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明的隆中对!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0 03:14
- 提问者网友:几叶到寒
- 2021-03-29 07:34
关于孔明的隆中对!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由着我着迷
- 2021-03-29 08:32
三国初期,刘备势单力薄,只有皇室后裔的名义,而无建功立业的资本。诸葛亮认为他是
一个正宗的明主,跟着他干名正言顺,便给他搞了一个复兴汉室,完成帝业并被后人称之
为“隆中对” 的完美策划案。而恰是这个策划案的战略失误,导致了刘备始终未能夺得天
下。
诸葛亮“隆中对”策划案的要点是:曹操在北方势力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眼
下惹不得;孙权占据江东已达三代之久,而且民心归顺,能人很多,也不能得罪他,只能
合作。因此,你刘备只能占据荆洲,作为创业资本,然后再占据益洲作为后方,求得发展
,这样就可以建成帝业,复兴汉室了。荆洲的首脑叫刘表,益洲的首脑叫刘璋。这二个人
都头脑简单,昏庸无能,凭刘备的智商完全能骗得了,而且又与刘备同宗同族,可以利用
这层亲戚关系。有了这二条,刘备便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
否则,刘备是万不敢在曹操、孙权的合力夹围之中开辟根据地的。
苏洵的《权书·项籍》一文中,苏洵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
地,很难实现两头兼顾的目的。孔明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
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
不可能了。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
之利。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
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
毛泽东赞同苏洵的这一观点,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对《隆中对》在战略上的这个失误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兵法曰:“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
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而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因此
,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方,特别是己方处于劣势时,主动调动敌方而不被敌方调动,使己
方兵力相对集中,敌方兵力相对分散,各个歼灭分散之敌,便成为用兵者所要遵循的重要
原则。然而《隆中对》在力量部署上分散用兵,违背了这一原则。按照《隆中对》的部署
,刘备“跨有荆、益”之后,将面临这样的形势:既要派兵守卫荆州门户,又要费力经营
川蜀;
“一旦天下有变”,还要兵分两路,进取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
备则“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更为不利的是,荆、益两州相距千里,更有“难于上青
天”的蜀道相隔,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两路兵力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真可谓“千
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待到后来,关羽镇守荆州,守卫门户;孔明留守成都,巩固后方;
刘备驻守白帝城,以应东、西之变,更是“三分兵力”矣。倘若实力足够强大,客观条件
对自己足够有利,则二分、三分兵力或当无妨。但实际上,从当时实力对比看,蜀国力量
最为薄弱(汉末十三州,魏占其九,吴、蜀各占其二)。本就力量单薄而客观条件又不允
许,却二分以至三分兵力,正如毛泽东所言,“安得不败”?
一个正宗的明主,跟着他干名正言顺,便给他搞了一个复兴汉室,完成帝业并被后人称之
为“隆中对” 的完美策划案。而恰是这个策划案的战略失误,导致了刘备始终未能夺得天
下。
诸葛亮“隆中对”策划案的要点是:曹操在北方势力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眼
下惹不得;孙权占据江东已达三代之久,而且民心归顺,能人很多,也不能得罪他,只能
合作。因此,你刘备只能占据荆洲,作为创业资本,然后再占据益洲作为后方,求得发展
,这样就可以建成帝业,复兴汉室了。荆洲的首脑叫刘表,益洲的首脑叫刘璋。这二个人
都头脑简单,昏庸无能,凭刘备的智商完全能骗得了,而且又与刘备同宗同族,可以利用
这层亲戚关系。有了这二条,刘备便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
否则,刘备是万不敢在曹操、孙权的合力夹围之中开辟根据地的。
苏洵的《权书·项籍》一文中,苏洵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
地,很难实现两头兼顾的目的。孔明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
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
不可能了。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
之利。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
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
毛泽东赞同苏洵的这一观点,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对《隆中对》在战略上的这个失误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兵法曰:“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
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而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因此
,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方,特别是己方处于劣势时,主动调动敌方而不被敌方调动,使己
方兵力相对集中,敌方兵力相对分散,各个歼灭分散之敌,便成为用兵者所要遵循的重要
原则。然而《隆中对》在力量部署上分散用兵,违背了这一原则。按照《隆中对》的部署
,刘备“跨有荆、益”之后,将面临这样的形势:既要派兵守卫荆州门户,又要费力经营
川蜀;
“一旦天下有变”,还要兵分两路,进取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
备则“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更为不利的是,荆、益两州相距千里,更有“难于上青
天”的蜀道相隔,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两路兵力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真可谓“千
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待到后来,关羽镇守荆州,守卫门户;孔明留守成都,巩固后方;
刘备驻守白帝城,以应东、西之变,更是“三分兵力”矣。倘若实力足够强大,客观条件
对自己足够有利,则二分、三分兵力或当无妨。但实际上,从当时实力对比看,蜀国力量
最为薄弱(汉末十三州,魏占其九,吴、蜀各占其二)。本就力量单薄而客观条件又不允
许,却二分以至三分兵力,正如毛泽东所言,“安得不败”?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