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对联与中国礼俗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4 00:02
对联与中国礼俗
最佳答案
对联与中国礼俗

作者:王凯符

题写对联作为中国民俗之一,历千余年不衰而愈盛,原因之一是它和中国的传统礼俗保持了一致,对联的产生、演变和流传都与中国传统礼俗有密切关系。礼俗——包括礼制、礼仪和民俗,是中华民族民族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早在周朝,中国的礼仪制度就已经十分完备,作为儒家经典的“三礼”——《仪礼》、《周礼》、《礼记》所记之礼就是当时出现的。谈对联而讲礼,似乎离题过远,其实不然。中国民俗有许多都是由古礼发展而来的,贴对联之所以成为中国民俗就与中国古代礼制、礼仪有重要关系。人们都知道春联起自桃符,其实桃符就是由古礼发展来的。据古代礼书讲,古代有祈禳(qíráng)之礼,这是一种祭祷祈福消灾的活动。据说夏后氏时祈禳时用苇茭,苇即芦苇。因芦苇丛生,祈禳者为求子孙繁茂,人丁兴旺,所以用芦苇。茭也是一种植物,取“交”之音,用以祈求季节阴阳交替顺畅,不闹灾祸。周朝祈禳用桃梗,桃梗就是用桃木做成的木偶,也叫桃人。古人以为桃木味苦气恶,能压伐邪气,抑制百鬼(对桃木的这种认识一直流传至今,笔者在某寺中遇僧人讲“念珠”功用,谓念珠为桃木制作,可以祈福除邪)。两汉时祈禳兼用苇茭桃梗,每年五月五日进行,东汉时改桃梗为桃木板,规定尺寸为长六寸,宽三寸,并书写文字,时间在“仲夏之月”,即阴历五月。到了晋朝,祈禳活动改为每年元旦进行,此后才有“桃符”之称,到了宋朝,元旦贴对联代替桃符开始成为民俗。从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对联与礼俗的关系。
运用对联是中国最普遍的民俗之一。在我国不分阶级,不分行业,不分信仰,几乎都用对联,即使是穷乡僻壤没有读书人的地方,过年时用茶碗在红纸上扣上一些圈圈来代替春联贴在门上,也绝不放弃这一习俗。对联具有如此大的生命力,运用对联具有如此广泛的普遍性,就是因为这种民俗与中国传统礼俗及传统观念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造成的。
说到礼俗观念不能不谈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中国的礼法与风俗差不多都是以儒家的思想观念为主,吸收佛、道的某些东西建立起来的。特别在宋朝以后,由于儒家理学的发展,学校教育、科举考试等等,都以理学家的思想为主,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联、桃符在宋朝以后形成民俗,与儒家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前边讲的由古代祈禳演变而为桃符,其中有佛教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儒教的影响。中国传统民俗中有不少迷信的东西,这些迷信的东西往往也都还有儒家的色彩。例如对于鬼神的态度,《论语》中记有孔子的话:“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孔子认为,对鬼神要敬而远之,这应是人们对待鬼神的要义。《论语》中还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话,看来孔子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要“敬而远之”,为什么要如此呢?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这是因为儒家“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见《四书集语·论语·雍也》注)。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但在日常生活中对鬼神的力量和作用却很重视,这体现在对待占卜、祭神之类活动的态度上。《易经》是专讲卜卦的书,儒家把它当做经典之一,足见其对占卜活动的重视。解释《易经》有《易传》十篇,司马迁说《易传》出于孔子,后来怀疑的人很多。但《易传》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认识是没有疑问的。《易传》对《易经》进行发挥,表现了儒家在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其中有许多内容排除了鬼神迷信色彩,实际是儒家披着占卜、说卦的迷信外衣在讲解天道、地道、人道。朱熹所谓“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儒家对待占卜、说卦、祭祀都很重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他们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完善适于统治阶级需要的道德修养。中国的多数礼法和民俗与儒家的这种指导思想保持了一致性。春联源于桃符,先是为了驱鬼避邪,后来又发展为用于喜庆、求祥瑞等活动,都与儒家的礼俗存在着渊源关系。
汉朝有个大儒叫董仲舒,他向汉武帝进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从此确立了儒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董仲舒有一种认识叫“天人感应”,认为上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影响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如地震、水旱等灾害及风调雨顺等吉祥,都是上天对人们的谴责或嘉奖。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在这方面天与人是一样的,所以他对汉武帝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止其乱也。”(《对贤良策一》)同时他也认为朝廷的德政、祈求上天的迷信活动,也能感到上天,从而不再降灾并赐福于人。董仲舒的这些主张,给儒家提倡的一些礼俗提供了“理论根据”,并对以后的礼俗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汉以后,佛教东来,董仲舒的一套主张和儒家的天道观与佛教的教义相融合,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礼俗。对联之所以成为中国民俗,是其影响之一。
中国的传统礼俗观,推出了对联民俗,而对联民俗对传统的礼俗观又起了维护、宣传、张大的作用。民间旧时家家户户恭奉的灶王,因为配了“上天言好事,入户保平安”的对联,才更有色彩,更标准,因而也才更有民族性。到中国佛寺游览、拜佛,在弥勒菩萨像的两旁看到“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人们的感觉、情趣,与到别的不用对联的佛教国家寺庙的感觉绝不相同。中国可以说是泛神论的国家之一,所信神种类之繁多,世界少有,祭祀诸神是中国的传统礼俗,诸神庙中因为有了对联,祭祀的主题才更明确,礼俗色彩也才更浓。灵官殿供奉三只眼的保护神,有联云:“三眼分明遍观大地;一鞭威武永保南天。”另一联云:“秉正嫉邪一方恒资保障;降魔卫道千万永镇玄门。”灵官之神真够伟大,这是供奉者的愿望和心理,这种愿望和心理正是通过对联表现出来的。此外如龙王庙、河神庙、火神庙、风神庙、马神庙、老虎庙等等,凡能给人们赐福或降灾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神明,都可以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而这些神庙无不配以对联,以昭示其顶礼膜拜的缘由。至于春联、寿联、喜联、挽联等之所以成为民俗,也都与中国传统的礼俗观念有不可分的关系,它们都是因为有了传统的礼俗,这些对联才得以产生,同时又因为有了这些对联而丰富了中国民俗。
说到对联与中国民俗的关系,不能不讲一讲中国少数民族运用对联的情况。笔者曾到过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都有运用对联的民俗,所用对联均用汉字书写。近年北京修建了中华民族园,再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和民族习惯,其中包括建筑物和民宅使用对联的情况。有些少数民族的对联品位很高,如贵州侗族鼓楼上的几副对联:
百福龙阁,聚众议事击金鼓;
万寿侗寨,集民歌舞在玉楼。
物华天宝,龙楼凤阁交辉呈异彩;
人杰地灵,山青水秀相映显粼波。
花繁粮丰,青山环侗宅;
桥腾梁悬,清江济寨民。
侗族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少数民族,且侗族人多通汉语。侗族鼓楼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特征。它是村寨议事、节日喜庆集会和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场所。上面的几副对联大约出于文化水平较高、艺术修养较好的作者之手。相比之下,布依族居室的对联则显得更朴素,更能表现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布依族居室中多设有父母先人灵位,灵位两旁张贴对联多副,下面几副出于同一居室:
金炉不断千年火;
玉盏常明万岁灯。
水火赐养恩;
日月照明德。
地内出黄金;
土中生白玉。
布依族1956年开始有拉丁字母文字,据云,原来对联用布依语拉丁文竖写,每联拼写长短不拘,现在布依青年多通汉语、汉字,上面几副对联是根据布依语的意思译出的。布依族运用对联感念先人,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不免让人想起周秦时代的一些礼俗。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史圣,草圣,医圣,画圣,书圣,诗圣分别是谁?
淡化后的海水真的能喝吗
有个单机游戏就是机器人可以捡手臂来用的。
青岛626路公交
英语46分,有希望吗
我现在十五岁,身高一米六八,我大概未来能长
跪求北京野生动物园相关资料(急急急!!!!
现代s2360怎么设置u盘启动?
移动10元包1G省内流量,仅限58元及以上4G自选
有的人为什么会有返老还童现象?
死亡的感觉到底是什么
国标十六的工字钢一米有多重
log123+log124等于A.7B.12C.1D.log127
还能怎么办
怎么区分建筑平面图的砖墙和水泥墙
推荐资讯
比亚迪汽车配件价格
梨树县四平美丽园早点地址是什么,有没有知道
长兄为父这句话出自哪里?
唱的歌是什么排名第几 林忆莲为什么唱粤语歌
用"吴凯"这个名字变成扣扣网名
帮忙翻译下 Though I speak with the tongue
谁知道一首原创歌曲叫(走过冬季)的歌词?在线
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的划分标准是()。A.财产
在同事督导中,通常()。A.有指定的督导者B.
梵贝缇和潘多拉的手链哪个适合送女朋友,另外
重生小说男主角重生在农村爷爷和大伯是木工
史泰博a4复印纸怎么样,质量好吗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