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7 21:55
- 提问者网友:难遇难求
- 2021-02-06 21:31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由着我着迷
- 2021-02-06 22:12
问题一: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当老板 有关这个问题,易中天先生在他的易中天品三国中有分析,可以看一看。这里只谈个人看法。
诸葛亮这个人,需要表演的舞台和空间,他有一番大志向,就是建立一个非士族法治国家。他为啥不投靠曹操?曹操手下人才众多,星光闪耀,把他扔进去都不好找,压力大,还有曹操本人很强势,在他手下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方针建立国家,虽然曹操的志向与他不谋而合。他为啥不投靠近在咫尺的刘表?当时刘表很强啊。因为诸葛亮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出他是垃圾股,只能取而代之,不能依附。所以,只有刘备,是他的菜。
为什么刘备是他的菜?1.刘备正像他一样,四处找寻自己的菜(有求贤之心)2.当时刘备很饿(急需人才),身边只有徐庶 糜竺 孙乾等,实力薄弱3.刘备不似曹操那样强势,使自己最大限度的获得权力,施展自己的抱负(刘备生前也是无法施展的)4.他的政治眼光看出了这只潜力股,虽然当时很烂5.刘备打着汉室宗亲的口号(不知真伪,至少不是皇叔),有政治优势。
综合以上几点,加上一些其他原因,诸葛亮投靠刘备就是必然的了。
有没有解决您的问题?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非常好,适合各年龄段,推荐!问题二:为什么诸葛亮选择刘备? 一、作为一个儒生,而且是纯儒,诸葛亮有强烈的正统观念,这一点,是他做出这种抉择的根本原因。刘备是刘氏宗亲,有刘氏血统,属于“正统”,而曹操和孙权,都属于“非正统”,是“乱臣贼子”。诸葛亮进行关系着自己生前命运和身后名声的重大政治抉择时,只可能选中刘备,而不能选中曹操和孙权。
二、刘备又有王霸之雄心和谋略,并享有天下英雄的美誉,深为时人所重,这一点,也不由得诸葛亮不考虑。
三、刘备帐下缺乏真正有才干、有见识的谋士,而他又能礼贤下士,求贤苦渴,苦投其帐下,一是定会受到尊敬和重用,二是能够施展才干和抱负。
四、曹操本人既有武略又有文韬,其智慧,其才干,不仅远高于孙、刘之辈,也高于他诸葛亮;而且曹操帐下已有荀??、程昱等一大批满腹经纶和韬略的一流谋士,他们都不逊于诸葛亮。如此,诸葛亮投靠曹操,可能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儿,不会有什么作为。孙权胸无大志,却又也武有周瑜,文有鲁肃、张昭等一大批谋士,明智的诸葛亮绝对不会归依孙权。问题三:诸葛亮选择刘备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近期,学者汪宏华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巡讲时指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刘、关、张三位同国异姓的兄弟之外,还对应存在诸葛四位能力更强大,思想更先进的同姓异国兄弟,他们分别是孙吴的诸葛瑾、刘蜀的诸葛亮、曹魏的诸葛诞(族弟)和躬耕中立的诸葛钧。这里摘选其中解析诸葛兄弟与刘备兄弟,以及诸葛瑾和诸葛亮关系的部分,权当一家之言来看待。学者认为,总体而言,两大兄弟集团的关系是先精诚合作,后貌合神离;瑾与亮的关系则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说明:本文是以《三国演义》为据的文学评论。)一、“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中的战术 我们知道,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阐述的战略主要分两步:一是先取刘表的荆襄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横跨荆、益,形成三足鼎立;二是待天下有变,联吴抗曹,从荆州和秦川同时进兵北伐中原,“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但最后为什么宏伟蓝图没能实现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诸葛亮压根就没想让刘备兄弟完全实施;二是诸葛兄弟也没有预料到会有与自己相当甚至更高明的人半路杀出,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实际上,“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中的战术,战术展示给刘备,战略保留给自己。诸葛亮还没有幼稚到第一次见面就将自己肚里的墨水和盘倒出,他无非是想以表面的“赤诚”和“智慧”先赢得刘备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为自己打天下。如若失败还可以反过来将原因归罪于刘备:谁叫你当初不听从我的意见从刘表手里稳稳当当接过荆州呢?没有一个稳定的荆州谈何定天下?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进退两便的余地。 那么诸葛亮真正的战略又是什么呢?其实诸葛亮虽身在庐中,但对刘备的了解如同掌上观纹,早就料到这位曾经三推徐州的“仁者”必不会直接取荆州,料到他是想模仿刘秀,从曹操手中反夺荆州和天下。诸葛亮之所以建议刘备图刘表、刘璋,只是为了验证其仁义本质。就像单福(徐庶)初见刘备时一样,故意说他的“的卢马”妨主,应送给仇怨之人。都属于谋士对主子的“面试”手段。 所以当刘备不采纳自己的意见时,诸葛亮并没有狠劝,而是顺势将第一步战略做了调整,改为:首先放任曹操占领荆襄,再联吴抗曹,最后与东吴公平竞争,拿下荆州。表面看,调整后比调整前只是麻烦了一点,实质上却有天壤之别,不但迎合了刘备的“新儒家”思维,还将刘备和孔明从“双死”盘成了“双活”。试想如果刘备真从刘表手里接过荆州,就会陷入不义,不但联合不到东吴,曹操更会在他得到益州之前就集中力量将其铲除!刘备也就官止于荆州牧,诸葛亮也将昙花一现。曹操屯兵赤壁就是因为小看了没有栖身之地的刘备,以为能跳过他直接攻打东吴。顺手牵羊灭刘即可。曹操的法家思想注定他更重视天时、地利,不相信儒术和智性具有四两拨千斤甚至E=mc的超常能量。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第一步战略的原意就是要按照优化后的方案实施。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足鼎立。 二、诸葛兄弟暗中联手完成第一步改良型战略 由于第一步改良型战略对刘备和诸葛亮都有利,所以不仅刘关张三人密切合作,诸葛兄弟也是舍生忘死、竭尽全力。按说,孙、刘不是两个简单的自然人,都是有王志的大英雄,而且身后都有各种不同利益的人群,即便有联合的必要也很难在短期内达成一致。但为什么事实上就是那么迅速、紧密地联合起来了呢?多亏诸葛亮和诸葛瑾的隐性合作!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个擅长根据对手心理作虚实变化的谋士,比如博望坡令赵云诈败、草船借箭,等等。可谁知他早在出山以前就玩过了,他与诸葛瑾就是以“各为其主”、“先公后私”为托词的形散神不散的兄弟。如后来诸葛亮听说诸葛瑾家小被孙权囚禁之后,向刘备哭着说:“兄死,亮岂能独生?望主公看亮之面,将荆州还了东吴,全亮......余下全文>>问题四:诸葛亮为什么要帮助刘备呢 就像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一样,诸葛亮为什么会追随刘备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无论后人如何臧否,诸葛亮的智慧已经成了他光照千秋的人格特征。人们在追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却偏偏选择了寄人篱下的刘备呢?甚至有人指责说,若不是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曹操就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统一中国。言下之意,诸葛亮的“ 拥刘反曹”似乎成了一种历史的罪过。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呢?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问。诸葛亮如果仅仅因为曹操势力强大就去投奔他,那他就不是诸葛亮了。诸葛亮不是一个势利小人,而是一个道德君子。诸葛亮之所以“拥刘反曹”,也是因为他的道德信仰所决定的,难道他做错了吗? 刘姓代表的是当时的大汉王朝。有人说,既然大汉王朝的气数已尽,那么曹操甘愿承担“汉贼”的骂名来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就值得歌颂。我却以为,大汉王朝并没有什么不好,它只是需要一个像汉文帝那样的好皇帝而已。桓、灵二帝不是好皇帝,当时的国民们早有公论。汉献帝是不是个好皇帝呢?现在已经很难评价。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皇帝呢?那又是另一个严肃的政治话题。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曹操并没有考虑怎样为国家选择一个好皇帝,他想自己做皇帝,并因此做出了很多无耻的事情。 他甚至不如张角。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是大义凛然地造反。曹操之流,口头上尊重汉朝的皇室,暗地里却采取种种卑劣手段谋权篡位。论其人品,实在不及张角多矣。他的确是一个“汉贼”,像这样卑鄙的人,难道还值得人们歌颂吗? 如果没有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曹操的确有可能统一中国。然而,曹操统一中国之后就一定能够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吗?秦始皇当年统一了中国,却让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的暴君统治。如果真的让曹操统一中国,这个阴险狡诈的一代奸雄,比起秦始皇来,又能够好到哪里去呢? 永远不要让邪恶势力成为人类社会的统治者,这是管理学的第一原则。因为,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像园丁那样有爱心的领导者,而不是用心险恶的屠夫。即使是一个平庸的园丁,也远比一个杰出的屠夫可贵。 如今,曹操已经成了一个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历史人物,后人们的赞美也好、谴责也罢,对于他而言,其实已经毫无意义。当代中国的学者们之所以热中于为曹操翻案,除了受“造反有理”的思潮影响之外,大约也与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有关。他们之所以为曹操辩护,其实是为他们自己可耻的道德观做辩护。换而言之,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像曹操那样能够翻云覆雨的权力人物,而不是一个像刘备那样有爱心的人。他们像曹操那样热衷于权谋和暴力,却极端地怀疑刘备的道德追求,认为刘备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与其说他们在怀疑刘备,不如说他们丧失了对正义的敏感。遥想当年,在那样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尽管刘备只是一员寄人篱下的客将,兵力单薄,又面临曹操的大军威胁,却依然能够有那么多人才爱戴他,支持他,忠诚地追随着他。关羽是其中的一位。诸葛亮也是其中的一位。可是,今天的人们究竟是怎么啦?难道真的是人心不古了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刘备、关羽、诸葛亮那样,为了人间的道德与正义,勇于奉献自己的热情和追求呢?问题五: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帮助刘备,而不是曹操或孙权 首先,刘备有帝王之分。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细细地排起来,当今皇上还要叫他一声“叔”。虽然这个谱系十分可疑──《三国志》说他是陆城亭侯刘贞之后,《典略》则说他是“临邑侯枝属”;虽然刘胜的儿子刘贞也不过是个亭侯,后来还丢了爵位;虽然刘备本人已经沦落到“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毫无凤子龙孙的待遇;但他这个“皇族”身份,大家似乎还认。这在政治上就占了便宜。因为尽管后来大家都清楚,汉室已经不再扶得起来,刘备的那个“汉”和刘邦、刘秀的那个“汉”也满不是一回事,但由刘备取代(或“继承”)刘协,总比由曹操、孙权这些和皇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来取代,要顺理成章一些。另外,刘备七尺五寸(合一米七二点五)的身高,两耳垂肩、手长过膝(《三国志》的说法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的形象,也比曹操好。这在当时,都算优势。
其次,刘备有帝王之志。《三国志》说,刘备小时候就说过他将来肯定要乘坐天子之车(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话。这当然靠不住。古时史家为开国皇帝作传,总难免会写一些诸如此类的“童话”,也示其人乃“真命天子”,从小就“胸怀大志”。但刘备两个儿子的名字,却能说明问题。这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合起来是“封禅”。封禅,是有德君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登泰山筑坛祭天曰“封”,在山下辟基祭地曰“禅”)。刘备如果不想当皇帝,儿子叫“封禅”干什么?
第三,刘备有帝王之术。刘备和刘邦的血统关系虽然可疑,性格和作风倒不乏相似之处。比如《三国志》本传所云“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就很像。善于笼络人才收买人心,也像。喜欢呼朋引类行侠仗义,也像。陈寿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应该说有几分道理。不过两人做派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刘邦喜欢骂人,刘备就不骂。不但不骂,而且“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至少在表面上比刘邦厚道。因为厚道,也因为侠义,所以很得人心。《三国志》本传和裴松之注引《魏书》都说,刘备当平原相时,郡民刘平看不起他,“耻为之下”,派刺客去杀他,刺客竟不忍下手,“语之而去”,陈寿评论说“其得人心如此”。裴松之所引《魏书》则说,不忍下手的直接原因,是刘备不知来人是谁而“待客甚厚”,感动了刺客。而根本原因,则是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因此“众多归焉”。人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第四,刘备有帝王之福。在三国时代三巨头当中,他和孙权应该说都算是有福气的人。孙权的福气最好,有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现成的人才。刘备的福气,则表现为关键时刻总有高人相助,危难之机总能化险为夷。刘备刚出山时,就得到了关羽和张飞。谁都知道,人才,忠诚的好找,能干的也好找,又忠诚又能干的不好找,关羽和张飞偏偏就是既忠诚又能干。这是刘备的第一大福气,以后的运气也不错。比方说,正愁没有根据地,陶谦就死了,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徐州。正愁不知如何摆脱曹操的控制,碰巧曹操就派他去拦截袁术(会见使),躲过了“衣带诏”一案的大清洗。到徐州后,又正好袁术就死了(会术病死)。刘备再次得到徐州,还差一点就成了气候(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
不过,从灵帝末年聚众起兵,到建安六年投奔刘表,刘备虽有好运气,却没有好命运。他的道路十分坎坷。刚刚得到了徐州,就被吕布夺走了。刚刚投靠了袁绍,又被曹操打败了。刚刚依附了刘表,又被刘表猜疑了(表疑其心,阴御之)。《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说,一次,刘备上厕所,看见自己大腿内侧生了赘肉,竟潸然泪下。刘表奇怪,问他为什么。刘备说:“日......余下全文>>问题六:为什么诸葛亮愿意出身为刘备效力 如《三国志》及《三国演义》所述,诸葛亮出山时,曹操已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绍等,“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实际上当时的天下已成为“一霸数雄”:“一霸”自然是已完全占据中原要地、并控制了朝廷的曹操,数雄有实力较为强大、“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孤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的刘备,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凉州马腾和汉中张鲁。《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诸葛亮“三分天下”时,对刘表的点评是拥有“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用武之地”但却“不能守”,对刘璋的点评是“暗弱”、占据“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险塞”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从这些贬损的言谈中不难看出,诸葛亮断不会瞧得起他们。而对于偏居凉州的马腾和具有一定宗教性质的汉中张鲁,诸葛亮在“三分天下”论及“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时根本就没有提到,可以看出二者更难入其法眼。而对于曹操和孙权则给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曹操在北方占天时,孙权在南方占地利,都具备了成就霸业的一定基础,显然也具备了让诸葛亮成为新一代“管仲、乐毅”的可能性,是诸葛亮心目中无可争议的出山相助的理想候选人。
先假设诸葛亮出山相助曹操。这又有两种可能,一是曹操基本上不重用他。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极大,毕竟曹及夏侯两家(曹操实为夏侯家之后)叶繁枝茂、人才鼎盛,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虽多为武将,但其地位却远在其他人之上。举个简单例子,曹操也如刘备般委任五虎将,委任的是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于禁,曹氏与夏侯氏无一人入选。这并不是说其族人无人够格,而是一来无需用此招拉拢,二来更主要的是他们地位本就在其他人之上,果真任命为“五虎将”,实际上并不能起到褒奖的作用,反而会让他们有受了侮辱的感觉。再者曹操属下的文官如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刘晔、钟繇、陈群等人(郭嘉其时已死)均为济世之奇才,追随曹操时日已久,且均立下过大小功劳,诸葛亮如希望像在刘备那里一举居于他们之上绝无可能,甚至连得到表现机会的希望都会相当渺茫,更别说立下旷世奇功了。更何况如果当时诸葛亮追随了曹操,刘备无诸葛亮相助,恐怕会被就此灭掉;而孙权在周瑜的指挥下即使胜了赤壁之战,在曹操无须分心他顾的情况下,恐怕也难支持许久,天下一统指日可待,诸葛亮实难得到成为“管仲、乐毅”的机会。二是曹操也如刘备般重用诸葛亮。倘若真是如此,那恐怕曹操就不会出现赤壁之败了,而南方很有可能就此被征服,天下迅速归入曹操之手。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抱负恐难得到充分的施展。而作为一名忠诚度未经充分考验但能力超群的“新兵”,被“卸磨杀驴”的可能性倒是更大,更不要说成为“管仲、乐毅”了。如此看来,诸葛亮出山相助曹操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再讨论诸葛亮辅佐孙权的可能性。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三分天下”时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种评价是比较高的,说明在诸葛亮看来,孙权既得民心,又能拉拢和善用人才。因诸葛亮兄长诸葛瑾在东吴效力,诸葛亮对孙权的评价应会全面客观,事实也确实如此,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所述,“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而周瑜则更是孙权敢于使用人才的典范,24岁已得“周郎”美称的周瑜在孙策去世、孙权接权时年仅26岁,便与张昭“共掌众事”。这对于年少周瑜6岁的诸葛亮来说,会有相当大的正面影响。而且孙权用人向来敢于委以重任,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对前后四任大都督周瑜......余下全文>>问题七:诸葛亮为什么愿意帮助刘备打天下 亮选择刘备辅助刘备的原因
诸葛亮不出茅庐却深知天下大事。他知道刘表虽然有荆州沃野之地但只是守城之主无开拓之心,而袁绍虽实力雄厚但外强中干,曹操后来的第一谋臣荀彧就是从袁绍哪里跳槽过去的。而曹操虽有雄心但是宦官之后,况且当时谋士云集诸如荀彧,郭嘉,贾诩等能人辅佐,如果诸葛亮过去不一定有用武之地。
而江东的孙权,虽然是后起之秀,但身边也乏能人志士,诸如张昭,鲁肃,周瑜等创一代豪强加盟,况且诸葛亮自己的兄弟诸葛瑾还在哪里效力。以上诸侯单位,诸葛亮即便是过去了也不一定能够呼风唤雨。
为此诸葛亮迟迟不肯出山,而是在等一个求贤若渴的贤明诸侯来主动发橄榄枝。而这个人便是当时十分落魄的刘备。在当时刘备虽然一直都不被看好,但是其志向却被诸葛亮说认同。在加上刘备的谦卑,完全没有架子,也让诸葛亮大为欣赏。
诸葛亮在通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出山帮助刘备打天上。而他的出山成全了刘备,让刘邦坐上了汉中王,虽然最终诸葛亮并没能够收复汉室,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一直到现在仍被传为佳话问题八:历史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 刘备诚恳待人。心怀天下呗。再说了三顾茅庐才求得诸葛。说明他礼贤下士。 问题九: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 诸葛亮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要选一个能放手让他去施展的人。选择刘备是因为:一、刘备就识人之能(看死前对马谡的评定)。二、之有在刘备手下才有可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手中握有实权的人物,曹操、孙权都已经有地盘,手下谋士如云。以诸葛亮跟曹、孙的关系和资历,可能尽其一生也不可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
诸葛亮这个人,需要表演的舞台和空间,他有一番大志向,就是建立一个非士族法治国家。他为啥不投靠曹操?曹操手下人才众多,星光闪耀,把他扔进去都不好找,压力大,还有曹操本人很强势,在他手下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方针建立国家,虽然曹操的志向与他不谋而合。他为啥不投靠近在咫尺的刘表?当时刘表很强啊。因为诸葛亮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出他是垃圾股,只能取而代之,不能依附。所以,只有刘备,是他的菜。
为什么刘备是他的菜?1.刘备正像他一样,四处找寻自己的菜(有求贤之心)2.当时刘备很饿(急需人才),身边只有徐庶 糜竺 孙乾等,实力薄弱3.刘备不似曹操那样强势,使自己最大限度的获得权力,施展自己的抱负(刘备生前也是无法施展的)4.他的政治眼光看出了这只潜力股,虽然当时很烂5.刘备打着汉室宗亲的口号(不知真伪,至少不是皇叔),有政治优势。
综合以上几点,加上一些其他原因,诸葛亮投靠刘备就是必然的了。
有没有解决您的问题?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非常好,适合各年龄段,推荐!问题二:为什么诸葛亮选择刘备? 一、作为一个儒生,而且是纯儒,诸葛亮有强烈的正统观念,这一点,是他做出这种抉择的根本原因。刘备是刘氏宗亲,有刘氏血统,属于“正统”,而曹操和孙权,都属于“非正统”,是“乱臣贼子”。诸葛亮进行关系着自己生前命运和身后名声的重大政治抉择时,只可能选中刘备,而不能选中曹操和孙权。
二、刘备又有王霸之雄心和谋略,并享有天下英雄的美誉,深为时人所重,这一点,也不由得诸葛亮不考虑。
三、刘备帐下缺乏真正有才干、有见识的谋士,而他又能礼贤下士,求贤苦渴,苦投其帐下,一是定会受到尊敬和重用,二是能够施展才干和抱负。
四、曹操本人既有武略又有文韬,其智慧,其才干,不仅远高于孙、刘之辈,也高于他诸葛亮;而且曹操帐下已有荀??、程昱等一大批满腹经纶和韬略的一流谋士,他们都不逊于诸葛亮。如此,诸葛亮投靠曹操,可能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儿,不会有什么作为。孙权胸无大志,却又也武有周瑜,文有鲁肃、张昭等一大批谋士,明智的诸葛亮绝对不会归依孙权。问题三:诸葛亮选择刘备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近期,学者汪宏华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巡讲时指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刘、关、张三位同国异姓的兄弟之外,还对应存在诸葛四位能力更强大,思想更先进的同姓异国兄弟,他们分别是孙吴的诸葛瑾、刘蜀的诸葛亮、曹魏的诸葛诞(族弟)和躬耕中立的诸葛钧。这里摘选其中解析诸葛兄弟与刘备兄弟,以及诸葛瑾和诸葛亮关系的部分,权当一家之言来看待。学者认为,总体而言,两大兄弟集团的关系是先精诚合作,后貌合神离;瑾与亮的关系则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说明:本文是以《三国演义》为据的文学评论。)一、“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中的战术 我们知道,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阐述的战略主要分两步:一是先取刘表的荆襄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横跨荆、益,形成三足鼎立;二是待天下有变,联吴抗曹,从荆州和秦川同时进兵北伐中原,“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但最后为什么宏伟蓝图没能实现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诸葛亮压根就没想让刘备兄弟完全实施;二是诸葛兄弟也没有预料到会有与自己相当甚至更高明的人半路杀出,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实际上,“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中的战术,战术展示给刘备,战略保留给自己。诸葛亮还没有幼稚到第一次见面就将自己肚里的墨水和盘倒出,他无非是想以表面的“赤诚”和“智慧”先赢得刘备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为自己打天下。如若失败还可以反过来将原因归罪于刘备:谁叫你当初不听从我的意见从刘表手里稳稳当当接过荆州呢?没有一个稳定的荆州谈何定天下?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进退两便的余地。 那么诸葛亮真正的战略又是什么呢?其实诸葛亮虽身在庐中,但对刘备的了解如同掌上观纹,早就料到这位曾经三推徐州的“仁者”必不会直接取荆州,料到他是想模仿刘秀,从曹操手中反夺荆州和天下。诸葛亮之所以建议刘备图刘表、刘璋,只是为了验证其仁义本质。就像单福(徐庶)初见刘备时一样,故意说他的“的卢马”妨主,应送给仇怨之人。都属于谋士对主子的“面试”手段。 所以当刘备不采纳自己的意见时,诸葛亮并没有狠劝,而是顺势将第一步战略做了调整,改为:首先放任曹操占领荆襄,再联吴抗曹,最后与东吴公平竞争,拿下荆州。表面看,调整后比调整前只是麻烦了一点,实质上却有天壤之别,不但迎合了刘备的“新儒家”思维,还将刘备和孔明从“双死”盘成了“双活”。试想如果刘备真从刘表手里接过荆州,就会陷入不义,不但联合不到东吴,曹操更会在他得到益州之前就集中力量将其铲除!刘备也就官止于荆州牧,诸葛亮也将昙花一现。曹操屯兵赤壁就是因为小看了没有栖身之地的刘备,以为能跳过他直接攻打东吴。顺手牵羊灭刘即可。曹操的法家思想注定他更重视天时、地利,不相信儒术和智性具有四两拨千斤甚至E=mc的超常能量。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第一步战略的原意就是要按照优化后的方案实施。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足鼎立。 二、诸葛兄弟暗中联手完成第一步改良型战略 由于第一步改良型战略对刘备和诸葛亮都有利,所以不仅刘关张三人密切合作,诸葛兄弟也是舍生忘死、竭尽全力。按说,孙、刘不是两个简单的自然人,都是有王志的大英雄,而且身后都有各种不同利益的人群,即便有联合的必要也很难在短期内达成一致。但为什么事实上就是那么迅速、紧密地联合起来了呢?多亏诸葛亮和诸葛瑾的隐性合作!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个擅长根据对手心理作虚实变化的谋士,比如博望坡令赵云诈败、草船借箭,等等。可谁知他早在出山以前就玩过了,他与诸葛瑾就是以“各为其主”、“先公后私”为托词的形散神不散的兄弟。如后来诸葛亮听说诸葛瑾家小被孙权囚禁之后,向刘备哭着说:“兄死,亮岂能独生?望主公看亮之面,将荆州还了东吴,全亮......余下全文>>问题四:诸葛亮为什么要帮助刘备呢 就像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一样,诸葛亮为什么会追随刘备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无论后人如何臧否,诸葛亮的智慧已经成了他光照千秋的人格特征。人们在追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却偏偏选择了寄人篱下的刘备呢?甚至有人指责说,若不是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曹操就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统一中国。言下之意,诸葛亮的“ 拥刘反曹”似乎成了一种历史的罪过。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呢?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问。诸葛亮如果仅仅因为曹操势力强大就去投奔他,那他就不是诸葛亮了。诸葛亮不是一个势利小人,而是一个道德君子。诸葛亮之所以“拥刘反曹”,也是因为他的道德信仰所决定的,难道他做错了吗? 刘姓代表的是当时的大汉王朝。有人说,既然大汉王朝的气数已尽,那么曹操甘愿承担“汉贼”的骂名来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就值得歌颂。我却以为,大汉王朝并没有什么不好,它只是需要一个像汉文帝那样的好皇帝而已。桓、灵二帝不是好皇帝,当时的国民们早有公论。汉献帝是不是个好皇帝呢?现在已经很难评价。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皇帝呢?那又是另一个严肃的政治话题。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曹操并没有考虑怎样为国家选择一个好皇帝,他想自己做皇帝,并因此做出了很多无耻的事情。 他甚至不如张角。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是大义凛然地造反。曹操之流,口头上尊重汉朝的皇室,暗地里却采取种种卑劣手段谋权篡位。论其人品,实在不及张角多矣。他的确是一个“汉贼”,像这样卑鄙的人,难道还值得人们歌颂吗? 如果没有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曹操的确有可能统一中国。然而,曹操统一中国之后就一定能够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吗?秦始皇当年统一了中国,却让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的暴君统治。如果真的让曹操统一中国,这个阴险狡诈的一代奸雄,比起秦始皇来,又能够好到哪里去呢? 永远不要让邪恶势力成为人类社会的统治者,这是管理学的第一原则。因为,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像园丁那样有爱心的领导者,而不是用心险恶的屠夫。即使是一个平庸的园丁,也远比一个杰出的屠夫可贵。 如今,曹操已经成了一个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历史人物,后人们的赞美也好、谴责也罢,对于他而言,其实已经毫无意义。当代中国的学者们之所以热中于为曹操翻案,除了受“造反有理”的思潮影响之外,大约也与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有关。他们之所以为曹操辩护,其实是为他们自己可耻的道德观做辩护。换而言之,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像曹操那样能够翻云覆雨的权力人物,而不是一个像刘备那样有爱心的人。他们像曹操那样热衷于权谋和暴力,却极端地怀疑刘备的道德追求,认为刘备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与其说他们在怀疑刘备,不如说他们丧失了对正义的敏感。遥想当年,在那样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尽管刘备只是一员寄人篱下的客将,兵力单薄,又面临曹操的大军威胁,却依然能够有那么多人才爱戴他,支持他,忠诚地追随着他。关羽是其中的一位。诸葛亮也是其中的一位。可是,今天的人们究竟是怎么啦?难道真的是人心不古了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刘备、关羽、诸葛亮那样,为了人间的道德与正义,勇于奉献自己的热情和追求呢?问题五: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帮助刘备,而不是曹操或孙权 首先,刘备有帝王之分。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细细地排起来,当今皇上还要叫他一声“叔”。虽然这个谱系十分可疑──《三国志》说他是陆城亭侯刘贞之后,《典略》则说他是“临邑侯枝属”;虽然刘胜的儿子刘贞也不过是个亭侯,后来还丢了爵位;虽然刘备本人已经沦落到“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毫无凤子龙孙的待遇;但他这个“皇族”身份,大家似乎还认。这在政治上就占了便宜。因为尽管后来大家都清楚,汉室已经不再扶得起来,刘备的那个“汉”和刘邦、刘秀的那个“汉”也满不是一回事,但由刘备取代(或“继承”)刘协,总比由曹操、孙权这些和皇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来取代,要顺理成章一些。另外,刘备七尺五寸(合一米七二点五)的身高,两耳垂肩、手长过膝(《三国志》的说法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的形象,也比曹操好。这在当时,都算优势。
其次,刘备有帝王之志。《三国志》说,刘备小时候就说过他将来肯定要乘坐天子之车(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话。这当然靠不住。古时史家为开国皇帝作传,总难免会写一些诸如此类的“童话”,也示其人乃“真命天子”,从小就“胸怀大志”。但刘备两个儿子的名字,却能说明问题。这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合起来是“封禅”。封禅,是有德君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登泰山筑坛祭天曰“封”,在山下辟基祭地曰“禅”)。刘备如果不想当皇帝,儿子叫“封禅”干什么?
第三,刘备有帝王之术。刘备和刘邦的血统关系虽然可疑,性格和作风倒不乏相似之处。比如《三国志》本传所云“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就很像。善于笼络人才收买人心,也像。喜欢呼朋引类行侠仗义,也像。陈寿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应该说有几分道理。不过两人做派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刘邦喜欢骂人,刘备就不骂。不但不骂,而且“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至少在表面上比刘邦厚道。因为厚道,也因为侠义,所以很得人心。《三国志》本传和裴松之注引《魏书》都说,刘备当平原相时,郡民刘平看不起他,“耻为之下”,派刺客去杀他,刺客竟不忍下手,“语之而去”,陈寿评论说“其得人心如此”。裴松之所引《魏书》则说,不忍下手的直接原因,是刘备不知来人是谁而“待客甚厚”,感动了刺客。而根本原因,则是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因此“众多归焉”。人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第四,刘备有帝王之福。在三国时代三巨头当中,他和孙权应该说都算是有福气的人。孙权的福气最好,有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现成的人才。刘备的福气,则表现为关键时刻总有高人相助,危难之机总能化险为夷。刘备刚出山时,就得到了关羽和张飞。谁都知道,人才,忠诚的好找,能干的也好找,又忠诚又能干的不好找,关羽和张飞偏偏就是既忠诚又能干。这是刘备的第一大福气,以后的运气也不错。比方说,正愁没有根据地,陶谦就死了,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徐州。正愁不知如何摆脱曹操的控制,碰巧曹操就派他去拦截袁术(会见使),躲过了“衣带诏”一案的大清洗。到徐州后,又正好袁术就死了(会术病死)。刘备再次得到徐州,还差一点就成了气候(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
不过,从灵帝末年聚众起兵,到建安六年投奔刘表,刘备虽有好运气,却没有好命运。他的道路十分坎坷。刚刚得到了徐州,就被吕布夺走了。刚刚投靠了袁绍,又被曹操打败了。刚刚依附了刘表,又被刘表猜疑了(表疑其心,阴御之)。《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说,一次,刘备上厕所,看见自己大腿内侧生了赘肉,竟潸然泪下。刘表奇怪,问他为什么。刘备说:“日......余下全文>>问题六:为什么诸葛亮愿意出身为刘备效力 如《三国志》及《三国演义》所述,诸葛亮出山时,曹操已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绍等,“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实际上当时的天下已成为“一霸数雄”:“一霸”自然是已完全占据中原要地、并控制了朝廷的曹操,数雄有实力较为强大、“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孤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的刘备,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凉州马腾和汉中张鲁。《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诸葛亮“三分天下”时,对刘表的点评是拥有“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用武之地”但却“不能守”,对刘璋的点评是“暗弱”、占据“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险塞”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从这些贬损的言谈中不难看出,诸葛亮断不会瞧得起他们。而对于偏居凉州的马腾和具有一定宗教性质的汉中张鲁,诸葛亮在“三分天下”论及“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时根本就没有提到,可以看出二者更难入其法眼。而对于曹操和孙权则给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曹操在北方占天时,孙权在南方占地利,都具备了成就霸业的一定基础,显然也具备了让诸葛亮成为新一代“管仲、乐毅”的可能性,是诸葛亮心目中无可争议的出山相助的理想候选人。
先假设诸葛亮出山相助曹操。这又有两种可能,一是曹操基本上不重用他。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极大,毕竟曹及夏侯两家(曹操实为夏侯家之后)叶繁枝茂、人才鼎盛,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虽多为武将,但其地位却远在其他人之上。举个简单例子,曹操也如刘备般委任五虎将,委任的是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于禁,曹氏与夏侯氏无一人入选。这并不是说其族人无人够格,而是一来无需用此招拉拢,二来更主要的是他们地位本就在其他人之上,果真任命为“五虎将”,实际上并不能起到褒奖的作用,反而会让他们有受了侮辱的感觉。再者曹操属下的文官如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刘晔、钟繇、陈群等人(郭嘉其时已死)均为济世之奇才,追随曹操时日已久,且均立下过大小功劳,诸葛亮如希望像在刘备那里一举居于他们之上绝无可能,甚至连得到表现机会的希望都会相当渺茫,更别说立下旷世奇功了。更何况如果当时诸葛亮追随了曹操,刘备无诸葛亮相助,恐怕会被就此灭掉;而孙权在周瑜的指挥下即使胜了赤壁之战,在曹操无须分心他顾的情况下,恐怕也难支持许久,天下一统指日可待,诸葛亮实难得到成为“管仲、乐毅”的机会。二是曹操也如刘备般重用诸葛亮。倘若真是如此,那恐怕曹操就不会出现赤壁之败了,而南方很有可能就此被征服,天下迅速归入曹操之手。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抱负恐难得到充分的施展。而作为一名忠诚度未经充分考验但能力超群的“新兵”,被“卸磨杀驴”的可能性倒是更大,更不要说成为“管仲、乐毅”了。如此看来,诸葛亮出山相助曹操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再讨论诸葛亮辅佐孙权的可能性。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三分天下”时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种评价是比较高的,说明在诸葛亮看来,孙权既得民心,又能拉拢和善用人才。因诸葛亮兄长诸葛瑾在东吴效力,诸葛亮对孙权的评价应会全面客观,事实也确实如此,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所述,“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而周瑜则更是孙权敢于使用人才的典范,24岁已得“周郎”美称的周瑜在孙策去世、孙权接权时年仅26岁,便与张昭“共掌众事”。这对于年少周瑜6岁的诸葛亮来说,会有相当大的正面影响。而且孙权用人向来敢于委以重任,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对前后四任大都督周瑜......余下全文>>问题七:诸葛亮为什么愿意帮助刘备打天下 亮选择刘备辅助刘备的原因
诸葛亮不出茅庐却深知天下大事。他知道刘表虽然有荆州沃野之地但只是守城之主无开拓之心,而袁绍虽实力雄厚但外强中干,曹操后来的第一谋臣荀彧就是从袁绍哪里跳槽过去的。而曹操虽有雄心但是宦官之后,况且当时谋士云集诸如荀彧,郭嘉,贾诩等能人辅佐,如果诸葛亮过去不一定有用武之地。
而江东的孙权,虽然是后起之秀,但身边也乏能人志士,诸如张昭,鲁肃,周瑜等创一代豪强加盟,况且诸葛亮自己的兄弟诸葛瑾还在哪里效力。以上诸侯单位,诸葛亮即便是过去了也不一定能够呼风唤雨。
为此诸葛亮迟迟不肯出山,而是在等一个求贤若渴的贤明诸侯来主动发橄榄枝。而这个人便是当时十分落魄的刘备。在当时刘备虽然一直都不被看好,但是其志向却被诸葛亮说认同。在加上刘备的谦卑,完全没有架子,也让诸葛亮大为欣赏。
诸葛亮在通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出山帮助刘备打天上。而他的出山成全了刘备,让刘邦坐上了汉中王,虽然最终诸葛亮并没能够收复汉室,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一直到现在仍被传为佳话问题八:历史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 刘备诚恳待人。心怀天下呗。再说了三顾茅庐才求得诸葛。说明他礼贤下士。 问题九: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 诸葛亮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要选一个能放手让他去施展的人。选择刘备是因为:一、刘备就识人之能(看死前对马谡的评定)。二、之有在刘备手下才有可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手中握有实权的人物,曹操、孙权都已经有地盘,手下谋士如云。以诸葛亮跟曹、孙的关系和资历,可能尽其一生也不可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