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5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0 02:17
- 提问者网友:棒棒糖
- 2021-01-29 13:20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1-29 14:10
一、“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出自宋代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春要归去,我也只好举起酒杯送春天,而春天默默无语,黄昏时候却下着潇潇阵雨。“把酒送春”,是极想挽留春天而又无法挽留的一种表现。“黄昏却下潇潇雨”,与其说是送春时自然界的雨滴,不如说是作者送春时伤心的泪水。
全词由惜春到送春,始终凝聚着诗人无限热爱青春的真实感情。
二、附原文:
蝶恋花·送春
宋.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赏析】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三、作者简介: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春要归去,我也只好举起酒杯送春天,而春天默默无语,黄昏时候却下着潇潇阵雨。“把酒送春”,是极想挽留春天而又无法挽留的一种表现。“黄昏却下潇潇雨”,与其说是送春时自然界的雨滴,不如说是作者送春时伤心的泪水。
全词由惜春到送春,始终凝聚着诗人无限热爱青春的真实感情。
二、附原文:
蝶恋花·送春
宋.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赏析】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三、作者简介: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秋
- 2021-01-29 15:35
青春已逝的哀愁!有些凄凉!
- 2楼网友:摆渡翁
- 2021-01-29 14:48
蝶恋花】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的诗词,爱情的痕迹或深或浅又确乎驱之不尽、挥之不去,它似一缕暗丝,在人与物、情与景间纠结出难以言说的意蕴,外化出一个旖旎的意象空间,让人无限的想象。朱淑真是宋代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 3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1-29 14:30
作者简介 朱淑贞,南宋女词人。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据说,她的丈夫是个重利轻别离的庸俗的商人,婚后生活十分痛苦,终于抑郁而卒。她精通音律,擅长绘画,诗词多幽怨、感伤之作。有《断肠词》传世。词牌蝶恋花 内容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①。犹自风前飘柳絮②,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③,便做无情④,莫也愁人意⑤。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解①、“欲系青春”两句:按照词意应标点为“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系:这里有挽留的意思。 ②、犹自:还在。 ③、杜宇:杜鹃鸟。 ④、便做:即使。 ⑤、莫也:岂不也。 释析 这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惜词。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春光匆匆消逝的描写,委婉地倾吐了心头的苦闷。文笔含蓄、细腻、生动、自然,别具风味。 上片惜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暮春季节,楼外千万缕杨柳垂条,迎风飞舞,似乎和人们的惜春心情一样,多么想把春天留住。但是,春天还是去了,并没有稍稍停留一会儿。以“垂杨千万缕”来“系青春”,既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界对春天的无限热爱,更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十分珍惜春光的情意。这种形象性的艺术描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柳条没有挽留住春光,而那痴情的柳絮还在风前飘扬,她悄悄地跟着春天的脚步,要把春归的处所看个明白。这两句是由上面三句生发而来,从事物发展的线索上,突出时间的推移,春光的消逝,使词的内涵逐渐深化,使词的形象更为完美。这里,通过柳条的“系”、柳絮的“看”,作者把人的感情注入了大自然中无知的植物,透露了一个女人对青春消失无限深情的惋惜。相传朱淑贞因婚嫁很不如愿,终生过着十分枯燥、单调、痛苦的生活。在此,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心中的苦闷通过词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这种艺术技巧是相当高明的。 下片送春。“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春风吹拂,绿遍山河,杜鹃啼鸣,其声悲切。即使是那无情的人儿听了,岂不也要愁绪满怀。“绿满山川”,本来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忽听得一声“不知归去”的杜鹃悲鸣,的确使人惆怅。“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用假设兼反诘的句式,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归的怅惘心情。“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春要归去,我也只好举起酒杯送春天,而春天默默无语,黄昏时候却下着潇潇阵雨。“把酒送春”,是极想挽留春天而又无法挽留的一种表现。“黄昏却下潇潇雨”,与其说是送春时自然界的雨滴,不如说是作者送春时伤心的泪水。全词由惜春到送春,始终凝聚着诗人无限热爱青春的真实感情。
- 4楼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1-29 14:23
一、“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出自宋代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春要归去,我也只好举起酒杯送春天,而春天默默无语,黄昏时候却下着潇潇阵雨。“把酒送春”,是极想挽留春天而又无法挽留的一种表现。“黄昏却下潇潇雨”,与其说是送春时自然界的雨滴,不如说是作者送春时伤心的泪水。
全词由惜春到送春,始终凝聚着诗人无限热爱青春的真实感情。
二、附原文:
蝶恋花·送春
宋.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赏析】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三、作者简介: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