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八骏马指什么那八匹马?
答案:6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5 16:27
- 提问者网友:轻浮
- 2021-11-15 04:59
历史上八骏马指什么那八匹马?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深街酒徒
- 2021-11-15 05:07
作者:徐悲鸿,江苏宜兴人
马的品种: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三河马,伊俐马,千里马,汗血宝马
马的名字: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一个叫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象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马的品种: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三河马,伊俐马,千里马,汗血宝马
马的名字: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一个叫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象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11-15 10:38
绝地 翻羽 奔菁 超影 逾辉 超光 腾雾 挟翼
- 2楼网友:空山清雨
- 2021-11-15 10:10
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 3楼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11-15 08:49
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常常骑着他巡游天下。八骏的名称: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一个叫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象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有的古书把“八骏”想象为八种毛色各异,分别有很好听的名字: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其实,骏马的神奇传说都是在形容贤良的人才,切莫真的信为神话。周穆王的八骏其实比喻着他的人集团,才华卓越,本领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共同辅助周天子的天下大业。
参考资料:搜狐
- 4楼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11-15 07:17
一名 绝地,足不践土。二名 翻羽,行越飞禽。三名 奔宵,野行万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辉,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腾雾,乘云而奔。八名 挟翼,身有肉翅。
- 5楼网友:迟山
- 2021-11-15 06:18
三千年前周穆王有“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八匹骏马的传说
西周穆王姬满(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位),要算是我国最早的大旅行家之一。相传他有八匹绝世骏马,号称绝地、翻羽、奔宵、起影等等,并有一个名叫造父的杰出马夫为他驾车。据《穆天子传》、《拾遗记》、《史记》等记载,周穆王曾令造父套上八骏牵引的旅游车,自镐京西行,宜上昆仑山,会见西王母于瑶池之上,与西王母诗歌互答,乐而忘返,成为上古时期我国中原与西域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唐人李商隐那首脍炙人口的绝句《瑶池》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借用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典故。
在《穆天子传》中,又说周穆王为了探看黄帝故居,在西域巡游期间,曾一直走到今新疆南端,“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之后在山上寻得“黄帝之宫”,祭祀天地,了却了他西行的一桩心愿。这个传说就更引人入胜。
这里提到的“赤水”,在古籍《山海经》中也有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认为,其中的“西海”,即古代的罗布泊,“流沙”即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黑水”指莎车绿洲的叶尔羌河(另有人认为是和田附近的喀拉喀什河);而“赤水”,则是指今日流经喀什市南郊的克孜勒河。
克孜勒河是喀什噶尔河水系的主干河流,发源于古葱岭而漫流于其北麓,上古时也称为葱岭北河,葱岭即现在的帕米尔高原。由于这条河是顾向河谷,上游流经极易侵蚀的第三纪红色泥岩地层,故河水炮含极细的泥沙颗粒而呈赤褐色。因此,自魏晋至唐代的汉文史籍中,皆称之为“赤水”。
9世纪后,居住在喀什噶尔操突厥语的居民们称这条河为“克孜勒”河,译过来也正是“赤水”;这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中已有明确记载。14世纪后,被蒙古族长期统治的喀什噶尔人,也称这条河为“乌兰乌苏”河,在察合台蒙语中,仍然是“赤水”之义;直到清朝时期的新疆舆地图中还是这样标记。民国年间,官方才又将“乌兰乌苏”河恢复为民间习称的克孜勒河。
远在3000年前,周穆王就曾驭八骏而渡赤水,光临过喀什噶尔这片古老的绿洲,这个传说的确令人十分神往。
《穆天子传》中又说到,穆王南达昆仑山后又北上,到达了一个名叫“曹奴”的地方。据我国史地学家顾实先生考证、“曹奴”即汉代时西域的疏勒国,也就是今日的喀什噶尔。当时,“曹奴”的一个部落酋长名叫“戏”,曾在居住地热情洋溢地款待了周穆王。饮酒作乐之后,献给周穆王及其一行食马900匹,牛羊7000头(只),各类谷物l00车。穆王令大臣逢固接受了这批丰厚的礼物。在漫长的旅程中,这些可观的赠品无疑是十分及时的补给物。穆王也很大方,立即下令取出黄金铸的鹿和白银铸的麋各一只,外加40条贝类装饰的腰带和400包朱丹,作为对当地人的回赠。贝带是当时中原极名贵的礼品,朱丹既是染料又可做药材。双方赠物之丰厚,足见心意之笃诚;今天读来,也是很让人感动的。
《穆天子传>>与《山海经》过去一向被人视为“小说家言”,以为荒诞离奇、颇不可信;对于它们是历史实录还是神话小说,长期以来也是争论个不休;但是,远在商、周时代我国中原与西域已有了密切的交往,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那两部古书中,关于当时散布在新疆境内的各部族的社会情况,尤其是其中对西域山河地理方面的详尽报道,与我们今天所知的情形大多相似。如果没有实地的考察和记录,是很难凭空编造出那些故事的。因此,在3000年前,周王驭八骏而渡赤水,“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官”,想来也是有些根据的。同时,根据“赤水”之名能载诸古籍,还中原人与“曹奴”(疏勒)部族互赠札物的动人传闻,可推测3000年前这一带就已有了令人称道之处:或是人多,或是富庶,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其实,说3000年还嫌太短。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古喀什噶尔绿洲就已进入了以较大型磨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这已为考古学的发现所证实。
1956年,一个农民在喀什市北塔希毛拉修公路时,从地下2.5米深的卵石层中,发现了一件尖底灰陶小罐,与我国内地新石器时代抑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外形虽略有不同,但小口、厚唇;细颈、尖底等特征都极近似。60年代初,在喀什市东北28公里处的汗诺依古城遗址中,又出土两件红陶制成的纺轮,一件较大,状如小饼;另一较小而高,形似小桃,两件的中心部位都有安装纺锤的小孔。经鉴定,也同样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喀什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大批发现,是1972年7月间。当时,在喀什市西南50多公里的乌帕尔乡一带,自治区的考古工作者连续发掘了阿克塔拉、温古洛克、库鲁克塔拉、德袄洛克四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四处遗址地域毗连,分布于帕米尔高原东北麓群山环抱的山前地带。所发现的石器工具形体较大,基本上都是磨制。其中绝大多数,是喀什的原始人所使用的石刀和石镰,制作十分精致。石刀为无孔半月形,石镰都是弧背四刃,这与河南殷墟所发掘出来的石镰形状极相似。其他还出土了许多石斧、石杵、磨盘、石纺轮、石球等物。
遗址中也发现了不少陶器,坯质都是夹沙陶土,看起来都是手工捏制的,烧坯时火候也不太高。陶器中可以看出罐、钵、盆、瓮、杯等器形。大多陶器在口部的边沿上,都有一圈小洞孔或小突钉,可以看作是原始的艺术装饰;尽管简陋了些,其实用性却也是不可低估的。想象一下远古的那个时代,居住在“赤水”两岸的喀什原始人们,在茂密的树林中打猎,在悠悠的河水中捕鱼,傍晚围聚在草庐篝火旁,吃着木权上的烤肉,喝着陶罐中飘香的鱼汤,真是“其乐也陶陶”。
在上述的四处遗址中,还发现了几件红铜制品,说明遗址文化年代的下限进入了金石并用的阶段,当地原始人群已开始告别“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农业已经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了。那么,相当于穆王八骏渡赤水的年代,即距今3000年时,喀什噶尔绿洲上定居的原始人群,人丁兴旺,农、牧业发达,“曹奴”部落能一下拿出那许多农、牧业产品赠给周穆王,就不会是神话,而是有一定根据的。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有利的条件,在我国西汉时代,以疏勒城(今喀什市)为首府的西域,疏勒国,就在古老的喀什噶尔绿洲上诞生了。
西周穆王姬满(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位),要算是我国最早的大旅行家之一。相传他有八匹绝世骏马,号称绝地、翻羽、奔宵、起影等等,并有一个名叫造父的杰出马夫为他驾车。据《穆天子传》、《拾遗记》、《史记》等记载,周穆王曾令造父套上八骏牵引的旅游车,自镐京西行,宜上昆仑山,会见西王母于瑶池之上,与西王母诗歌互答,乐而忘返,成为上古时期我国中原与西域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唐人李商隐那首脍炙人口的绝句《瑶池》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借用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典故。
在《穆天子传》中,又说周穆王为了探看黄帝故居,在西域巡游期间,曾一直走到今新疆南端,“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之后在山上寻得“黄帝之宫”,祭祀天地,了却了他西行的一桩心愿。这个传说就更引人入胜。
这里提到的“赤水”,在古籍《山海经》中也有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认为,其中的“西海”,即古代的罗布泊,“流沙”即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黑水”指莎车绿洲的叶尔羌河(另有人认为是和田附近的喀拉喀什河);而“赤水”,则是指今日流经喀什市南郊的克孜勒河。
克孜勒河是喀什噶尔河水系的主干河流,发源于古葱岭而漫流于其北麓,上古时也称为葱岭北河,葱岭即现在的帕米尔高原。由于这条河是顾向河谷,上游流经极易侵蚀的第三纪红色泥岩地层,故河水炮含极细的泥沙颗粒而呈赤褐色。因此,自魏晋至唐代的汉文史籍中,皆称之为“赤水”。
9世纪后,居住在喀什噶尔操突厥语的居民们称这条河为“克孜勒”河,译过来也正是“赤水”;这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中已有明确记载。14世纪后,被蒙古族长期统治的喀什噶尔人,也称这条河为“乌兰乌苏”河,在察合台蒙语中,仍然是“赤水”之义;直到清朝时期的新疆舆地图中还是这样标记。民国年间,官方才又将“乌兰乌苏”河恢复为民间习称的克孜勒河。
远在3000年前,周穆王就曾驭八骏而渡赤水,光临过喀什噶尔这片古老的绿洲,这个传说的确令人十分神往。
《穆天子传》中又说到,穆王南达昆仑山后又北上,到达了一个名叫“曹奴”的地方。据我国史地学家顾实先生考证、“曹奴”即汉代时西域的疏勒国,也就是今日的喀什噶尔。当时,“曹奴”的一个部落酋长名叫“戏”,曾在居住地热情洋溢地款待了周穆王。饮酒作乐之后,献给周穆王及其一行食马900匹,牛羊7000头(只),各类谷物l00车。穆王令大臣逢固接受了这批丰厚的礼物。在漫长的旅程中,这些可观的赠品无疑是十分及时的补给物。穆王也很大方,立即下令取出黄金铸的鹿和白银铸的麋各一只,外加40条贝类装饰的腰带和400包朱丹,作为对当地人的回赠。贝带是当时中原极名贵的礼品,朱丹既是染料又可做药材。双方赠物之丰厚,足见心意之笃诚;今天读来,也是很让人感动的。
《穆天子传>>与《山海经》过去一向被人视为“小说家言”,以为荒诞离奇、颇不可信;对于它们是历史实录还是神话小说,长期以来也是争论个不休;但是,远在商、周时代我国中原与西域已有了密切的交往,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那两部古书中,关于当时散布在新疆境内的各部族的社会情况,尤其是其中对西域山河地理方面的详尽报道,与我们今天所知的情形大多相似。如果没有实地的考察和记录,是很难凭空编造出那些故事的。因此,在3000年前,周王驭八骏而渡赤水,“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官”,想来也是有些根据的。同时,根据“赤水”之名能载诸古籍,还中原人与“曹奴”(疏勒)部族互赠札物的动人传闻,可推测3000年前这一带就已有了令人称道之处:或是人多,或是富庶,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其实,说3000年还嫌太短。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古喀什噶尔绿洲就已进入了以较大型磨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这已为考古学的发现所证实。
1956年,一个农民在喀什市北塔希毛拉修公路时,从地下2.5米深的卵石层中,发现了一件尖底灰陶小罐,与我国内地新石器时代抑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外形虽略有不同,但小口、厚唇;细颈、尖底等特征都极近似。60年代初,在喀什市东北28公里处的汗诺依古城遗址中,又出土两件红陶制成的纺轮,一件较大,状如小饼;另一较小而高,形似小桃,两件的中心部位都有安装纺锤的小孔。经鉴定,也同样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喀什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大批发现,是1972年7月间。当时,在喀什市西南50多公里的乌帕尔乡一带,自治区的考古工作者连续发掘了阿克塔拉、温古洛克、库鲁克塔拉、德袄洛克四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四处遗址地域毗连,分布于帕米尔高原东北麓群山环抱的山前地带。所发现的石器工具形体较大,基本上都是磨制。其中绝大多数,是喀什的原始人所使用的石刀和石镰,制作十分精致。石刀为无孔半月形,石镰都是弧背四刃,这与河南殷墟所发掘出来的石镰形状极相似。其他还出土了许多石斧、石杵、磨盘、石纺轮、石球等物。
遗址中也发现了不少陶器,坯质都是夹沙陶土,看起来都是手工捏制的,烧坯时火候也不太高。陶器中可以看出罐、钵、盆、瓮、杯等器形。大多陶器在口部的边沿上,都有一圈小洞孔或小突钉,可以看作是原始的艺术装饰;尽管简陋了些,其实用性却也是不可低估的。想象一下远古的那个时代,居住在“赤水”两岸的喀什原始人们,在茂密的树林中打猎,在悠悠的河水中捕鱼,傍晚围聚在草庐篝火旁,吃着木权上的烤肉,喝着陶罐中飘香的鱼汤,真是“其乐也陶陶”。
在上述的四处遗址中,还发现了几件红铜制品,说明遗址文化年代的下限进入了金石并用的阶段,当地原始人群已开始告别“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农业已经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了。那么,相当于穆王八骏渡赤水的年代,即距今3000年时,喀什噶尔绿洲上定居的原始人群,人丁兴旺,农、牧业发达,“曹奴”部落能一下拿出那许多农、牧业产品赠给周穆王,就不会是神话,而是有一定根据的。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有利的条件,在我国西汉时代,以疏勒城(今喀什市)为首府的西域,疏勒国,就在古老的喀什噶尔绿洲上诞生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