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03:31
- 提问者网友:斑駁影
- 2021-01-02 13: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通达 张继高 知识专精化以后,承载知识的“知识分子”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科学家,讲究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这种精神和方向,一直被广泛地认为当然是对的、好的。 可是近二三十年来(事实上前此早已有过,但不像最近这么被系统化地讨论),西方思想界、教育界强烈地意识到人活着不能只是依赖知识。仅仅拥有专精或细微分化知识的人,往往并不能任事,特别是不能任大事。常见的现象是:(一)这些精英分子在面临大问题时,只能用它既有的、单一的方法去解释问题,很容易以偏概全;(二)因为过于专精于一,所以多半格局甚小,大都缺少一种“心怀天下”的胸襟,不再懂得什么叫以天下为己任;(三)“专精”自易令人深细,但却远离了宏高,古人所谓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慨,反而因书读得太多与太狭,失去了那种豪阔的观照。 因此,像哈佛那类的精英学府才又回过头来,倡导通识教育。最近我们台湾因受流风所及,也有人热烈讨论当前我们这种浮面式的通识教育——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很显然,单单是这样是不够的。基本上,教育的精神势必要经过再整合,把学生研习的次序从单纯的“解惑”,提升为“传道”,易言之,老师不但要教书,也要“教人”。教人做什么呢?教人做一个通人——通情达理之人而己。 当然这不是一桩简单的工作,也没有这类的专家能以负责规划出一套标准教材或教学法来。但有一件事至少可以设法先做到——即尽量减少或降低学生一味走入偏精,而疏离通达的方向。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社会的运作并不是完全仰赖知识的。至少还得加上智慧、理想与道德,这就需要延展吸收的面向才行了。说来好像很有趣,我个人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此悟到了很多启示:听十六世纪的教堂音乐,像葛利戈里圣歌那种由单一旋律孤衍行进的乐曲,纯净易懂,但表达力量可说相当贫弱,音乐史上称为单音音乐(mono-phonic music);十七世纪后,主音音乐(homophonic music)兴起,音乐的生命一下子变得多彩多姿起来,此类作品除了主旋律外,同时加上复杂多变化的和声与和弦伴奏,比单音音乐富于表情,动人得多;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复音音乐(polyphonic music)发皇,常常两三个主题、旋律同时进行,和声与配器变得空前繁复,其美艳深邃、表情能力使西方音乐到达了一切艺术的最高层界。创作与欣赏这类作品不但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研读,其人生也得体经历练,才能一窥幽邃。听这类作品的乐趣与困难全在能否辨认乐曲中的明示与暗示、正反两面的寓意,听众本身也在参与创作。若能融会贯通,实在是一种至高的“通达”之乐。 我真想不通何以作曲家对人性的探求如此之先进?早在现代人还不懂得谋求与重视通视的时代,他们便已利用音乐写下了教诲人类的范式与箴言。精致的音乐作品既然需要两个以上的主题旋律同时进行,还得外加上适当多变的和声,为什么人的学识竟会被教育死硬地定于一?而使人性失去通灵与和美?再从另一角度看,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在电脑没有发明以前,神仙也推算不出贝多芬的作品中究竟涵泳了多少种音的列变。于是我常想:也许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呢! 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是经由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的长久互动而得之。像汉朝郭林宗称赞黄叔度那样:“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甚广,难测量也。”只有“大”的人才会不忧、不惧与不惑,因为他凡事一眼即穿,直逼真形,无复多虑。这个“大”,是用许多“小”的单元组合而成,如德操、情怀、历史观、爱美、爱智、爱人等等,甚至要能对东西文化做比较探索,更好。至于知识与技能,不过其中之一端而已。读者谈周生先生前曾在赐教中提到:“昔溥儒先生恶人誉其为画家,盖非博研群书,画仅末流而已。今人穷研一学,束书不观,罔识本末……惜其仅通一窍耳”,对谈先生高鉴,常记心底。这也是致通达之另一解也。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这种精神和方向”指的是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 B.第二段中举出的三种现象是用来说明知识专精化教育弊端的。 C.“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虽然是很肤浅的,但也不失为通识教育的一种作法。 D.“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说的是音乐是数学的一个分枝,揭示了科技派生艺术的道理。 E.第六段中的两段引文说明了“通达”来源于广博。 作者叙述聆听音乐过程的目的是( ) A.说明创作与欣赏音乐要长时间的研读,反复体验,才能领悟到奥妙。 B.说明繁复的音乐创作要比单一的知识教育强得多。 C.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 D.说明培养人才必须经过通视才能使之通达。 依据文意,填写下面“欧洲音乐发展简史表”内容。 阶段名称 特点 表现、感染力 单音音乐 (16世纪) 和声与和弦伴奏 美艳深邃 极富表情能力 文中说:“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指的是什么?依据作者的观点,怎样才能达到“大”?请简要回答。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1-02 14:29
【小题1】AD 【小题2】D 【小题3】 单一旋律 纯净易懂 主音音乐(17世纪) 富于表情 复音音乐(18、19世纪) 多主题、多旋律,和声、配器繁复 【小题4】15.“大”指的是除获得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有高尚的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观等。(2分) 必须进行长期的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互动。(2分) 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解析: 【小题1】A项漏掉了“讲究”两字;D项与原文意思不符。 答对2项给5分,答对1项给2分。 【小题2】作者用聆听音乐的过程作类比,说明广博地学习才能培养出“通情达理之人”,希望教育也像音乐创作那样从单一的境地中走出来。A项说的是音乐的创作与欣赏。B项说的是音乐创作与知识教育比较,本文没有涉及。C项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的作用。以上三项都不是作者叙述的目的。 【小题3】略 【小题4】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1-02 15:29
你的回答很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