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独“与点”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6 11:56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03-16 08:57
孔子为何独“与点”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动情书生
- 2021-03-16 09:28
“在《侍坐》章中,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言之志完全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的入世精神,而且三子也完全有能力实现自己所言之志。而曾言所言暮春咏归” 之志与“三子者”大相径庭,但却深得孔子称赏,个中原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至于曾点确实有点与众不同,别人在言志,他还在鼓瑟,等到孔子点到他时,才“鼓瑟希,铿尔”,在瑟声振颤的余音中慢吞吞地说了“浴沂水,风舞雩”的志向,而这却偏偏得到了孔子的赞赏。关于曾点之志,朱熹的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宋黄卓曾问朱熹:“夫子令四子言志,故三子皆言用,夫子卒不取,而取无用之曾点,何也?”朱熹答道:“三子之志趣,皆正于所能,而曾点气象又大,志趣又别,极其所用,当不止此也。”这场讨论在朱熹的影响下,概括出曾点的志向具备“尧舜气象”。近人杨树达说:“孔子所以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也有人认为曾点是孔门之狂者,无意于世,孔子所以赞许他,只是遭时不遇,与汝偕隐之意。宋黄震说:“曾晳,孔门之狂者也,无意于世者也。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明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晳浴沂归咏之言,若有得其浮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居夷(子欲居九夷)之意,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所感者深矣。其实,曾点何曾有尧舜气象,不过是隐士的气象,超然于物外而已。孔子是一个积极用世的人,他周游列国,寻求施展其抱负的机会;不为世用之后,仍回鲁国授徒讲学,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整理古代文献,何尝有出世消极情绪。孔子之所以赞许曾点,不过是感慨身世,自伤不遇于时罢了。【附】 观点一: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曾点的志向突显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观点二:曾点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曾点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观点三:孔子之“与点”,是知济世无望,于是产生恬然退隐的想法,曾点的志向符合孔子政治失败后安贫乐道的思想,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观点四:“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礼乐之事的象征,曾点答话时“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举止,也充分体现出其礼乐修养,所以之孔子“与点”,实质上是因为曾点的答话深合夫子的“礼乐”之道。 观点五:曾点所描绘的是儒家思想在太平盛世中的写照,深合孔子之意,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观点六:曾点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而深感疲惫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是一种放松和解脱。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3-16 10:01
我是来看评论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