了吴派歌词-即《胡笳十八拍》原诗,表明词、曲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一曲谱记谱比较精细,又有不少旁注,最为琴家所乐用,目前演奏的就是根据这一版本。
曲情:这是一首根据同名抒情长诗而谱写的琴曲。《胡笳十八拍》一诗,初见于南宋朱熹(公元1130一1200)所编的《楚辞后语》,是继蔡琰的《悲愤诗》、刘商的《胡笳曲》以及王安石等人诗作之后,同一题材的又一诗作。诗文深刻而感人,抒写了蔡琰思念故乡和惜别稚子的思想感情。诗中多次出现:"弦欲绝"、"欲罢弹"、"弦急调悲"等语句,因而可以认为是专门为琴歌而写。
乐曲是否和诗词同时创作出来的,目前还无从证实。但从形式到内容,两者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同一题材的琴曲始自唐代,即前文介绍过的《大胡笳》和《小胡笳》,南唐蔡翼创作过《小胡笳十九拍》,北宋琴曲曲目中出现了《别胡儿》、《忆胡儿》,北宋的吴良辅也曾谱写过王安石的胡笳诗,但直到南宋才首次看到有关琴曲《胡笳十八拍》的记载。流传至今的《胡笳十八拍》,应属后者。
宋朝当局面对北方来的侵略势力,一再屈辱退让,爱国人士对此无不痛心疾首,悲愤填膺。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突出地代表了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国的文人们还利用传统题材,抒发他们的感慨。王安石、李元白、李纲等人据蔡琰的《悲愤诗》所拟写的《胡笳十八拍》,就是在这种历史情况下的产物。李纲在他拟作的《胡笳》诗序中就明确指出:"靖康之事,可为万世悲。暇日效其体集句,聊以写无穷之哀云"。靖康(公元1126)之后,丧失了北方大片国土,从此开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李纲仿效蔡琰诗体,正是为了写出现实生活中"无穷之哀"。
南宋灭亡后,汪元亮随"三宫"北去,在狱中为文天祥弹奏《胡笳十八拍》, 也是抒发亡国之恨与"无穷之哀"。《胡笳十八拍》哀切悲愤的曲调,一时引起许多爱国臣民强烈的共鸣。有的说:"怊怅悲愤,思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有的说:"拍拍《胡笳》中音节,燕山孤垒心石铁。"有的则联系其重返故国的迫切心情,写道:"蔡琰思归臂欲飞,援琴奏曲不胜悲"(均见《琴书大全》)。可见,乐曲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流传开来,决非偶然,是有其深刻的政治社会原因的。
《胡笳十八拍》歌中唱道:"干戈日寻兮道路后,民卒流亡兮共哀悲"。通过描述汉末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来控诉宋末人民背井离乡,饱受蹂躏的同样遭遇。"干戈日寻"是统治阶级间争权夺利所造成,各族人民之间,本来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表达了各族人民要求团结、反对分裂、要求友好、反对征战的共同心愿。人们对残酷的现实提出了尖锐的质问:问天有没有眼睛?问神有没有"灵"?这实际上是对统治者提出的强烈抗议;质问"疆场征战何时歇?"这种怨气"浩于长空","不容"于"六合"。
谱本:最早见于明末尹晔的听月楼《徽言秘旨》(1649刊行)。明清以来刊载此曲的谱本将近四十种。据明张岱《陶庵梦忆》说,尹晔是在幼年时间向绍兴琴师王本吾学得的。曲体中型。原无词。
曲情:琴曲出现在明代,明清各谱均无序跋。据上江琴家传说是《秋鸿》的节本,那末,它的曲情应该从《秋鸿》的"平沙晚聚","远落平沙","衔芦游弋",至"南怀北"四个小标题。清王善《治心斋琴谱》说是宋末毛敏仲所作,清秦维瀚《蕉庵琴谱》说是明初朱权所作。这和《秋鸿》的作者是同一疑案。朱权在《秋鸿》的序里说《秋鸿》的作者是西江老懒,天胄诗狂,有些人就认为《秋鸿》是朱权本人所作。但据传说并从《秋鸿》的原词看,却是借《秋鸿》"身南心北"的感伤发抒怀念故国的悲恨,又像是毛敏仲的琴师郭沔所作。这一曲的曲情和作者,仍应存疑。琴曲谱本最多、出入最大的是这一曲,现时演奏的人最多、出入最多的也是这一曲。
《关山月》
谱本:最早见于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1931),曲体小型。无词。
曲情:《乐府诗集》杷这一曲归在汉横吹的乐类,本来不是琴曲,可能是王燕卿把民间乐曲采来作成琴曲的。六朝时起,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的情感的。徐陵《关山月》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最能代表此曲的曲情。
《秋风词》
谱本:出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曲体小型。有词。
曲情:原谱旁注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按:明嘉靖间黄献的《梧冈琴谱》的《秋风曲》是以六朝张翰思鲈的故事为曲的意境的一个无词琴曲;与黄献同时汪芝的另本《西麓堂琴谱》的《秋风》却是另一有词的琴曲,原词是"秋风秋风秋风生,鸿雁来也,金井梧桐飘一叶,叹人生能有几许光阴!?……想人生能几何"。又日本物部茂卿所得《秋风章》却又是指的汉武帝的《秋风辞》。至于现时国内琴人所弹的全部是王燕卿《梅庵琴谱》的《秋风词》,和以上三古谱均无关系。
《梧叶舞秋风》
谱本:清初庄殝凤在他出刊的《琴学心声琴谱》(1644)里面说明这是他自制新曲。在清代,有十二种刊本琴谱采录了进一曲。这说明它是一个成功作品。曲体中型。无词。
曲情:庄氏自己和后来琴家多未作序跋,曲情应从标题。只有清乾隆间苏璟春《草堂琴谱》(1744)跋云"曲意萧瑟,取韵宜幽"。
《 阳关三叠》
谱本:在明代见于五个刊本,都是有唱词的。但有三个显著不同派别。最早见的是正德间谢琳的《太古遗音》(1511),不注调式,用极简单的弹法把王维《渭城曲》的原诗演弹十三遍,这是基本上没有什么音乐价值的。嘉靖间黄龙山在甫京刊出的《发明琴谱》(1530)和万历间杨抡在南京刊的《太古遗音》(1609)是一个用凄凉调(紧二五弦各一徽)演奏的九段中型琴曲,用相当"典雅"的词句把《渭城曲》装饰丰富了。但是曲调和词都有些许出入(清同治间l866年黄晓珊《希韶阁琴谱》把唱词和琴曲减为七段属这一系统,但用调不同,可能是他自己改编的)万历间杨表正在南京刊的《琴谱正传》(1585)和万历间福建张宪翼的《太古正音》(1609)是同一系统的三段小型曲。但唱词旋律都不很同;虽然也都是凄凉调,但杨表正对凄凉调是误解的,他只紧五弦,"而张宪翼虽然紧二五两弦,却又避开二弦不弹。总的说来 ,这一曲在明代是乱杂的,也可以说是不很成熟的。现时琴家所弹的,都无例外地用的是清同治间上海张鹤《琴学人门》的谱本(1867),也是一个三段小型琴曲,注着和明代完全不同的唱词,张鹤的琴师浦城祝桐君(凤喈)改编的琴曲。
曲情:人们都知道《阳关曲》是送别的意境,但王维的原诗只有"无故人"三字写感情。因此,琴家都想丰富它的内容,这是《阳关三叠》许多唱词不同的原故,同时就不免有些不同的情感表现,个别的谱,有个别唱词,也就有个别曲情。
《梅花三弄》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52)续见于明清以来其他二十六种琴谱。曲体中型。绝大多数谱本无词。
曲情:写晋孝武帝时大将桓伊屈尊接见王徽之并给王徽之吹笛作《三弄》的故事。
《潇湘水云》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清以来三十种刊本琴谱。原只十段,渐发展至十五段的大型曲。无词。
曲情:朱权曲序云:"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
按:郭沔是南宋末年古琴作曲巨匠,景淳间(1260一1274)毛敏仲、杨瓒、徐天民等"紫霞派"的琴家都尊他为师。"毛敏仲的《樵歌》和《渔歌》因毛不仕元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而得传。但后世琴家一向认为这些琴曲在技巧方面的成功是和郭沔的造诣分不开的。郭沔的事迹只散见于宋俞德邻的《佩韦斋辑闻》和元袁桷的《清容居士集》,名家记载不如贵族杨缵和他的清客那样多。吴县蒋文勋《二香琴谱》(1833)论琴派时提到严天池说严氏的琴是"受之陈星源,而后之托名标榜者不曰陈氏而曰严氏,岂非宰辅之子、太守之尊足以耸动天下耶?"对杨缵和郭沔的看法似乎也可以这样。
《流水》
谱本:也是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但是现时弹《流水》的都是用的张孔山的《流水》。张孔山的《流水》,仅见于一个刻本的《天闻阁琴谱》(1867),但是四川华阳顾玉成(1808一1876)所传的张孔山《流水》传钞本却不很同。1850左右张孔山传于武汉的谱本又不同。
曲情:朱权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谨按:《高山》、《流水》两曲从明初以来,又有演变,朱权(神奇秘谱》写在前半部称为《太古神品》的一类中,《高山》短些,《流水》长些,都不分段,证明他是暗示他所辑的是唐代的曲谱,指法也确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迹。在明中叶徽藩的《风宣玄品》中(1539),这两曲依然前短后长不分段,但指法改动了。到明中叶以后,杨表正《琴谱真传》(1585)的《高山》是四段,《流水》是八段(他加了旁注词),这时在宫廷中供奉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据《藏春坞琴谱》1620),都和朱权所说宋代的分法相符。但是和杨表正谱距离只有十五年,在同一地点南京出版的杨抡《伯牙心法》(1600)却把《高山》变成六段了。到了尹晔的《徽言秘旨》(1647,但他在万历间约1600左右就已有名于琴坛)又把《高山》分成八段了。从此以后,所有清代各谱的《高山》都是八段。
从杨表正时起,《流水》原是八段,但在张孔山的《流水》中,却在原第五、六段之间加了一段,成为九段(参看《高山》条)。所加的一段,即张谱的第六段,是用所谓"七十二滚拂"的技巧尽情模拟泉滴水流的声音的。《天闻阁谱》专为这些滚拂和滚拂中的和音定了些新指法,但很费解。张自己在《天闻阁谱》中写了一篇小识说:"余幼师琴于冯彤云先生,手授口传。所习各操尚易精熟,独此曲最难。且诸谱所收《流水》虽然各别,其实大同小异,唯此操之六段迥相悬绝。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我们还没有冯彤云的材料,但可以从此看出张孔山《流水》必另有传本。顾玉成本对于这一段用的是传统的滚拂另加旁注,反而不十分费解。顾氏谱在模拟水流里的旋律性较强,《天闻阁谱》模拟水声较切。
《渔樵问答》
谱本:最早见于明中叶杨表正《琴谱正传》(1585),续见于明清以来其他二十种刊本琴谱。曲体中型。明代各谱多有词,清代各谱无词。
曲情:杨表正此曲序云:"《渔樵问答》,古操也。查遗谱有指法无音文;《琴史》有文音无指法。今配定文音入谱,使善鼓者知其曲之古淡……然微妙岂于贪徇嗜利辈能知乎。"他的旁注词,和《渔歌》一样,是有很健康的意义的;到了清代,凡是有唱词的《渔樵问答》都是用明杨抡另编的一个以放浪形骸之外,专一吟风弄月的唱词(比张的原词简化了些),他的唱词多是文人学士替他执笔,比较"典雅"。王光祈在介绍此曲时也是用的杨抡的旁词,因而杨抡的唱词大大地传开了。而比较通俗而又较有意义的杨表正唱词,反而被忘却了。绝大多数谱本中都说此曲是杨表正的创作,因而杨表正的原唱词是值得重新介绍出来的。杨表正所述的原词是:
第一段 渔问樵曰:"子何求?"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第二段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第三段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第四段 樵曰:"子亦何易?"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第五段 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第六段 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第七段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第八段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
第九段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幽兰》(又名《猗兰》)
谱本:最早于日本传钞唐卷子《碣石调•幽兰》文字谱,清光绪间黎庶昌在日本影钞收入《古逸丛书》。为四段中型曲。无词。此曲自明初以来历清代共见于二十三种刊本琴谱,称《猗兰》或《漪兰》,其中清代《自远堂》仍作《幽兰》。明谱为十一段大曲,与卷子本迥异,明清两代的谱亦互异。
曲情:原卷子谱只序说是梁桢明三年丘公明所传,未叙曲情。但杨守敬(《古逸丛书》编者)《经籍访古志》从原谱标题下"又名《猗兰》"四字,断此为表现《琴操》所述孔丘自伤不逢时的意境。朱权《神奇秘谱》《猗兰》的序亦同。蔡邕《琴操》:"《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广陵散》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中叶(徽藩风宣玄品》(1539)另一节本,初见于明朱常淓《古音正宗》(1643),续见于清秦维瀚《蕉庵琴谱》(1868)。两本又同见于民初《琴学丛书》(1912)。前者为四十五段大曲;后者缩为九段的中型曲。均无词。
曲情:此曲的曲情和作者是一千多年来的争论。一说是根据《唐书•韩滉传》,认为是嵇康自己的作曲,影射王凌、毋丘俭等四人先后在广陵对司马昭的策反;一说是根据《晋书•嵇康传》,认为是嵇康从古人学来的。内容是描写"聂政刺韩王"故事。根据《史记》,聂政刺的是韩相韩傀,不是韩王。但我们仍想肯定后一说。理由是,在汉蔡邕的《琴操》里面,早就有一个"聂政刺韩王曲"的解题,而这个解题是把聂政的故事拿来人民性地艺术化了(蔡邕《琴操》基本上是当时民间故事),所以可取。朱权此曲的序也是明明指出嵇康是从古人学来,而且各段小标题如"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等,都与蔡邕解题切合。
这里就把蔡邕的原文写在下面,代作此曲的曲情: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胡笳十八拍》
谱本:现存《胡笳十八拍》曲谱最早见千清初的《澄鉴堂琴谱》。经过几代人的加工发展,此曲的音乐部分已经脱离了诗句的约束,更充分地发挥了器乐曲的表现性能。《五知斋琴谱》刊载了它的蜀派曲谱,同时又刊出了吴派歌词-即《胡笳十八拍》原诗,表明词、曲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一曲谱记谱比较精细,又有不少旁注,最为琴家所乐用,目前演奏的就是根据这一版本。
曲情:这是一首根据同名抒情长诗而谱写的琴曲。《胡笳十八拍》一诗,初见于南宋朱熹(公元1130一1200)所编的《楚辞后语》,是继蔡琰的《悲愤诗》、刘商的《胡笳曲》以及王安石等人诗作之后,同一题材的又一诗作。诗文深刻而感人,抒写了蔡琰思念故乡和惜别稚子的思想感情。诗中多次出现:"弦欲绝"、"欲罢弹"、"弦急调悲"等语句,因而可以认为是专门为琴歌而写。
乐曲是否和诗词同时创作出来的,目前还无从证实。但从形式到内容,两者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同一题材的琴曲始自唐代,即前文介绍过的《大胡笳》和《小胡笳》,南唐蔡翼创作过《小胡笳十九拍》,北宋琴曲曲目中出现了《别胡儿》、《忆胡儿》,北宋的吴良辅也曾谱写过王安石的胡笳诗,但直到南宋才首次看到有关琴曲《胡笳十八拍》的记载。流传至今的《胡笳十八拍》,应属后者。
宋朝当局面对北方来的侵略势力,一再屈辱退让,爱国人士对此无不痛心疾首,悲愤填膺。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突出地代表了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国的文人们还利用传统题材,抒发他们的感慨。王安石、李元白、李纲等人据蔡琰的《悲愤诗》所拟写的《胡笳十八拍》,就是在这种历史情况下的产物。李纲在他拟作的《胡笳》诗序中就明确指出:"靖康之事,可为万世悲。暇日效其体集句,聊以写无穷之哀云"。靖康(公元1126)之后,丧失了北方大片国土,从此开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李纲仿效蔡琰诗体,正是为了写出现实生活中"无穷之哀"。
南宋灭亡后,汪元亮随"三宫"北去,在狱中为文天祥弹奏《胡笳十八拍》, 也是抒发亡国之恨与"无穷之哀"。《胡笳十八拍》哀切悲愤的曲调,一时引起许多爱国臣民强烈的共鸣。有的说:"怊怅悲愤,思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有的说:"拍拍《胡笳》中音节,燕山孤垒心石铁。"有的则联系其重返故国的迫切心情,写道:"蔡琰思归臂欲飞,援琴奏曲不胜悲"(均见《琴书大全》)。可见,乐曲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流传开来,决非偶然,是有其深刻的政治社会原因的。
《胡笳十八拍》歌中唱道:"干戈日寻兮道路后,民卒流亡兮共哀悲"。通过描述汉末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来控诉宋末人民背井离乡,饱受蹂躏的同样遭遇。"干戈日寻"是统治阶级间争权夺利所造成,各族人民之间,本来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表达了各族人民要求团结、反对分裂、要求友好、反对征战的共同心愿。人们对残酷的现实提出了尖锐的质问:问天有没有眼睛?问神有没有"灵"?这实际上是对统治者提出的强烈抗议;质问"疆场征战何时歇?"这种怨气"浩于长空","不容"于"六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