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2-01-01 11:13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12-31 15:45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哪知我潦倒为你
- 2021-12-31 16:39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里,我们讲的“习惯”其中指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觉的、有时甚至是自动化的学习模式。《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上种种表明,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探索具有操作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该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下面是我根据自己历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综合了诸多权威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几点心得:
一、培养初中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良好习惯。
在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以来,我一再压缩自己讲课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毕竟,这种能力的提高,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实践。然而,让初中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并非易事。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增强了,对于群体性的一些要求往往带有一种抵触情绪,并不乐意开口朗读。要怎样才能激起初中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他们养成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呢?
第一,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或者利用多媒体等,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使课堂的气氛吻合文中的情感基调,使学生入情、入境,然后由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便会很自然的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来,进而读出自己的情感体会。
第二,老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尽量以读代讲,把领略文中情感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兴趣。当发现学生对文中的情感把握不准确,或者难以理解时,老师要从旁引导、指点,让学生一再地朗读,一再地尝试,直到满意为止。
第三,老师可以在班内定期开展一些课外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在班里形成有感情地朗读的氛围。这样,必然会把初中生身上那股争强好胜的劲儿激发出来,慢慢爱上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养成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
二、培养初中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许多初中生在课堂上从不动脑去思考问题,也不知什么是重点、难点,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节课下来只有机械的笔记。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实践中,我以培养初中生养成自主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围绕教材,从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练习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第一,课前预习。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词,并且运用工具书查出读音、了解含义;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3)在文中标出不能理解的句段。
第二,课堂探究。在课堂上,我采用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解读课文。一般分为两步:(1)老师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多角度多层次去解读课文,最终解决问题。(2)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切身体会了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课后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我在课外练习和作业的选择上,主要以紧靠课文内容的题目为主,为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后重温一次课文,自主探索答案。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余下全文>>
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下面是我根据自己历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综合了诸多权威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几点心得:
一、培养初中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良好习惯。
在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以来,我一再压缩自己讲课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毕竟,这种能力的提高,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实践。然而,让初中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并非易事。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增强了,对于群体性的一些要求往往带有一种抵触情绪,并不乐意开口朗读。要怎样才能激起初中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他们养成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呢?
第一,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或者利用多媒体等,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使课堂的气氛吻合文中的情感基调,使学生入情、入境,然后由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便会很自然的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来,进而读出自己的情感体会。
第二,老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尽量以读代讲,把领略文中情感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兴趣。当发现学生对文中的情感把握不准确,或者难以理解时,老师要从旁引导、指点,让学生一再地朗读,一再地尝试,直到满意为止。
第三,老师可以在班内定期开展一些课外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在班里形成有感情地朗读的氛围。这样,必然会把初中生身上那股争强好胜的劲儿激发出来,慢慢爱上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养成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
二、培养初中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许多初中生在课堂上从不动脑去思考问题,也不知什么是重点、难点,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节课下来只有机械的笔记。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实践中,我以培养初中生养成自主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围绕教材,从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练习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第一,课前预习。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词,并且运用工具书查出读音、了解含义;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3)在文中标出不能理解的句段。
第二,课堂探究。在课堂上,我采用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解读课文。一般分为两步:(1)老师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多角度多层次去解读课文,最终解决问题。(2)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切身体会了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课后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我在课外练习和作业的选择上,主要以紧靠课文内容的题目为主,为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后重温一次课文,自主探索答案。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渡鹤影
- 2021-12-31 17:05
这个解释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