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状语后置是介宾短语结构吗?
答案:6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6-09 00:23
- 提问者网友:放下
- 2021-06-08 11:42
古文中状语后置是介宾短语结构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6-08 12:59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不能说介宾短语后置就是状语后置,但是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
1.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不能说介宾短语后置就是状语后置,但是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6-08 17:48
视情况而定,多数情况下,状语有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等等,多在谓语之后,如果在宾语前面前面没有定语或补语的就是介宾,主要依据有无介词和介词宾语来判断。。。
- 2楼网友:鸽屿
- 2021-06-08 16:49
不一定是
- 3楼网友:玩家
- 2021-06-08 16:23
是的。
一般有时间上的,地点上的,还有其他等等。都是在谓语之后。判断那个状语是否是介宾短语。就看它是否有介词和介词宾语。
- 4楼网友:怙棘
- 2021-06-08 15:15
句子的一般结构是定主状谓补定宾(或者是定主状谓定宾补)。状语后置的话 如果宾语前面没有定语或者补语就是介宾
- 5楼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06-08 14:01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常见有几种: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它们句式的特殊主要表现在句子成分的顺序上,这种特殊是相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说的。现代汉语句子的结构一般是:定+主+状+谓+定+宾+补。这是个基础,是辨别句子是否倒装的参照物,应牢记。在上面的结构式中,可看出,状语是在谓语之前的,但在文言文中,由于某种需要,比如:为了突出主谓间的紧凑关系,而把状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即为状语后置。
如何依据规律,快速判断翻译,
首先,找出句子当中的谓语动词。
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修饰谓语动词的,谓语动词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在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后了。
如:1、与备会于当阳长坂2、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很明显,以上的例句中谓语动词分别是“会,重、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惑、欺”
其次,依据介词结构后置的规律来判断。
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情况,句子符合这种结构:“谓+宾+介+名(代)”,在这
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状语”了,成了这种情况:谓+宾+[介+名(代)]。
如: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是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推知,这是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介词结构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以使语序正常。将“于潭上”放到“得双石”之前,译为“在潭上得到两块石头”。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为“于”、“以”、“乎”等来担当,“于”、“以”、“乎”也就可以看成是判断介词结构后置的一种依据,只是这些介词在不同的句子里的意思是不同的。
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多于南亩之农夫 赵尝五战于秦
亦自缢于庭树 仕官于台阁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判断介词结构后置句时,综合考虑,效果最好。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