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鬼节的传说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5 07:52
- 提问者网友:伴风望海
- 2021-01-04 06:56
关于鬼节的传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执傲
- 2021-01-04 08:14
鬼节来历,传说 鬼节-------鬼有千千结
一。鬼节溯源------人与鬼的纠结
中国三大鬼节: 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寒衣节(十月初一)。
中国人不仅对人有人情味,对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现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就是指道教的中元节,
这一天也是佛教举行盂兰盆会的日子。据说在这一天,地藏王菩萨要大开地狱之门,地狱里的鬼都会出来接受超度和享受祭祀。这一天,每家
每户都要祭祀死去的亲人。
道家说法:「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
官赐福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
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是
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
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
大帝及祖先。盂兰节的起源是博爱的表现。
佛教典故: 盂兰节原意是敬贺和感恩的意思,最早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据佛经《枷蓝经》《盂兰盆经》《目莲救母》所载,相
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大目犍莲(目连或者说木莲)的修行者,是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强的弟子。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孝子,他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开发出了智慧和身体的潜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称(即有了特异功能),能够用“天眼”观察世界。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境况堪怜。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心痛,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佛祖教训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受无间苦,在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印度雨季期间,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此日是安居结束的日子),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就是佛法僧,以这样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脱离饿鬼道,到人世或天界享乐。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宴请十方僧侣斋食,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等十方僧侣为母亲诵经超度,也为骚扰木莲母亲的冤魂超度,让母亲可以得到安宁。
“盂兰盆”三个字都是梵语译音,意为救倒悬。盂兰盆会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
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因为七月十五接近收获的季节,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 后世便跟相
仿效,统统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斋宴十方僧侣,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后得到超度安宁。这个故事和习俗自达摩先师传到中国。中国人却出奇地想到
,与其请僧侣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缠绕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兰节经中国人改变为七月十四的鬼节。在这一天,每家每
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在中国,“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
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余下全文>>中国的三大“鬼节”是哪三天?各有什么来历传说吗? 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
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禒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中元
(七月十五)
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寒衣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鬼节"的来历?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偿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余下全文>>鬼节传说是怎么意思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触,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麻姑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关于鬼节的传说、不知道不要瞎扯! 中元、佛欢喜日与盂兰盆节是汉字文化圈一个传统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地官诞,佛教称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近世以来的习俗是佛教的佛欢喜日、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而成。
节日的日期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一些地区改为格里历7月15日,另一些则改为格里历8月,接近农历原来的日子
华人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称“好兄弟”),广东、港澳称为烧街衣。近代至今部份人常把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视为阴森恐怖的鬼节,有不少禁忌,例如不要贴墙走、不要在七月搬家或结婚、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但部份禁忌如晚上不要外出等并没有传统文化基础,因为传统上地官诞不少祭祀和庆祝活动都是晚上进行,与传统习俗有矛盾。中国三大鬼节传说盘点,有哪些禁忌 农历7月15,又称中元节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俗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1]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2]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余下全文>>鬼节的来历故事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鬼节历史: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伐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鬼节的 来历是什么 ? 七月半鬼节的来历 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 一,道教的“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法。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二,佛教的“盂兰盆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三,民间的“鬼节” 七月十五为“鬼节”,这大概是因为民间人们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月的时间中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这种人魂对话的气氛,使得人们产生了鬼的节日之说。 中国......余下全文>>
一。鬼节溯源------人与鬼的纠结
中国三大鬼节: 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寒衣节(十月初一)。
中国人不仅对人有人情味,对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现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就是指道教的中元节,
这一天也是佛教举行盂兰盆会的日子。据说在这一天,地藏王菩萨要大开地狱之门,地狱里的鬼都会出来接受超度和享受祭祀。这一天,每家
每户都要祭祀死去的亲人。
道家说法:「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
官赐福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
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是
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
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
大帝及祖先。盂兰节的起源是博爱的表现。
佛教典故: 盂兰节原意是敬贺和感恩的意思,最早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据佛经《枷蓝经》《盂兰盆经》《目莲救母》所载,相
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大目犍莲(目连或者说木莲)的修行者,是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强的弟子。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孝子,他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开发出了智慧和身体的潜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称(即有了特异功能),能够用“天眼”观察世界。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境况堪怜。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心痛,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佛祖教训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受无间苦,在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印度雨季期间,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此日是安居结束的日子),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就是佛法僧,以这样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脱离饿鬼道,到人世或天界享乐。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宴请十方僧侣斋食,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等十方僧侣为母亲诵经超度,也为骚扰木莲母亲的冤魂超度,让母亲可以得到安宁。
“盂兰盆”三个字都是梵语译音,意为救倒悬。盂兰盆会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
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因为七月十五接近收获的季节,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 后世便跟相
仿效,统统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斋宴十方僧侣,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后得到超度安宁。这个故事和习俗自达摩先师传到中国。中国人却出奇地想到
,与其请僧侣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缠绕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兰节经中国人改变为七月十四的鬼节。在这一天,每家每
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在中国,“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
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余下全文>>中国的三大“鬼节”是哪三天?各有什么来历传说吗? 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
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禒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中元
(七月十五)
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寒衣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鬼节"的来历?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偿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余下全文>>鬼节传说是怎么意思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触,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麻姑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关于鬼节的传说、不知道不要瞎扯! 中元、佛欢喜日与盂兰盆节是汉字文化圈一个传统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地官诞,佛教称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近世以来的习俗是佛教的佛欢喜日、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而成。
节日的日期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一些地区改为格里历7月15日,另一些则改为格里历8月,接近农历原来的日子
华人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称“好兄弟”),广东、港澳称为烧街衣。近代至今部份人常把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视为阴森恐怖的鬼节,有不少禁忌,例如不要贴墙走、不要在七月搬家或结婚、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但部份禁忌如晚上不要外出等并没有传统文化基础,因为传统上地官诞不少祭祀和庆祝活动都是晚上进行,与传统习俗有矛盾。中国三大鬼节传说盘点,有哪些禁忌 农历7月15,又称中元节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俗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1]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2]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余下全文>>鬼节的来历故事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鬼节历史: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伐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鬼节的 来历是什么 ? 七月半鬼节的来历 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 一,道教的“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法。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二,佛教的“盂兰盆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三,民间的“鬼节” 七月十五为“鬼节”,这大概是因为民间人们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月的时间中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这种人魂对话的气氛,使得人们产生了鬼的节日之说。 中国......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