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四德指的是什么,孟子生平的主要经历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8 06:47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5-07 09:09
孟子的四德指的是什么,孟子生平的主要经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有枢
- 2021-05-07 09:20
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小国邹人,他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72矗至前289年,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齐名,世称“孔孟”。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孟孙是庆父的后人,庆父是鲁桓公三个有名的小儿子之一,当时民谚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指的即是其人其事,可以想见其跋扈。孟孙与庆父的两个弟弟叔牙、季友之孙——叔孙、季孙——齐名,合称“鲁国三桓”,为鲁国晚期实际的执政。这其中季孙实力最强,也最有名,《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季氏”指的即是季孙。鲁国系周公旦的封地,因此从本姓上来说,孟子当与周天子同宗,姓“姬”。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靠,《阙里志》和《春秋演孔图》曾说孟子的父亲名激,字公宜,母亲姓仉(音zhang),但缺乏另外的根据。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夫,全靠母亲独立拉扯;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曾一怒断机。“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两个故事,颇可看见孟子幼年生活的艰难。
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学成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综览《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日益激烈的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政治应该是统治者施行“仁政”。如此,方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最终被人民所推翻。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此外,孟子还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的这些理论,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学说,使儒家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是之故,他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孟孙是庆父的后人,庆父是鲁桓公三个有名的小儿子之一,当时民谚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指的即是其人其事,可以想见其跋扈。孟孙与庆父的两个弟弟叔牙、季友之孙——叔孙、季孙——齐名,合称“鲁国三桓”,为鲁国晚期实际的执政。这其中季孙实力最强,也最有名,《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季氏”指的即是季孙。鲁国系周公旦的封地,因此从本姓上来说,孟子当与周天子同宗,姓“姬”。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靠,《阙里志》和《春秋演孔图》曾说孟子的父亲名激,字公宜,母亲姓仉(音zhang),但缺乏另外的根据。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夫,全靠母亲独立拉扯;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曾一怒断机。“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两个故事,颇可看见孟子幼年生活的艰难。
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学成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综览《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日益激烈的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政治应该是统治者施行“仁政”。如此,方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最终被人民所推翻。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此外,孟子还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的这些理论,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学说,使儒家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是之故,他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