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儿到江东小霸王,孙策是如何称霸江东的?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8 11:26
- 提问者网友:沉默的哀伤
- 2021-02-08 05:57
从孤儿到江东小霸王,孙策是如何称霸江东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2-08 07:21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三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英雄们都拥有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壮志。在众多的英雄之中,孙策是最璀璨的一个。父亲早丧,让他成了孤儿,时年17岁的孙策只能早早地就挑起了家庭和事业重担。为保存实力孙策被迫投身于庸才袁术麾下,后来脱离袁术,赴江东开创霸业。在江东地面上,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数年之后成功占领江东地区,建立了江东政权,自己更是获得了“江东小霸王”和“孙郎”的美誉,从而割据一方。那么孙策是如何建立起江东基业的,他又付出了哪些艰辛呢?
1父死被迫投袁术,为成霸业赴江东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人,祖居江东,乃孙坚长子。其父孙坚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崛起,官拜别部司马,之后又凭借军功,被封为长沙太守乌程侯,因此孙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童年,同时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年少时就胸怀壮志。可惜好景不长,孙坚在东征刘表时被刘表部将黄祖在岘山射杀,年仅17岁的孙策不得不含着眼泪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孙策将其父亲葬于曲阿,并安排好母亲,带领着仅12岁的孙权暂时投靠南阳太守袁术,以保其身。
胸怀壮志的孙策肯定不会久居人下,而且像袁术这样的草包,更加不可能让孙策为其效忠,更兼孙策屡屡建功,袁术却屡屡失信,不见封赏,孙策愈加坚定了自己的离去之心。然而,想要脱离袁术难,想要离开袁术并且得到可以建功立业的兵马更难。于是孙策用报父仇、救母难、替主公袁术对抗刘繇为借口,带领着袁术赠送的数千兵马,开赴江东,走出了建立霸业的第一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策父虽早丧,自己年幼,但胸怀壮志,思维活跃,智计超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此的描写更是极为精彩,写孙策是用亡父留下的传国玉玺换回了几千兵马,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孙策绝对是个了不起的英雄。试问天下,有几人有勇气放弃传国玉玺此等绝世重宝,但是孙策就做到了,他力排众议,不顾身旁谋士的反对。他用无用之玺换回了有用之兵,换回了用以开创江东基业的最基础的力量。于是孙策带领着雄兵数千和其父留下的几员大将,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开创江东霸业的征程。
2路遇周郎听良谋,求贤率先请二张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描写孙策,“策为人,美资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1]。”由此可见孙策是个相貌堂堂的美男子,并且性格开朗豁达,能听人言,并且喜欢开玩笑。而江东的另一美男子周瑜与孙策关系极好,孙策率领大军东渡长江到达历阳时,周瑜应孙策书信的邀请,亲率大军前去迎接。《三国志》载:在得到周瑜之后,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1]。”孙策能征善战,乃惊采绝艳之辈,而得到周瑜却如此高兴,由此可见周瑜的才能必定冠绝当时。
孙策和周瑜见面之后,周瑜向孙策举荐了两人,人称江东“二张”。一人乃彭城张昭,字子布;一人乃广陵张紘,字子纲;此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2]。孙策听从了周瑜的建议,备上厚礼,亲自去邀请二张,用自己的才能和诚意打动“二张”,最终成功邀请他二人出山相助。周瑜又向孙策建议,先攻打丹阳郡,解救家眷,再由北向南,攻打豫章郡、吴郡和会稽郡,孙策也正是按照这种战略路线实施的。
此时孙策帐下,文有张昭、张紘,武有自己、周瑜及其父留下的程普、黄盖、韩当等数员大将,可谓文武并至、人才济济,从此孙策顺利的步入了开创霸业的正轨。
3攻城拔寨收大将,纵横江东不可挡
孙策用自己超强的人格魅力聚集来了江东英杰周瑜、张昭、张纮。张昭、张纮为孙策制定正确的战略,并且有力地巩固大后方,让孙策、周瑜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前线厮杀。孙策骁勇善战、惊采绝艳,周瑜乃绝世统帅,更是才雄心狠,他二人组合在争霸江东的战争中,自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轻取江东丹阳郡、豫章郡、吴郡和会稽郡,占领了江东的大部分领土,基本上平定了江东,开始着手建立江东政权。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阳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阳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紘、秦松、陈端等为谋主[1]”,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江东基业。曹操当时曾这样评价孙策“狮儿难与争锋[2]”,于是和孙策联姻,以稳其心。
孙策在征战江东的过程中,也用自己超强的人格魅力招纳了一些大将,如太史慈、周泰、陈武、丁奉、徐盛,皆一时之杰。
4用人不疑超自信,胸怀宽广君臣和
孙策用武力秋风扫落叶般的打下了江东基业,但是却不能用武力治理江东。于是他重用文臣张昭,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军政事务无论大小都交给张昭处理。张昭才华出众,又兢兢业业,自然将这一切事物都处理得非常好,江东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张昭自然是居功至伟,以至于后来北方的士大夫在给张昭写的书信之中只夸张昭,而不言孙策。陈寿《三国志张昭传》这样写“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昭欲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1]’!”这段话讲的是张昭接受任命治理好了江东,北方的士大夫给张昭写信,将所有的功劳全部归于张昭,张昭想藏起来不对外声张却害怕孙策怀疑其有私心,对外宣称又感觉不合适,犹豫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做。孙策听说之后,大笑着说:“曾经管仲在齐国当相国,有人找桓公,桓公就说你去找我叔父,于是桓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如今,张昭贤能,我能够任用他,这难道不该是我孙策的功劳吗!”
这段话讲的可真是大气磅礴,既夸奖了张昭为治理江东而立下了的赫赫功勋,又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让张昭放手施为,不必有所顾忌。须知在中国古代,因功高盖主而被杀的人不可胜数,此时的张昭就是明显的功高盖主,但是孙策不以为意,把张昭比作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自己自然水涨船高的成了齐桓公,坚定不移的褒奖部下的同时又让君臣关系更加融洽,这需要何等的能力,何等的胸怀与自信,孙策做到了,而且是毫不费力地做到了这一切。
另外,孙策在攻打丹阳郡时擒获了刘繇的大将太史慈。太史慈,字子义,乃是一员骁将,孙策十分喜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招降了大将太史慈。不料太史慈却说希望回去招纳刘繇旧部,一起来降。众将士皆以为不可,他们认为,太史慈必将一去不复返,孙策却同意了太史慈的请求,任其离去。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载: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1]。“子义舍我,当复与谁”。这是对太史慈无以复加的肯定,但是更是孙策超级自信的表现。
无胸怀何以为君,少自信怎能成事,多疑心安敢用人。孙策正是用自己的胸怀去包容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为了江东的繁荣而倾尽自己的才华,所以张昭愿为江东愿为孙策付出一切;自信也是孙策的人格魅力所在,所以敢放任太史慈离去,坚信其必然归来;也正是孙策的用人不疑,才有了巩固的大后方,前线将士才会拼命作战,就像陈寿说的那样“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孙策用自信打下了江东,他又用胸怀让臣下治理好了江东,自信与胸怀让他成就了江东基业;自信与胸怀让他们君臣和睦,关系融洽;自信与胸怀也让他带领着江东子民把江东治理的繁荣昌盛。
1父死被迫投袁术,为成霸业赴江东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人,祖居江东,乃孙坚长子。其父孙坚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崛起,官拜别部司马,之后又凭借军功,被封为长沙太守乌程侯,因此孙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童年,同时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年少时就胸怀壮志。可惜好景不长,孙坚在东征刘表时被刘表部将黄祖在岘山射杀,年仅17岁的孙策不得不含着眼泪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孙策将其父亲葬于曲阿,并安排好母亲,带领着仅12岁的孙权暂时投靠南阳太守袁术,以保其身。
胸怀壮志的孙策肯定不会久居人下,而且像袁术这样的草包,更加不可能让孙策为其效忠,更兼孙策屡屡建功,袁术却屡屡失信,不见封赏,孙策愈加坚定了自己的离去之心。然而,想要脱离袁术难,想要离开袁术并且得到可以建功立业的兵马更难。于是孙策用报父仇、救母难、替主公袁术对抗刘繇为借口,带领着袁术赠送的数千兵马,开赴江东,走出了建立霸业的第一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策父虽早丧,自己年幼,但胸怀壮志,思维活跃,智计超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此的描写更是极为精彩,写孙策是用亡父留下的传国玉玺换回了几千兵马,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孙策绝对是个了不起的英雄。试问天下,有几人有勇气放弃传国玉玺此等绝世重宝,但是孙策就做到了,他力排众议,不顾身旁谋士的反对。他用无用之玺换回了有用之兵,换回了用以开创江东基业的最基础的力量。于是孙策带领着雄兵数千和其父留下的几员大将,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开创江东霸业的征程。
2路遇周郎听良谋,求贤率先请二张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描写孙策,“策为人,美资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1]。”由此可见孙策是个相貌堂堂的美男子,并且性格开朗豁达,能听人言,并且喜欢开玩笑。而江东的另一美男子周瑜与孙策关系极好,孙策率领大军东渡长江到达历阳时,周瑜应孙策书信的邀请,亲率大军前去迎接。《三国志》载:在得到周瑜之后,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1]。”孙策能征善战,乃惊采绝艳之辈,而得到周瑜却如此高兴,由此可见周瑜的才能必定冠绝当时。
孙策和周瑜见面之后,周瑜向孙策举荐了两人,人称江东“二张”。一人乃彭城张昭,字子布;一人乃广陵张紘,字子纲;此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2]。孙策听从了周瑜的建议,备上厚礼,亲自去邀请二张,用自己的才能和诚意打动“二张”,最终成功邀请他二人出山相助。周瑜又向孙策建议,先攻打丹阳郡,解救家眷,再由北向南,攻打豫章郡、吴郡和会稽郡,孙策也正是按照这种战略路线实施的。
此时孙策帐下,文有张昭、张紘,武有自己、周瑜及其父留下的程普、黄盖、韩当等数员大将,可谓文武并至、人才济济,从此孙策顺利的步入了开创霸业的正轨。
3攻城拔寨收大将,纵横江东不可挡
孙策用自己超强的人格魅力聚集来了江东英杰周瑜、张昭、张纮。张昭、张纮为孙策制定正确的战略,并且有力地巩固大后方,让孙策、周瑜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前线厮杀。孙策骁勇善战、惊采绝艳,周瑜乃绝世统帅,更是才雄心狠,他二人组合在争霸江东的战争中,自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轻取江东丹阳郡、豫章郡、吴郡和会稽郡,占领了江东的大部分领土,基本上平定了江东,开始着手建立江东政权。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阳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阳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紘、秦松、陈端等为谋主[1]”,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江东基业。曹操当时曾这样评价孙策“狮儿难与争锋[2]”,于是和孙策联姻,以稳其心。
孙策在征战江东的过程中,也用自己超强的人格魅力招纳了一些大将,如太史慈、周泰、陈武、丁奉、徐盛,皆一时之杰。
4用人不疑超自信,胸怀宽广君臣和
孙策用武力秋风扫落叶般的打下了江东基业,但是却不能用武力治理江东。于是他重用文臣张昭,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军政事务无论大小都交给张昭处理。张昭才华出众,又兢兢业业,自然将这一切事物都处理得非常好,江东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张昭自然是居功至伟,以至于后来北方的士大夫在给张昭写的书信之中只夸张昭,而不言孙策。陈寿《三国志张昭传》这样写“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昭欲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1]’!”这段话讲的是张昭接受任命治理好了江东,北方的士大夫给张昭写信,将所有的功劳全部归于张昭,张昭想藏起来不对外声张却害怕孙策怀疑其有私心,对外宣称又感觉不合适,犹豫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做。孙策听说之后,大笑着说:“曾经管仲在齐国当相国,有人找桓公,桓公就说你去找我叔父,于是桓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如今,张昭贤能,我能够任用他,这难道不该是我孙策的功劳吗!”
这段话讲的可真是大气磅礴,既夸奖了张昭为治理江东而立下了的赫赫功勋,又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让张昭放手施为,不必有所顾忌。须知在中国古代,因功高盖主而被杀的人不可胜数,此时的张昭就是明显的功高盖主,但是孙策不以为意,把张昭比作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自己自然水涨船高的成了齐桓公,坚定不移的褒奖部下的同时又让君臣关系更加融洽,这需要何等的能力,何等的胸怀与自信,孙策做到了,而且是毫不费力地做到了这一切。
另外,孙策在攻打丹阳郡时擒获了刘繇的大将太史慈。太史慈,字子义,乃是一员骁将,孙策十分喜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招降了大将太史慈。不料太史慈却说希望回去招纳刘繇旧部,一起来降。众将士皆以为不可,他们认为,太史慈必将一去不复返,孙策却同意了太史慈的请求,任其离去。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载: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1]。“子义舍我,当复与谁”。这是对太史慈无以复加的肯定,但是更是孙策超级自信的表现。
无胸怀何以为君,少自信怎能成事,多疑心安敢用人。孙策正是用自己的胸怀去包容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为了江东的繁荣而倾尽自己的才华,所以张昭愿为江东愿为孙策付出一切;自信也是孙策的人格魅力所在,所以敢放任太史慈离去,坚信其必然归来;也正是孙策的用人不疑,才有了巩固的大后方,前线将士才会拼命作战,就像陈寿说的那样“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孙策用自信打下了江东,他又用胸怀让臣下治理好了江东,自信与胸怀让他成就了江东基业;自信与胸怀让他们君臣和睦,关系融洽;自信与胸怀也让他带领着江东子民把江东治理的繁荣昌盛。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