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论诗》
解决时间 2021-04-22 09:43
- 提问者网友:佞臣
- 2021-04-21 19:01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图画林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是什么意思,请具体给论述一下,急!急!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狂恋
- 2021-04-21 19:27
论诗(其十一)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元好问以诗的形式评论汉魏到宋朝的诗歌,写有《论诗》三十首。这里选的是第十一首。眼处:眼看到的地方,即眼睛观察的事物。处:处所,地方。心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神:神奇。这句说;观察外物引起内心激情写出来的诗句自然是很奇妙的。暗中摸索:指不经过观察生活而闭门瞑思苦想,因而处于一种昏暗不明状态中。摸索:探索,探求。总非真:总是不真实的。临:临摹。秦川:古地区名。“川”指平川而言。或泛指令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一带地方。以上两句说:很多人临摹秦川一带的景色,但亲自到这里的有几个人呢?
这首论诗绝句,前两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一个作者必须深入观察了解生活,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诗;相反,如果只是暗中摸索,生硬模仿,那就产生不出真实的好作品。后两句举出例子说明,是第二句的补充解释。意即,那些暗中摸索的人,正象临摹描绘长安一带的名画一样。而自己并未到过长安。言外之意,这种画不可能是好作品。诗的头两句,人们可引用说明创作要深入生活。观察研究,不能一味模仿。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4-21 21:13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象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这是《论诗三十首》中的第十一首。
深入实际
论诗三十首选一(元好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元好问主张: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家只有“亲到长安”,面向现实,才能“眼处心生”,激发真情,才能产生有“神”的诗句,画出逼真的图景;若“暗中摸索”,“闭门造句”,则断然写不出好作品来。
我要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