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桑干中诗人为什么要说“却望并州是故乡”?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09:45
- 提问者网友:呐年旧曙光
- 2021-02-08 13:09
渡桑干中诗人为什么要说“却望并州是故乡”?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夜余生
- 2021-02-08 14:33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别人了。 复制给你吧
渡桑干
刘皂
客居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无端更渡桑干水。此句是使本诗流传千古的关键。前两句无论怎样,也只是普通的思乡情怀。按理说,既然日夜归心,有机会就应该回去。如果这首诗接下来写即将回乡,或者想象回乡后的情景,最多只能是普通的诗。若是李白、王维一类的大诗人这样写,或许还能有人记录让今天的人看到,而以刘皂来说,诗歌史上就不会有他的名字了。此诗艺术的高超就在这时出现了。作者不仅未能回乡,反倒“更”渡桑干,去了离家乡咸阳更遥远的河北。十年客居他乡,本已很思念。如今却要去离家乡更远的地方继续流浪,足以让游子心酸落泪。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上加霜!“无端”这两个字是诗眼,字面上看是“无缘无故”的意思。果真如此吗?通过前两句我们知道作者是日夜归心思念故乡的,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有让他无奈的原因才客居十年。如今怎能是无缘无故的去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呢?可以想象出,刘皂此时千愁万绪,绕室彷徨,找不到答案,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或是错。这一切让他再次远游的端由,最后凝聚成一句“无端”。真是佩服作者,短短七个字,就将如此复杂矛盾的心理刻画的如此精准!王夫之说:以哀景写欢,以喜景写悲,则倍增其哀乐。如今作者“无端”远离,真是倍感心酸哀伤。
却望并州是故乡。读到这句,让我这资质愚鲁的人也不禁拍案叫绝!真是世间不少奇妙语,千古再无此佳句!正是这句,将诗歌推向顶峰。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刘皂回望他日夜想离开的并州时,是多么哀伤。他是离开并州了,却没回到故乡,反而是去更远的地方,他忽然眷恋这居住了十年的异乡。此时甚至连留在这异乡也不可得,呜呼!作者的这一复杂的心路历程,也许平常他自己也感觉不到。忽然想起李斯被杀时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作者刘皂离开家乡,所以思念,而今连客居的并州也不得不离开。却又希望并州是他的故乡,可见作者对生活还寄有希望。他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这是一首让人震撼的心灵之歌。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诗有“别才,别趣”,这首诗构思奇妙,语言朴实、直白,蕴含深意。这些正是当今许多所谓现代大诗人所追求的。然而,他们缺少艺术修养,不明白诗歌是一种人类抒发情感的特殊语言。也就是说,现代诗人因个人能力不足,不能如刘皂一样用直白的语言,将心灵感悟写的百转千回。
如果说,王昭君被选入宫廷,知道自己再不能与家人相见,竟又选择出塞是勇气。刘皂此时则是无言无奈的愁绪。人生的失望与期待,苦涩与甘甜,在这首诗里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作者所经历的这些无奈,普通人或许也能遇到,因此我们能心意相通。 作者在这首小诗里用高超的手法,将自己心灵感悟表达的让人叹为观止。
渡桑干
刘皂
客居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无端更渡桑干水。此句是使本诗流传千古的关键。前两句无论怎样,也只是普通的思乡情怀。按理说,既然日夜归心,有机会就应该回去。如果这首诗接下来写即将回乡,或者想象回乡后的情景,最多只能是普通的诗。若是李白、王维一类的大诗人这样写,或许还能有人记录让今天的人看到,而以刘皂来说,诗歌史上就不会有他的名字了。此诗艺术的高超就在这时出现了。作者不仅未能回乡,反倒“更”渡桑干,去了离家乡咸阳更遥远的河北。十年客居他乡,本已很思念。如今却要去离家乡更远的地方继续流浪,足以让游子心酸落泪。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上加霜!“无端”这两个字是诗眼,字面上看是“无缘无故”的意思。果真如此吗?通过前两句我们知道作者是日夜归心思念故乡的,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有让他无奈的原因才客居十年。如今怎能是无缘无故的去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呢?可以想象出,刘皂此时千愁万绪,绕室彷徨,找不到答案,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或是错。这一切让他再次远游的端由,最后凝聚成一句“无端”。真是佩服作者,短短七个字,就将如此复杂矛盾的心理刻画的如此精准!王夫之说:以哀景写欢,以喜景写悲,则倍增其哀乐。如今作者“无端”远离,真是倍感心酸哀伤。
却望并州是故乡。读到这句,让我这资质愚鲁的人也不禁拍案叫绝!真是世间不少奇妙语,千古再无此佳句!正是这句,将诗歌推向顶峰。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刘皂回望他日夜想离开的并州时,是多么哀伤。他是离开并州了,却没回到故乡,反而是去更远的地方,他忽然眷恋这居住了十年的异乡。此时甚至连留在这异乡也不可得,呜呼!作者的这一复杂的心路历程,也许平常他自己也感觉不到。忽然想起李斯被杀时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作者刘皂离开家乡,所以思念,而今连客居的并州也不得不离开。却又希望并州是他的故乡,可见作者对生活还寄有希望。他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这是一首让人震撼的心灵之歌。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诗有“别才,别趣”,这首诗构思奇妙,语言朴实、直白,蕴含深意。这些正是当今许多所谓现代大诗人所追求的。然而,他们缺少艺术修养,不明白诗歌是一种人类抒发情感的特殊语言。也就是说,现代诗人因个人能力不足,不能如刘皂一样用直白的语言,将心灵感悟写的百转千回。
如果说,王昭君被选入宫廷,知道自己再不能与家人相见,竟又选择出塞是勇气。刘皂此时则是无言无奈的愁绪。人生的失望与期待,苦涩与甘甜,在这首诗里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作者所经历的这些无奈,普通人或许也能遇到,因此我们能心意相通。 作者在这首小诗里用高超的手法,将自己心灵感悟表达的让人叹为观止。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2-08 16:34
因为诗人的故乡在咸阳。因为诗人在并州呆了10年,他对并州十分熟悉,几乎和家乡咸阳一样熟悉,离开并州,回望并州,就像回望咸阳一样。所以是“却望并州是故乡”。
- 2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2-08 15:22
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白话译文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乾河前往离家更远的朔方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贾岛是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不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平的文献中,从无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记载。又此诗风格沉郁,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元和御览诗集》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平也不详知,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元和御览诗集》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因此定其为刘作。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乾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桑乾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诗题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是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怀念。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