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被誉为“万世师表”?
答案:5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0 21:01
- 提问者网友:半生酒醒
- 2021-03-30 03:44
孔子为什么被誉为“万世师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痴妹与他
- 2021-03-30 05:22
一、原因:
1、孜孜不倦的学者。 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知人论世的智者。 孔子看人不从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其中,最典型的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曾不满的说:“管仲之器小哉!”并批评他不节俭、不知礼,批评的分量是很重的(《论语·八佾》)。但当子路认为管仲不仁时(因为管仲未死公子纠之难,反而做了纠的政敌公子小白的相),孔子极力为管仲辩诬,认为管仲有仁的一面。并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3、兼善天下的仁者 儒家是讲究积极入世的,在现世做出一番事业和贡献是儒家梦寐以求的,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可以说,孔子的所有作为都是以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目的的,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造社会是孔子的理想。他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我怎能像匏瓜一样只待在一处而不被饮食?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思想。而仪封人认为“天将以夫子(孔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就是说孔子必定要像“木铎”那样,用学问来发挥自己宣传和教化世人的作用。不管是为“木铎”还是不为“匏瓜”,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必须要在现实社会做出一番事业,使个人的才学得以为社会服务。 孔子有时提出“天”来支撑自己及自己的事业。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他的弟子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4、乐天知命的通者。 孔子一生不得志。早年奔波于列国,尝尽辛苦,晚年退而修书讲学。虽然孔子不得志,所历艰难,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句话是对颜回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孔子自己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正所谓“夫子自道”。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论语·述而》)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的精神支持了孔子,使他能在各种厄难中站住脚,努力追求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二、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1、孜孜不倦的学者。 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知人论世的智者。 孔子看人不从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其中,最典型的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曾不满的说:“管仲之器小哉!”并批评他不节俭、不知礼,批评的分量是很重的(《论语·八佾》)。但当子路认为管仲不仁时(因为管仲未死公子纠之难,反而做了纠的政敌公子小白的相),孔子极力为管仲辩诬,认为管仲有仁的一面。并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3、兼善天下的仁者 儒家是讲究积极入世的,在现世做出一番事业和贡献是儒家梦寐以求的,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可以说,孔子的所有作为都是以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目的的,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造社会是孔子的理想。他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我怎能像匏瓜一样只待在一处而不被饮食?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思想。而仪封人认为“天将以夫子(孔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就是说孔子必定要像“木铎”那样,用学问来发挥自己宣传和教化世人的作用。不管是为“木铎”还是不为“匏瓜”,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必须要在现实社会做出一番事业,使个人的才学得以为社会服务。 孔子有时提出“天”来支撑自己及自己的事业。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他的弟子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4、乐天知命的通者。 孔子一生不得志。早年奔波于列国,尝尽辛苦,晚年退而修书讲学。虽然孔子不得志,所历艰难,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句话是对颜回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孔子自己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正所谓“夫子自道”。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论语·述而》)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的精神支持了孔子,使他能在各种厄难中站住脚,努力追求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二、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3-30 08:07
这个是有历史发展过程的。
汉朝的时候,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些篡改,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隋朝开科举以后,统治阶级逐渐把儒家典籍定为考试内容。甚至连文章的形式都要符合规定,这就是后来的八股文。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所以尊他位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汉朝的时候,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些篡改,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隋朝开科举以后,统治阶级逐渐把儒家典籍定为考试内容。甚至连文章的形式都要符合规定,这就是后来的八股文。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所以尊他位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 2楼网友:深街酒徒
- 2021-03-30 06:55
因为他具有崇高的人格和丰富的学识。
- 3楼网友:旧脸谱
- 2021-03-30 06:11
这个是有历史发展过程的。
汉朝的时候,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些篡改,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隋朝开科举以后,统治阶级逐渐把儒家典籍定为考试内容。甚至连文章的形式都要符合规定,这就是后来的八股文。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所以尊他位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汉朝的时候,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些篡改,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隋朝开科举以后,统治阶级逐渐把儒家典籍定为考试内容。甚至连文章的形式都要符合规定,这就是后来的八股文。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所以尊他位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 4楼网友:归鹤鸣
- 2021-03-30 06:00
首先,从学习教育方面来说,孔子以前学习知识是贵族的专利,学校(私学、私塾)是孔子创立的。而且,他提倡的大学之道,我举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作为例子。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攀迟,有一次,这个樊fan迟问孔子一个问题,问得也确实很奇怪,《论语》上有这个问题保存下来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樊迟按说也不算是很笨,樊迟以前也问过老师很多好的问题,曾经有一次孔子还表扬他,哎呦,问得好啊,大哉问,问得好啊。但是这个问题确实问得很不好,问得莫名其妙,什么问题呢?他有一天糊里糊涂的莽莽撞撞的跑到孔子那里去问:“老师啊,怎么样种庄稼?”孔子大概也给他搞糊涂了,也给他气糊涂了,冷冰冰地回答说:“我不如老农民。”这意思也很明白,你要种庄家,你问我干什么?你找老农民问去嘛,那樊迟还傻乎乎的,既然你种庄稼不会,那好啊?那怎么种白菜啊?孔子说:“我不如老圃pu”。老圃就是老菜农吧,樊迟也是傻乎乎的转身就走了,他想老师不懂,我就去问老农、老圃去吧,呵呵。樊迟一出门,孔子就在背后说:“小人哉,樊须也”。
这个小人是个什么意思啊?难道是指坏人吗?不是,是什么?没有出息,没有境界。学的不是大学,学的是小学,学小学就成小人,学大学才成大人呐。我们后人老是批评孔子,你看看孔子这一段话,显然孔子,第一,轻视劳动人民,第二,轻视体力劳动,这都是胡说八道的事情呐,根本就不符合逻辑,你说你要到孔子那里去学种庄稼,要学什么种菜,你值得去问孔子吗?你真的去问老农民就可以了嘛,孔子办的又不是农业技术学校,孔子办的是什么学校?孔子办的是相当于青年干部政治学院,你说你跑到他那里去问种庄稼?那不是问傻了吗?假如今天我们有的学生糊里糊涂的跑到中科院去问一个博士导师,问一个教授,怎么蒸馒头?那人家不生气啊?蒸馒头你找一个小媳妇问问就可以了,樊迟走了孔子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牵涉到三个词,那三个词呢?第一个是“礼”,第二个是“义”,第三个是“信”。礼义信,这是什么?价值啊,所以我说到了孔子以后,士,读书人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他对社会的职责也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从事一些专业技术的工作,他的最高使命是,价值承担者,这才是把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给说出来了。所以我们说,只有到了孔子,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独立的知识分子,这是孔子的伟大,这是孔子对我们中华名族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其次,孔子的好学
孔子曾经对子贡(端木赐)说过,人家问你师傅是个什么人的时候,你就这样回答:“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再次,孔子的教育方式
孔子因材施教,对子路百般打击,对子贡百般严厉,都是处于对他们的性格制定的教育方针。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攀迟,有一次,这个樊fan迟问孔子一个问题,问得也确实很奇怪,《论语》上有这个问题保存下来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樊迟按说也不算是很笨,樊迟以前也问过老师很多好的问题,曾经有一次孔子还表扬他,哎呦,问得好啊,大哉问,问得好啊。但是这个问题确实问得很不好,问得莫名其妙,什么问题呢?他有一天糊里糊涂的莽莽撞撞的跑到孔子那里去问:“老师啊,怎么样种庄稼?”孔子大概也给他搞糊涂了,也给他气糊涂了,冷冰冰地回答说:“我不如老农民。”这意思也很明白,你要种庄家,你问我干什么?你找老农民问去嘛,那樊迟还傻乎乎的,既然你种庄稼不会,那好啊?那怎么种白菜啊?孔子说:“我不如老圃pu”。老圃就是老菜农吧,樊迟也是傻乎乎的转身就走了,他想老师不懂,我就去问老农、老圃去吧,呵呵。樊迟一出门,孔子就在背后说:“小人哉,樊须也”。
这个小人是个什么意思啊?难道是指坏人吗?不是,是什么?没有出息,没有境界。学的不是大学,学的是小学,学小学就成小人,学大学才成大人呐。我们后人老是批评孔子,你看看孔子这一段话,显然孔子,第一,轻视劳动人民,第二,轻视体力劳动,这都是胡说八道的事情呐,根本就不符合逻辑,你说你要到孔子那里去学种庄稼,要学什么种菜,你值得去问孔子吗?你真的去问老农民就可以了嘛,孔子办的又不是农业技术学校,孔子办的是什么学校?孔子办的是相当于青年干部政治学院,你说你跑到他那里去问种庄稼?那不是问傻了吗?假如今天我们有的学生糊里糊涂的跑到中科院去问一个博士导师,问一个教授,怎么蒸馒头?那人家不生气啊?蒸馒头你找一个小媳妇问问就可以了,樊迟走了孔子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牵涉到三个词,那三个词呢?第一个是“礼”,第二个是“义”,第三个是“信”。礼义信,这是什么?价值啊,所以我说到了孔子以后,士,读书人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他对社会的职责也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从事一些专业技术的工作,他的最高使命是,价值承担者,这才是把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给说出来了。所以我们说,只有到了孔子,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独立的知识分子,这是孔子的伟大,这是孔子对我们中华名族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其次,孔子的好学
孔子曾经对子贡(端木赐)说过,人家问你师傅是个什么人的时候,你就这样回答:“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再次,孔子的教育方式
孔子因材施教,对子路百般打击,对子贡百般严厉,都是处于对他们的性格制定的教育方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