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弟子净土宗该如何修行!禅宗如何坐禅入定!意识外放?密宗如何修炼出神通?为何要分那么多派,请开示
答案:5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8 18:55
- 提问者网友:别再叽里呱啦
- 2021-03-28 00:28
佛门弟子净土宗该如何修行!禅宗如何坐禅入定!意识外放?密宗如何修炼出神通?为何要分那么多派,请开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掌灯师
- 2021-03-28 00:33
各有各的缘分嘛。
以至诚心念佛。深心念佛。做种种功德回向极乐。愿生其国。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节选)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以至诚心念佛。深心念佛。做种种功德回向极乐。愿生其国。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节选)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封刀令
- 2021-03-28 02:21
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宗修行当依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信愿专修念佛。乘佛愿力此生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生成就。
净土宗修行当依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信愿专修念佛。乘佛愿力此生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生成就。
- 2楼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03-28 01:40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仁者!清净心现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本能就恢复了。
佛陀老师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数如恒河沙,所以印光大师(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在识别正邪中开示:凡严守戒律,弘扬正法,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门深入,老实念佛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前辈大德开示万不可执神通感应,因为这个是着魔的因缘:
且佛心无念,故知动念者,皆为非心。须知凡夫心念,虽鬼神亦知之。所谓机心才动,早被神知。若微细念,则惟菩萨罗汉能知。当知神通不可执执之,轻则卖弄生害,重则着魔发狂。矜奇好异,人之恒情。倘大众看重此等事,既足为修行之障,且恐为法门之害。当知三明六通,是学佛人本分事。但修行时,不宜注意此事,恐走入魔道。无明尽时,神通自得,得之之后亦不宜辄与人知,恐为捏怪者所借口,后患甚多也。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其他法门都是靠自力断烦恼,末法时期难的无法想象。唯有净土法门是仰仗佛力可以带业往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要往生净土,一生成佛。
末学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对禅宗非常感兴趣,但看资料修禅定必须要有真正的好老师在旁指导,否则自己容易走偏着魔,老师会知道咱们的境界一旦走偏会马上把我们拉回来。而且看到文殊普贤菩萨这样的大菩萨还要求生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后也是求生极乐。弥勒菩萨、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三位等觉菩萨,都发愿求生极乐。也就是说最后大家还是都在极乐世界欢聚一堂。又看到许多禅宗的高僧大德(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二祖是善导大师,三祖法照大师都是禅师),晚年都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末学想肯定佛菩萨高僧大德比末学有智慧太多都念佛所以就定下心修净土法门了。
佛陀老师和很多佛菩萨再来的高僧大德已经替咱们选了,并且苦口婆心的引领劝导。现在是末法时期,佛陀老师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现在就是末法时期。
印光大师(净宗十三祖 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开示—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蕅益大师(净宗九祖,佛菩萨再来)示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过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谭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住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住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镇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镇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进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汝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末学恭录钟茂森博士主讲蕅益大师(莲宗九祖,佛菩萨再来)开示念佛法门 ,因为较长,此处只能恭录原文及前面讲解(全文在这里)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7877.html
“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的第九代祖师,他著作很多,在律宗方面很有造诣,同时在法华、教下也是深入经藏,可以说是通宗通教的大德。他自己晚年专修净土,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阿弥陀经要解》,这是他在九天之内就完成了,这个真的是了不起。他写出的这一篇著作,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老人家注的这个《要解》,假如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再做一篇注解,也无法超过蕅益大师的《要解》。这说明蕅益大师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那必定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印光大师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蕅益大师这样的称赞,那你想想蕅益大师还能是什么人,确实是古佛再来。所以他的这个见地完全是纯正的佛之知见。
他这篇开示,关于念佛法门的,文字很少,可是这个义趣深广圆融。因此我们认真的学习这一篇文字,可以说把整个净土法门核心、纲领都掌握住了,如何修行,怎样念佛,这些我们统统都能够掌握住。所以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是精彩的,我们来一起学习这一篇文章。我们来看第一句: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蕅益大师他讲,念佛法门一点都不奇特,奇是神奇,特是特别。他这里讲,这个法门不神奇,也就是它没有什么玄乎,实实在在的,每个人都能够落实的,它也并不是搞什么特别的、稀奇的、古怪的,只要你肯老实去修这个法门,你就能够成功。所以修这个法门千万不要用那种标新立异的心,求新、求快、求殊胜、求感应这些心都不可以有,因为这个法门贵在老实。‘只深信力行为要’,这个“要”就是关键的意思,关键在于深信还有力行这两条。净土法门我们讲三资粮信愿行,蕅益大师这里专提深信和力行两条,实际上也包括愿,有信、有行,肯定也包括愿。只要人能深信这个法门,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深信轮回是苦,他自然就发起出离心,发起求愿生西的心,那么他自然也就力行了,这个力行就是专念佛号。下面说: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这句话是佛在《大集经》里面说的,说只要我们肯念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深妙的禅。大家都晓得禅是很殊胜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很难得,顿法,可是念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的禅,这比普通的禅更高,你看就一句阿弥陀佛。什么叫禅?用《金刚经》的话来讲是“无住生心”,无住就是没有任何的妄想分别执著,心无所住,生心就是生起无上菩提心。可是凡夫要入这个境界难!凡夫都落二边,不是无住,就是无住了之后他就不生心,或者生心了之后就不能无住,他总有一边,要二边不著这真的不容易。可是我们念阿弥陀佛这就达到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所有妄念都放下,单提一句佛号,什么都不想,就叫无住,单提一句佛号?你就生心了,无住生心,你看他能合一。所以凡夫想要进入这个无住生心的境界,真的只有念阿弥陀佛,除了念阿弥陀佛以外真的入不进去,所以这是深妙禅。妙在那儿?妙在你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念下去,一个妄念没有,你看不知不觉你就跟道相合了,你就合上无住生心了,你就在修禅了。还有古德说,“巧入无生”,太巧了,就这样子老老实实念,不知不觉你就入了无生法忍,你达理一心不乱,太妙了!
这个法门深,一般凡夫确实把道理弄清楚不容易,不要说凡夫,二乘人,乃至菩萨,要把这个道理彻底弄懂也不容易。正如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这个法门是“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念佛法门不是九界众生可以信解的。九界众生包括六道众生还有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能够完全信解,只有佛才能够完全明了,所以这是无上法门,而且这个法门帮你这一生成佛,因此念佛法门是圆顿大法。圆是圆教,圆教是帮你这一生成佛,这叫圆教,顿是顿教,顿教是你快速的这一生你就办妥了,极快速的法门。因此下面说: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天台家最著名的智者大师,这里天台就是指智者大师,他在天台山居住,是隋朝时候的大师。他说到‘四种三昧’,这四种三昧是哪四种?第一种叫常坐三昧,就是你坐著,打坐修禅定,第二种常行三昧,常行三昧就是你站著、走著,念佛法门里有一种般舟三昧,这就是常行三昧,九十天不能够坐下来,不能够躺下来,就在那里绕佛、念佛,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前面常坐三昧也是九十天,也是可以念阿弥陀佛,这坐著念。第三种叫半行半坐三昧,这个就比较自在一点,就是你也可以走著、站著,也可以坐著,这样子修你的禅定,或者是念佛,半行半坐。一般来讲我们师父在念佛堂里面提倡的,跟这半行半坐三昧相应,就是三区自由式念佛,你在念佛堂可以绕佛经行,也可以打坐,也可以拜佛,自由式的,总之让这个心定下来念阿弥陀佛。还有第四种叫非行非坐三昧,这个就是在日用平常行住坐卧,起居饮食,都常在三昧当中,它不固定的,所以叫非行非坐。这个念佛很方便,为什么?念佛法门不用拘泥于什么形式,正如印光大师开示的说,“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这就行。你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不管你做什么事,你佛号不要断,这也就是非行非坐三昧。
这四种三昧都是念佛,念佛达到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正受。所谓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这个受不正常,不能称为三昧。凡夫的受有五种,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这是四种,另外如果没有苦乐忧喜的这些种感受那叫舍受。舍受对凡夫来讲不能够持久,舍受是很难得的,它是一种禅定的状态,但是可惜它不长久,定力失去了又有苦乐忧喜,如果能够持久,那么这就是三昧。那我们如何达到三昧?三昧就是我们用念佛,一句佛号把这个苦乐忧喜都舍掉,心住在佛号上,这叫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一切三昧当中最殊胜的就是念佛三昧。整个佛法中心枢纽就是修三昧,修定,在定中才能开智慧,所以三昧最要紧。修什么三昧最殊胜?念佛三昧,所以这个法门极为的殊胜。下面蕅益大师又引莲池大师的话。
【云栖云。】
‘云栖’就是指莲宗八祖莲池大师,他说:
【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你看五宗八教全部给收了,一个都不漏,这个‘该’就是包括,这个‘摄’是含摄。那‘八教’是指什么?八教这是讲天台宗他们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做了一个分类,叫判教,所谓五时八教。这个八教分为化法四教和化仪四教两种,总共是八教。化法四教所谓是藏通别圆,藏教这是小乘,通教是通小乘和大乘,别教就是大乘,圆教又比别教要高了,它可以让你一生成佛,这是圆教,念佛都涵盖了。那化仪四教就是通过佛教化的仪式来分,分四种,一种是顿教,一种是渐教。顿教就是可以让你很快速成佛,这叫顿法,不用经过次第的,渐教是有次第,就像爬楼梯,一层一层往上爬,那叫渐教。顿教是不用爬楼梯,一步登上去,譬如说我们坐电梯,进了电梯之后,一出来已经上了五楼;渐教你得一层层的往上爬。一般教下都是渐教,你要逐步提升。顿教,像禅宗,这是顿教,一步登天。净土也是顿教,当然它也包括渐教。
还有是秘密,还有不定,这个秘密是指佛教化的时候他有神通,能让不同类的众生各得其利,不仅是人,也包括鬼神,所以有时候佛会念一些咒语,神咒,这是秘密。不定,这就是他的教法所对的根基不一定,像大乘法也能让小乘证果,小乘法也能让大乘根性的人开悟,这就不定。所以这是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这八教,一句阿弥陀佛全给包括了,全部内容这佛号都有,这是莲池大师说的。莲池大师也是通宗通教的,他做的一部《阿弥陀经疏钞》,你看看他是用华严宗法来解释《弥陀经》,这是大手笔。蕅益大师就是私淑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那么他说‘圆摄五宗’,这个五宗专门是指天台、华严、法相、三论和律宗,这五宗,这一句佛号也都包了。如果不是真正在教下悟入了,完全大开圆解,哪里敢说这句话?我们相信莲池大师也不是普通人,也是古佛再来。所以这是让我们重视念佛法门,重视这一句佛号。下面又说:
【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
蕅益大师叹息说现代人把念佛法门看浅了,以为它是‘浅近勾当’,给谁来修的?‘愚夫愚妇’,那些没文化的老头、老太婆他们修的,有文化的人怎么能修念佛?这一句佛号这么简单,能行吗?这是现代,他说现代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个时代更是,没有理解念佛法门的真实义趣,把这个法门看浅了。那么看浅了谁会受损害?自己受损害。所以‘信既不深,行就不力’。《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个善根,世间法的善根是指无贪、无瞋、无痴,你能够深信因果报应,深信要积德行善得好报,那你自然就能够断贪瞋痴了,所以世间的善根从信那里来。出世间的善根是精进,菩萨唯一的善根就是精进,因为菩萨已经没有贪瞋痴了,他就是向菩提大道去努力,所以他的善根只是精进,那更要信。譬如说念佛,念佛是菩提大道,假如我们不能相信,或者信的不深,那你行的肯定不力,你没有办法生起那个精进心,那个勇猛心,结果导致‘终日悠悠’,所谓优哉游哉,因循度日,一天一天的时光空耗了。特别上了年纪的人,这是日薄西山,太阳快下山了,时间不多了,怎么还能够优哉游哉?这一生要是功夫不得力,不能往生,又错过了。所以这个不能精进,‘净功莫克’,这是你净业的功夫不能成就,那又要搞三途六道轮回,太悲惨了。下面说:
【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
这是讲的有一类修行人,他用一种巧设方便,‘设有巧设方便’,“设”就是假设,假设有这么一类人,这种人确实有,他用一种所谓方便法门,禅净双修,他要怎么样?‘欲深明此三昧者’,他想要了解念佛三昧到底怎么回事,三昧不就是禅宗要修的吗?那念佛三昧我就用禅宗的方法念佛,所以他怎么念?用参究,参究“谁”这个字,参什么?参个话头,谁在念佛?念佛的是谁?禅宗追求的是向上一著,所以他就参这个念佛的是谁?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当然,这种方法对一般人来讲,他对于净土法门信心不够深,解的不够深,用这种禅修来伏住,也不能算错。可是蕅益大师在这里不赞成,他说‘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现前这一念阿弥陀佛,我现在在念阿弥陀佛,这个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本自离过绝非’,“过”就是过失,“非”就是这些错误、烦恼,我们自己要修三昧,就是说降伏烦恼,可是烦恼本无,佛在《华严》里讲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妄想执著是障碍我们证得如来智慧德相的这些障碍,要把它去除。怎么去除?你得明了妄想执著本来没有,我这颗心,真心本来就没有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就像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哪里有这些尘埃?所以本来就离过绝非。这能念之心是什么心?就是真心,真心没有这些过失,没有这些烦恼,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真的叫一尘不染。所以要不要你去作意去离这些过失绝这些错误?要离过绝非吗?不需要去作意去离绝,为什么?你作意这已经起了妄想执著,那你怎么离?所以念阿弥陀佛就这么老老实实念,本来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还要起个想法念头要断妄想分别执著,这已经又生了一个妄想执著了。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他给我们开示的念佛方法,他说妄想要不要去断?不断妄想,“欲断妄想去一添两”,什么意思?你想断妄想,刚想断妄想这个心已经是妄想,你想去一个妄想,添了两了,所以不需要去作意,怎么做?就是老实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你看这里头就没有妄想了。所以‘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是万德洪名,这句佛号里面没有情执、没有分别。这个“超情离计”,计是分别,情是执著,这佛号里面哪有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本来都没有的,你现在念自然你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了。‘何劳说妙谈玄’,那你不用把禅宗这些玄妙的东西拿出来谈,就老实念佛都涵盖了,这就是向上机关。所以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本来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老老实实念,什么事都没有,直趋菩提大道,所以贵在老实,老实里头就不会打妄想,不会分别执著了。所以蕅益大师讲: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说这段话是斩钉截铁,要我们什么?‘信得及,守得稳’,信心要坚定,这是最重要的。凡是想搞这想搞那的,说老实话,信心不足,所以守得就不稳了,守什么?守这一句佛号。心里真有,老念著这句佛号,这叫守得稳。《无量寿经》里讲的净宗的宗趣,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什么?蕅益大师解释,信愿,你信愿具足就是发菩提心。你信得及,说明你愿是真的,所以你念佛守得稳,那是来真的,什么都动摇不了。世间的一切财产、儿女、情执、人我是非,统统把它放下,这是真发菩提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心里是有慈悲愿,愿度众生,可是现在没有能力,赶紧往生,乘愿再来,再来度这些众生,希望早一天往生,所以那个心很切,自然念佛就守得稳。他不会再打其他的念头,再打其他妄想,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众生,为什么?耽误时间,往生给耽误了,那怎么能叫慈悲?
所以我碰到有位同修,家人刚刚去世,心里很难过,来跟我讲,说自己很难受,想到他们很伤心。我劝他,那你就要认真念佛,赶紧求往生,你得一切放下求往生,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他们都得度了,“一人成道,九祖生天”。这真话,你要往生了那就是作佛了,你看你作佛,功德有多大!你现在想他们没用,想他们是情执,情执不但救不了他,还耽误了自己。而且这个情执也不是真的,不是真情,为什么?凡是妄想分别执著里的东西都不是真的,真心它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把情执放下,那才是真正慈悲爱护亲人,希望自己用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们。你看真实慈悲他佛号会不会断?不会断,他肯定守得稳,‘直下念去’,这个“直下”两个字非常坚决,不容得毫分妄想间杂。所以这个念,平时怎么用功?心里面老念著,这句佛号老有,就像夏莲居老居士说的,“但能不忘,即是功夫”,你这句佛号能不忘,这就是功夫,你不忘就是守得稳,就怕你忘了佛号。
夏莲居老居士他在闭关里念佛,亲身的体证,把念佛的这些功夫、境界跟我们说出来,非常实在。他告诉我们,“只要肯念,成佛一半”,你只要肯念佛,这已经成佛一半了。为什么?你肯念就已经在菩提大道上走了,直念下去你就成佛了。所以他这里还说要抢救,“救得一句是一句”,这里面很有味道,我们念阿弥陀佛等于是跟我们的妄想在做斗争,我们不念佛的时候就是打妄想,那我们得抢救,等于跟妄想争地盘,你佛多念一句,妄想就少一句,佛号的念头多,妄想念头就少,你想想是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你看看你佛号的地盘多还是妄念的地盘多?得抢救!救一句是一句。心里要老有,这老有就叫一向专念,这个我们自己好好去体会体会。
平时用功佛号让它不断,每天最好要有功课,蕅益大师开出的功课很具体,昼夜十万。昼夜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念满十万句,十万佛号念下来差不多得二十个小时,你要真能念十万佛号,那你的佛号地盘多,妄念地盘少,二十个小时是佛号,最多就是四个小时是妄想,那你的功夫怎能不成就!十万不行,蕅益大师降下来了,说五万,五万也得十个小时,再不行,三万,三万也得六个小时。得真干,特别是我们这里老年班、精进班的同学,要提起精进,你拿个佛珠自己数。这个功课固定下来,‘以决定不缺为准’,每天功课必须完成,不完成不睡觉,这就决定不缺。“毕此一生,誓无变改”,我这一生功课每天不落,每天不少,这是你的坚定心。念佛求生净土第一重要,其他的那都是小事,可要可不要,念佛求生净土这是非得要去的,所以念佛事情最重要。蕅益大师开出最低是三万佛号,初学的人可能会觉得有困难,一天六个小时,念一天两天行,念一个月两个月有困难,念十年二十年恐怕就不可能。为什么?现代人业障重,杂事多,空闲少,三万确实有困难。黄念祖老居士他也开过一个数字,他开一半,一万是两个小时,这个好多了。但是要求我们信愿要更坚固,你念佛功夫少一些,可是你的信愿坚固,能保证往生。
蕅益大师讲,往生与否全靠信愿之有无,看你信愿具不具足,品位高下就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你念的功夫深,自然你的品位就高,你念佛往生就更有把握。实在一万如果都有困难,按照自己的工作情况安排,闲忙度,自己规定一个功课。譬如说一天五千佛号,五千佛号大概一个小时,数珠念佛,计数,实在再不行,两千。从少的开始做起,慢慢增加,不要减少,我至少得稳住一个基本数,多念那更好,但是不可以少。现在我们师父提倡除了念佛还要念经,所以现在最好加一部《无量寿经》,佛号少一点,念经补上。念一部《无量寿经》也要一小时,《无量寿经》讲的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念经也是念佛,你是系念阿弥陀佛,这也很好。念经提升我们的信愿,念佛加强我们的功夫,信愿行一起修。贵在是一生誓无改变,这是显示你有真心、有诚意。‘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如果你这么真干你还不能往生,那三世诸佛都成了诳语者,诳语就是骗人。那诸佛怎么可能骗人?说明你决定能往生。所以这一段话我们要牢牢记住,要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每天刻定功课,决定完成,一生不改,决定往生。
守得稳这就要平时训练,譬如说遇到了境界现前,过去见到顺境你会贪爱,见到逆境会生瞋恚,现在要守得稳,境界现前,还是一句佛号,这叫守得稳。境界一现前心就动了,那守得不稳,那就往生不了。守得稳没别的,就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古人讲的,什么叫熟处转生?我们搞贪瞋痴很熟,生生世世都搞贪瞋痴,动不动就起来了,这些烦恼,这熟,要把它生疏。生处转熟,什么是生的?念佛很生疏,老忘记佛号,这很生,要把它变熟。怎么变熟?你老念,你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老念著它,你就念熟了。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先让我们刻定功课,规定自己去熟悉它,念熟了,自自然然境界现前,你还是佛号,你不起贪瞋痴,那你功夫就成就了,念佛求生净土你有把握。真到这个境界,多令人开心!世间还有什么能比得上?所以下面说:
【一得往生。永不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你看一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永远不退转,你是阿惟越致菩萨,阿鞞跋致菩萨,那叫不退转菩萨。所有的法门,三藏十二部,五宗八教,八万四千法门,统统现前。这现前是你现前证得,你不是只学一个皮毛,你已经通达明了,为什么?一即一切,你一门深入你通了,门门都通了,你也是明心见性,你也是大开圆解,你也是三昧相应,都一样。所以古人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很想开悟,不要求这一生开悟,你先求往生,到了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佛光给你一加持你准开悟。所以这里最重要的是专,专精念佛。下面说:
【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
【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试自简点。】
【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
【贪瞋痴念犹自现起。】
【是非人我犹自挂怀。】
【间断夹杂犹未除尽。】
【妄想驰逐犹未永灭。】
【种种他歧犹能惑志。】
【便不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
【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
【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
【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
【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末学愚钝,所知所述全部来自古圣先贤大德和其它仁者们,末学自己措辞不妥之处恭请仁者原谅!恭祝仁者一切善愿速成就!恭祝咱们尽虚空所有家人幸福美满!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佛陀老师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数如恒河沙,所以印光大师(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在识别正邪中开示:凡严守戒律,弘扬正法,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门深入,老实念佛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前辈大德开示万不可执神通感应,因为这个是着魔的因缘:
且佛心无念,故知动念者,皆为非心。须知凡夫心念,虽鬼神亦知之。所谓机心才动,早被神知。若微细念,则惟菩萨罗汉能知。当知神通不可执执之,轻则卖弄生害,重则着魔发狂。矜奇好异,人之恒情。倘大众看重此等事,既足为修行之障,且恐为法门之害。当知三明六通,是学佛人本分事。但修行时,不宜注意此事,恐走入魔道。无明尽时,神通自得,得之之后亦不宜辄与人知,恐为捏怪者所借口,后患甚多也。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其他法门都是靠自力断烦恼,末法时期难的无法想象。唯有净土法门是仰仗佛力可以带业往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要往生净土,一生成佛。
末学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对禅宗非常感兴趣,但看资料修禅定必须要有真正的好老师在旁指导,否则自己容易走偏着魔,老师会知道咱们的境界一旦走偏会马上把我们拉回来。而且看到文殊普贤菩萨这样的大菩萨还要求生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后也是求生极乐。弥勒菩萨、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三位等觉菩萨,都发愿求生极乐。也就是说最后大家还是都在极乐世界欢聚一堂。又看到许多禅宗的高僧大德(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二祖是善导大师,三祖法照大师都是禅师),晚年都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末学想肯定佛菩萨高僧大德比末学有智慧太多都念佛所以就定下心修净土法门了。
佛陀老师和很多佛菩萨再来的高僧大德已经替咱们选了,并且苦口婆心的引领劝导。现在是末法时期,佛陀老师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现在就是末法时期。
印光大师(净宗十三祖 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开示—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蕅益大师(净宗九祖,佛菩萨再来)示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过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谭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住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住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镇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镇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进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汝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末学恭录钟茂森博士主讲蕅益大师(莲宗九祖,佛菩萨再来)开示念佛法门 ,因为较长,此处只能恭录原文及前面讲解(全文在这里)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7877.html
“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的第九代祖师,他著作很多,在律宗方面很有造诣,同时在法华、教下也是深入经藏,可以说是通宗通教的大德。他自己晚年专修净土,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阿弥陀经要解》,这是他在九天之内就完成了,这个真的是了不起。他写出的这一篇著作,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老人家注的这个《要解》,假如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再做一篇注解,也无法超过蕅益大师的《要解》。这说明蕅益大师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那必定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印光大师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蕅益大师这样的称赞,那你想想蕅益大师还能是什么人,确实是古佛再来。所以他的这个见地完全是纯正的佛之知见。
他这篇开示,关于念佛法门的,文字很少,可是这个义趣深广圆融。因此我们认真的学习这一篇文字,可以说把整个净土法门核心、纲领都掌握住了,如何修行,怎样念佛,这些我们统统都能够掌握住。所以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是精彩的,我们来一起学习这一篇文章。我们来看第一句: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蕅益大师他讲,念佛法门一点都不奇特,奇是神奇,特是特别。他这里讲,这个法门不神奇,也就是它没有什么玄乎,实实在在的,每个人都能够落实的,它也并不是搞什么特别的、稀奇的、古怪的,只要你肯老实去修这个法门,你就能够成功。所以修这个法门千万不要用那种标新立异的心,求新、求快、求殊胜、求感应这些心都不可以有,因为这个法门贵在老实。‘只深信力行为要’,这个“要”就是关键的意思,关键在于深信还有力行这两条。净土法门我们讲三资粮信愿行,蕅益大师这里专提深信和力行两条,实际上也包括愿,有信、有行,肯定也包括愿。只要人能深信这个法门,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深信轮回是苦,他自然就发起出离心,发起求愿生西的心,那么他自然也就力行了,这个力行就是专念佛号。下面说: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这句话是佛在《大集经》里面说的,说只要我们肯念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深妙的禅。大家都晓得禅是很殊胜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很难得,顿法,可是念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的禅,这比普通的禅更高,你看就一句阿弥陀佛。什么叫禅?用《金刚经》的话来讲是“无住生心”,无住就是没有任何的妄想分别执著,心无所住,生心就是生起无上菩提心。可是凡夫要入这个境界难!凡夫都落二边,不是无住,就是无住了之后他就不生心,或者生心了之后就不能无住,他总有一边,要二边不著这真的不容易。可是我们念阿弥陀佛这就达到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所有妄念都放下,单提一句佛号,什么都不想,就叫无住,单提一句佛号?你就生心了,无住生心,你看他能合一。所以凡夫想要进入这个无住生心的境界,真的只有念阿弥陀佛,除了念阿弥陀佛以外真的入不进去,所以这是深妙禅。妙在那儿?妙在你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念下去,一个妄念没有,你看不知不觉你就跟道相合了,你就合上无住生心了,你就在修禅了。还有古德说,“巧入无生”,太巧了,就这样子老老实实念,不知不觉你就入了无生法忍,你达理一心不乱,太妙了!
这个法门深,一般凡夫确实把道理弄清楚不容易,不要说凡夫,二乘人,乃至菩萨,要把这个道理彻底弄懂也不容易。正如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这个法门是“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念佛法门不是九界众生可以信解的。九界众生包括六道众生还有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能够完全信解,只有佛才能够完全明了,所以这是无上法门,而且这个法门帮你这一生成佛,因此念佛法门是圆顿大法。圆是圆教,圆教是帮你这一生成佛,这叫圆教,顿是顿教,顿教是你快速的这一生你就办妥了,极快速的法门。因此下面说: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天台家最著名的智者大师,这里天台就是指智者大师,他在天台山居住,是隋朝时候的大师。他说到‘四种三昧’,这四种三昧是哪四种?第一种叫常坐三昧,就是你坐著,打坐修禅定,第二种常行三昧,常行三昧就是你站著、走著,念佛法门里有一种般舟三昧,这就是常行三昧,九十天不能够坐下来,不能够躺下来,就在那里绕佛、念佛,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前面常坐三昧也是九十天,也是可以念阿弥陀佛,这坐著念。第三种叫半行半坐三昧,这个就比较自在一点,就是你也可以走著、站著,也可以坐著,这样子修你的禅定,或者是念佛,半行半坐。一般来讲我们师父在念佛堂里面提倡的,跟这半行半坐三昧相应,就是三区自由式念佛,你在念佛堂可以绕佛经行,也可以打坐,也可以拜佛,自由式的,总之让这个心定下来念阿弥陀佛。还有第四种叫非行非坐三昧,这个就是在日用平常行住坐卧,起居饮食,都常在三昧当中,它不固定的,所以叫非行非坐。这个念佛很方便,为什么?念佛法门不用拘泥于什么形式,正如印光大师开示的说,“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这就行。你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不管你做什么事,你佛号不要断,这也就是非行非坐三昧。
这四种三昧都是念佛,念佛达到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正受。所谓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这个受不正常,不能称为三昧。凡夫的受有五种,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这是四种,另外如果没有苦乐忧喜的这些种感受那叫舍受。舍受对凡夫来讲不能够持久,舍受是很难得的,它是一种禅定的状态,但是可惜它不长久,定力失去了又有苦乐忧喜,如果能够持久,那么这就是三昧。那我们如何达到三昧?三昧就是我们用念佛,一句佛号把这个苦乐忧喜都舍掉,心住在佛号上,这叫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一切三昧当中最殊胜的就是念佛三昧。整个佛法中心枢纽就是修三昧,修定,在定中才能开智慧,所以三昧最要紧。修什么三昧最殊胜?念佛三昧,所以这个法门极为的殊胜。下面蕅益大师又引莲池大师的话。
【云栖云。】
‘云栖’就是指莲宗八祖莲池大师,他说:
【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你看五宗八教全部给收了,一个都不漏,这个‘该’就是包括,这个‘摄’是含摄。那‘八教’是指什么?八教这是讲天台宗他们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做了一个分类,叫判教,所谓五时八教。这个八教分为化法四教和化仪四教两种,总共是八教。化法四教所谓是藏通别圆,藏教这是小乘,通教是通小乘和大乘,别教就是大乘,圆教又比别教要高了,它可以让你一生成佛,这是圆教,念佛都涵盖了。那化仪四教就是通过佛教化的仪式来分,分四种,一种是顿教,一种是渐教。顿教就是可以让你很快速成佛,这叫顿法,不用经过次第的,渐教是有次第,就像爬楼梯,一层一层往上爬,那叫渐教。顿教是不用爬楼梯,一步登上去,譬如说我们坐电梯,进了电梯之后,一出来已经上了五楼;渐教你得一层层的往上爬。一般教下都是渐教,你要逐步提升。顿教,像禅宗,这是顿教,一步登天。净土也是顿教,当然它也包括渐教。
还有是秘密,还有不定,这个秘密是指佛教化的时候他有神通,能让不同类的众生各得其利,不仅是人,也包括鬼神,所以有时候佛会念一些咒语,神咒,这是秘密。不定,这就是他的教法所对的根基不一定,像大乘法也能让小乘证果,小乘法也能让大乘根性的人开悟,这就不定。所以这是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这八教,一句阿弥陀佛全给包括了,全部内容这佛号都有,这是莲池大师说的。莲池大师也是通宗通教的,他做的一部《阿弥陀经疏钞》,你看看他是用华严宗法来解释《弥陀经》,这是大手笔。蕅益大师就是私淑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那么他说‘圆摄五宗’,这个五宗专门是指天台、华严、法相、三论和律宗,这五宗,这一句佛号也都包了。如果不是真正在教下悟入了,完全大开圆解,哪里敢说这句话?我们相信莲池大师也不是普通人,也是古佛再来。所以这是让我们重视念佛法门,重视这一句佛号。下面又说:
【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
蕅益大师叹息说现代人把念佛法门看浅了,以为它是‘浅近勾当’,给谁来修的?‘愚夫愚妇’,那些没文化的老头、老太婆他们修的,有文化的人怎么能修念佛?这一句佛号这么简单,能行吗?这是现代,他说现代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个时代更是,没有理解念佛法门的真实义趣,把这个法门看浅了。那么看浅了谁会受损害?自己受损害。所以‘信既不深,行就不力’。《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个善根,世间法的善根是指无贪、无瞋、无痴,你能够深信因果报应,深信要积德行善得好报,那你自然就能够断贪瞋痴了,所以世间的善根从信那里来。出世间的善根是精进,菩萨唯一的善根就是精进,因为菩萨已经没有贪瞋痴了,他就是向菩提大道去努力,所以他的善根只是精进,那更要信。譬如说念佛,念佛是菩提大道,假如我们不能相信,或者信的不深,那你行的肯定不力,你没有办法生起那个精进心,那个勇猛心,结果导致‘终日悠悠’,所谓优哉游哉,因循度日,一天一天的时光空耗了。特别上了年纪的人,这是日薄西山,太阳快下山了,时间不多了,怎么还能够优哉游哉?这一生要是功夫不得力,不能往生,又错过了。所以这个不能精进,‘净功莫克’,这是你净业的功夫不能成就,那又要搞三途六道轮回,太悲惨了。下面说:
【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
这是讲的有一类修行人,他用一种巧设方便,‘设有巧设方便’,“设”就是假设,假设有这么一类人,这种人确实有,他用一种所谓方便法门,禅净双修,他要怎么样?‘欲深明此三昧者’,他想要了解念佛三昧到底怎么回事,三昧不就是禅宗要修的吗?那念佛三昧我就用禅宗的方法念佛,所以他怎么念?用参究,参究“谁”这个字,参什么?参个话头,谁在念佛?念佛的是谁?禅宗追求的是向上一著,所以他就参这个念佛的是谁?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当然,这种方法对一般人来讲,他对于净土法门信心不够深,解的不够深,用这种禅修来伏住,也不能算错。可是蕅益大师在这里不赞成,他说‘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现前这一念阿弥陀佛,我现在在念阿弥陀佛,这个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本自离过绝非’,“过”就是过失,“非”就是这些错误、烦恼,我们自己要修三昧,就是说降伏烦恼,可是烦恼本无,佛在《华严》里讲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妄想执著是障碍我们证得如来智慧德相的这些障碍,要把它去除。怎么去除?你得明了妄想执著本来没有,我这颗心,真心本来就没有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就像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哪里有这些尘埃?所以本来就离过绝非。这能念之心是什么心?就是真心,真心没有这些过失,没有这些烦恼,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真的叫一尘不染。所以要不要你去作意去离这些过失绝这些错误?要离过绝非吗?不需要去作意去离绝,为什么?你作意这已经起了妄想执著,那你怎么离?所以念阿弥陀佛就这么老老实实念,本来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还要起个想法念头要断妄想分别执著,这已经又生了一个妄想执著了。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他给我们开示的念佛方法,他说妄想要不要去断?不断妄想,“欲断妄想去一添两”,什么意思?你想断妄想,刚想断妄想这个心已经是妄想,你想去一个妄想,添了两了,所以不需要去作意,怎么做?就是老实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你看这里头就没有妄想了。所以‘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是万德洪名,这句佛号里面没有情执、没有分别。这个“超情离计”,计是分别,情是执著,这佛号里面哪有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本来都没有的,你现在念自然你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了。‘何劳说妙谈玄’,那你不用把禅宗这些玄妙的东西拿出来谈,就老实念佛都涵盖了,这就是向上机关。所以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本来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老老实实念,什么事都没有,直趋菩提大道,所以贵在老实,老实里头就不会打妄想,不会分别执著了。所以蕅益大师讲: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说这段话是斩钉截铁,要我们什么?‘信得及,守得稳’,信心要坚定,这是最重要的。凡是想搞这想搞那的,说老实话,信心不足,所以守得就不稳了,守什么?守这一句佛号。心里真有,老念著这句佛号,这叫守得稳。《无量寿经》里讲的净宗的宗趣,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什么?蕅益大师解释,信愿,你信愿具足就是发菩提心。你信得及,说明你愿是真的,所以你念佛守得稳,那是来真的,什么都动摇不了。世间的一切财产、儿女、情执、人我是非,统统把它放下,这是真发菩提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心里是有慈悲愿,愿度众生,可是现在没有能力,赶紧往生,乘愿再来,再来度这些众生,希望早一天往生,所以那个心很切,自然念佛就守得稳。他不会再打其他的念头,再打其他妄想,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众生,为什么?耽误时间,往生给耽误了,那怎么能叫慈悲?
所以我碰到有位同修,家人刚刚去世,心里很难过,来跟我讲,说自己很难受,想到他们很伤心。我劝他,那你就要认真念佛,赶紧求往生,你得一切放下求往生,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他们都得度了,“一人成道,九祖生天”。这真话,你要往生了那就是作佛了,你看你作佛,功德有多大!你现在想他们没用,想他们是情执,情执不但救不了他,还耽误了自己。而且这个情执也不是真的,不是真情,为什么?凡是妄想分别执著里的东西都不是真的,真心它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把情执放下,那才是真正慈悲爱护亲人,希望自己用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们。你看真实慈悲他佛号会不会断?不会断,他肯定守得稳,‘直下念去’,这个“直下”两个字非常坚决,不容得毫分妄想间杂。所以这个念,平时怎么用功?心里面老念著,这句佛号老有,就像夏莲居老居士说的,“但能不忘,即是功夫”,你这句佛号能不忘,这就是功夫,你不忘就是守得稳,就怕你忘了佛号。
夏莲居老居士他在闭关里念佛,亲身的体证,把念佛的这些功夫、境界跟我们说出来,非常实在。他告诉我们,“只要肯念,成佛一半”,你只要肯念佛,这已经成佛一半了。为什么?你肯念就已经在菩提大道上走了,直念下去你就成佛了。所以他这里还说要抢救,“救得一句是一句”,这里面很有味道,我们念阿弥陀佛等于是跟我们的妄想在做斗争,我们不念佛的时候就是打妄想,那我们得抢救,等于跟妄想争地盘,你佛多念一句,妄想就少一句,佛号的念头多,妄想念头就少,你想想是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你看看你佛号的地盘多还是妄念的地盘多?得抢救!救一句是一句。心里要老有,这老有就叫一向专念,这个我们自己好好去体会体会。
平时用功佛号让它不断,每天最好要有功课,蕅益大师开出的功课很具体,昼夜十万。昼夜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念满十万句,十万佛号念下来差不多得二十个小时,你要真能念十万佛号,那你的佛号地盘多,妄念地盘少,二十个小时是佛号,最多就是四个小时是妄想,那你的功夫怎能不成就!十万不行,蕅益大师降下来了,说五万,五万也得十个小时,再不行,三万,三万也得六个小时。得真干,特别是我们这里老年班、精进班的同学,要提起精进,你拿个佛珠自己数。这个功课固定下来,‘以决定不缺为准’,每天功课必须完成,不完成不睡觉,这就决定不缺。“毕此一生,誓无变改”,我这一生功课每天不落,每天不少,这是你的坚定心。念佛求生净土第一重要,其他的那都是小事,可要可不要,念佛求生净土这是非得要去的,所以念佛事情最重要。蕅益大师开出最低是三万佛号,初学的人可能会觉得有困难,一天六个小时,念一天两天行,念一个月两个月有困难,念十年二十年恐怕就不可能。为什么?现代人业障重,杂事多,空闲少,三万确实有困难。黄念祖老居士他也开过一个数字,他开一半,一万是两个小时,这个好多了。但是要求我们信愿要更坚固,你念佛功夫少一些,可是你的信愿坚固,能保证往生。
蕅益大师讲,往生与否全靠信愿之有无,看你信愿具不具足,品位高下就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你念的功夫深,自然你的品位就高,你念佛往生就更有把握。实在一万如果都有困难,按照自己的工作情况安排,闲忙度,自己规定一个功课。譬如说一天五千佛号,五千佛号大概一个小时,数珠念佛,计数,实在再不行,两千。从少的开始做起,慢慢增加,不要减少,我至少得稳住一个基本数,多念那更好,但是不可以少。现在我们师父提倡除了念佛还要念经,所以现在最好加一部《无量寿经》,佛号少一点,念经补上。念一部《无量寿经》也要一小时,《无量寿经》讲的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念经也是念佛,你是系念阿弥陀佛,这也很好。念经提升我们的信愿,念佛加强我们的功夫,信愿行一起修。贵在是一生誓无改变,这是显示你有真心、有诚意。‘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如果你这么真干你还不能往生,那三世诸佛都成了诳语者,诳语就是骗人。那诸佛怎么可能骗人?说明你决定能往生。所以这一段话我们要牢牢记住,要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每天刻定功课,决定完成,一生不改,决定往生。
守得稳这就要平时训练,譬如说遇到了境界现前,过去见到顺境你会贪爱,见到逆境会生瞋恚,现在要守得稳,境界现前,还是一句佛号,这叫守得稳。境界一现前心就动了,那守得不稳,那就往生不了。守得稳没别的,就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古人讲的,什么叫熟处转生?我们搞贪瞋痴很熟,生生世世都搞贪瞋痴,动不动就起来了,这些烦恼,这熟,要把它生疏。生处转熟,什么是生的?念佛很生疏,老忘记佛号,这很生,要把它变熟。怎么变熟?你老念,你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老念著它,你就念熟了。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先让我们刻定功课,规定自己去熟悉它,念熟了,自自然然境界现前,你还是佛号,你不起贪瞋痴,那你功夫就成就了,念佛求生净土你有把握。真到这个境界,多令人开心!世间还有什么能比得上?所以下面说:
【一得往生。永不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你看一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永远不退转,你是阿惟越致菩萨,阿鞞跋致菩萨,那叫不退转菩萨。所有的法门,三藏十二部,五宗八教,八万四千法门,统统现前。这现前是你现前证得,你不是只学一个皮毛,你已经通达明了,为什么?一即一切,你一门深入你通了,门门都通了,你也是明心见性,你也是大开圆解,你也是三昧相应,都一样。所以古人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很想开悟,不要求这一生开悟,你先求往生,到了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佛光给你一加持你准开悟。所以这里最重要的是专,专精念佛。下面说:
【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
【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试自简点。】
【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
【贪瞋痴念犹自现起。】
【是非人我犹自挂怀。】
【间断夹杂犹未除尽。】
【妄想驰逐犹未永灭。】
【种种他歧犹能惑志。】
【便不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
【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
【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
【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
【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末学愚钝,所知所述全部来自古圣先贤大德和其它仁者们,末学自己措辞不妥之处恭请仁者原谅!恭祝仁者一切善愿速成就!恭祝咱们尽虚空所有家人幸福美满!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 3楼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03-28 01:00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如来之法,离心意识,回归本心本质,不着形相,故无生灭,而成佛道,任运造作,得成神通。
如楞伽经所云:佛言,婆罗门!少有心思意识流动,皆非我法,是为世论!
密宗都是邪道,空有其言,而无成就者,集一切邪道之法,乱来一通,以为以此能得捷径,反入魔道。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但终点只有一个,就是成佛,若众生可得不死,可得净土,犹如天堂,则佛不应作此言,佛亦不当说空法,佛亦不当说无我无众生甚至无佛可得,佛亦不当说涅槃,佛亦不当说无相,佛亦不当说法,让人修行,若实有可得,则无修者,给予即可,何必多此一举?释迦牟尼亦大可效仿阿弥陀佛,为何不作?以无有所得也,以无有人我也。
毕竟空中,一切有为法,皆是虚妄故,何以故?犹如大海之中,本没有波浪故,一切有形,皆不能长久故,一切有形,以本质虚妄流动才有所现故,是色相故,而非真实之相故,是虚妄现象故,而非本然真相实体故。
复次。须菩提。我众生无所有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故。当知性地无所有。乃至已作地无所有。已作地无所有故。当知虚空无所有。虚空无所有故。当知摩诃衍无所有。摩诃衍无所有故。当知阿僧祇无量无边无所有。阿僧祇无量无边无所有故。当知一切诸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是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我众生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
世尊。有为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有为法不可得故。
世尊。无为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无为法不可得故。
世尊。大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
世尊。无相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生故。
世尊。无众生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众生无所有故。
世尊。不污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净处不可得故。
世尊。无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知者不可得故。
世尊。不到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生死不可得故。
世尊。无作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作者不可得故。
世尊。无名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受想行识不可得故。
世尊。不去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来故。
世尊。不念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念破故。
世尊。无彼岸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无名无身故。
世尊。空种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入出息不可得故。
世尊。不可说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觉观不可得故。
世尊。不生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灭故。
世尊。无欲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欲不可得故。
世尊。无断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诸法不起故。
世尊。无我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着故。
世尊。散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散法不可得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当知诸法名假施设。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是菩萨不。受想行识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色声香味触法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眼识乃至意识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地种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水火风空识种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无明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乃至老死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离色离受想行识乃至离老死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如相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如相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离色如相乃至离老死如相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言色非菩萨。乃至老死非菩萨。离色非菩萨。乃至离老死非菩萨。色如相非菩萨。乃至老死如相非菩萨。离色如相非菩萨。乃至离老死如相非菩萨。
须菩提言。世尊。众生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是菩萨。色不可得。何况色离色。色如离色如。是菩萨。乃至老死不可得。何况老死离老死。老死如离老死如。是菩萨。
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众生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当作是学。须菩提于意云何。色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色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无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乐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乐。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苦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苦。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我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我。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非我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非我。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色空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空。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非空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非空。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无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作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作。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无作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作。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亦如是。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言色非菩萨义。受想行识非菩萨义。乃至色受想行识无作。非菩萨义。乃至老死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色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是菩萨义。受想行识亦如是。世尊。色常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常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乐毕竟不可得。何况色苦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我毕竟不可得。何况色非我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有毕竟不可得。何况色空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相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相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作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作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
如来之法,离心意识,回归本心本质,不着形相,故无生灭,而成佛道,任运造作,得成神通。
如楞伽经所云:佛言,婆罗门!少有心思意识流动,皆非我法,是为世论!
密宗都是邪道,空有其言,而无成就者,集一切邪道之法,乱来一通,以为以此能得捷径,反入魔道。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但终点只有一个,就是成佛,若众生可得不死,可得净土,犹如天堂,则佛不应作此言,佛亦不当说空法,佛亦不当说无我无众生甚至无佛可得,佛亦不当说涅槃,佛亦不当说无相,佛亦不当说法,让人修行,若实有可得,则无修者,给予即可,何必多此一举?释迦牟尼亦大可效仿阿弥陀佛,为何不作?以无有所得也,以无有人我也。
毕竟空中,一切有为法,皆是虚妄故,何以故?犹如大海之中,本没有波浪故,一切有形,皆不能长久故,一切有形,以本质虚妄流动才有所现故,是色相故,而非真实之相故,是虚妄现象故,而非本然真相实体故。
复次。须菩提。我众生无所有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故。当知性地无所有。乃至已作地无所有。已作地无所有故。当知虚空无所有。虚空无所有故。当知摩诃衍无所有。摩诃衍无所有故。当知阿僧祇无量无边无所有。阿僧祇无量无边无所有故。当知一切诸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是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我众生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
世尊。有为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有为法不可得故。
世尊。无为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无为法不可得故。
世尊。大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
世尊。无相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生故。
世尊。无众生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众生无所有故。
世尊。不污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净处不可得故。
世尊。无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知者不可得故。
世尊。不到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生死不可得故。
世尊。无作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作者不可得故。
世尊。无名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受想行识不可得故。
世尊。不去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来故。
世尊。不念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念破故。
世尊。无彼岸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无名无身故。
世尊。空种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入出息不可得故。
世尊。不可说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觉观不可得故。
世尊。不生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灭故。
世尊。无欲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欲不可得故。
世尊。无断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诸法不起故。
世尊。无我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着故。
世尊。散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散法不可得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当知诸法名假施设。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是菩萨不。受想行识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色声香味触法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眼识乃至意识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地种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水火风空识种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无明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乃至老死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离色离受想行识乃至离老死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如相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如相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离色如相乃至离老死如相是菩萨不。
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言色非菩萨。乃至老死非菩萨。离色非菩萨。乃至离老死非菩萨。色如相非菩萨。乃至老死如相非菩萨。离色如相非菩萨。乃至离老死如相非菩萨。
须菩提言。世尊。众生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是菩萨。色不可得。何况色离色。色如离色如。是菩萨。乃至老死不可得。何况老死离老死。老死如离老死如。是菩萨。
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众生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当作是学。须菩提于意云何。色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色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无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乐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乐。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苦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苦。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我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我。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非我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非我。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色空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空。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非空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非空。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无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作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作。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无作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作。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亦如是。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言色非菩萨义。受想行识非菩萨义。乃至色受想行识无作。非菩萨义。乃至老死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色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是菩萨义。受想行识亦如是。世尊。色常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常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乐毕竟不可得。何况色苦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我毕竟不可得。何况色非我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有毕竟不可得。何况色空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相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相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作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作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