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法无我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0 03:17
- 提问者网友:回忆在搜索
- 2021-03-19 09:16
观法无我的意思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3-19 09:46
问题一:什么是观法无我 「观法无我」,这个「法」,龙树菩萨说:在宇宙万法当中,除了「心」以外,其它的部分都是属于「法」所收摄,就是心所受用的境界都叫做「法」。「无我」这个「我」,就是主宰义。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对于我们所追求的境界,会打很多妄想:我现在要干什么、明年我要干什么、十年以后我要干什么。但事实上,这个「法」的境界,它不是随顺你内心的妄想,所以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告诉我们说:对这个「法」应该怎么认识呢?「如梦幻泡影」。说你在做梦的时候,这个梦的情节变化,不是你能控制的,完全是业力所显现。问题二:佛教里面的「无我」究竟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人晚上做梦时是无知的,当梦“醒”以后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可我们是真醒了吗?其实并没有。梦中梦 十法界 除佛外 都在做梦 只是程度有深浅 畜生梦最重 菩萨梦最轻 (十法界;佛 菩萨 缘觉 声闻 天人 阿修罗 人 地狱 饿鬼 畜生)做梦就是迷在其中 如果能做到无以上四相 就是佛 ,佛即觉悟的意思
这是佛教当中无“我”的“我”的含义。而无我,成佛的是谁?无我修行的是谁?或者说既然无我,为什么要修行?在清净道论当中有解释过这个问题,清净道论有偈颂提到“无有造作者,亦无受报者,唯蕴自流转,此乃正知见”在究竟角度上看,没有所谓的人,人只是由于名法也就是精神,和色法也就是物质所组成的,这些物质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因为不能被主观上的主宰,和随意的改变,比如我想让我的身体不要衰老,但显然办不到。
但是日常生活上却没有办法用这种法的语言来生活,因为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才有抽象概念的出现,为了是使生活方面。无我,成佛的是谁?从究竟意义上来讲,并没有任何佛存在,只有名色。如果从世俗意义上讲,就有了名字用以区别,哪个人是佛,哪个不是。既然无我,那修行做什么。这也是从前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苦存在,生老病死都是苦,他们都存在,并且如果不能够究竟的止息的话,将会无数次的重复。问题三:我想问问 观心无常与观法无我可否与我详细解释一下 阿弥陀佛!抱歉师兄,最近不常来百度。刚刚才看到师兄的求助提问。
师兄,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其中的心念处和法念处。我们知道,另有身念处观身不净和受念处观受是苦。观身不净,其实,是世尊应对修行弟子,贪迷色身、五欲等等因缘而讲说的,通过观身不净的修习,来祛除欲心染垢。而观受是苦,则是对治一切感觉感受的染爱迷恋的修习方法。通过修习,远离对感觉感受的染迷贪爱。
观心无常,这个就是要破我们当下的妄心了。师兄想想看,我们每天每时每刻,心念都在迁流不息,如同河水一般,永无停歇。一会高兴的念头生起了,它逐渐地流转,终至于灭;然后烦恼的念头可能又生起了,它又逐渐地流转,终至于灭;再接着,可能清净的念头生起了,也逐渐地流转,终至于灭;烦恼的念头、喜悦的念头、牵挂的念头、冷漠的念头…… 所有的念头,都在念念迁流中,它根本就是无常的、生灭的。而我们众生,总是迷在当下的每一个念头中,生气时,努力地生气,喜悦时,纵情地喜悦,完全忽略了它生灭迁流的本质。如果能体会心是念念迁流,生灭流转的,那么,我们所有的一切喜怒哀乐,一切爱恨情仇,有哪一个值得我们去贪恋其中,执迷不舍呢?其中有一个可以真正当做是真实不变,可以执着的我吗?
观法无我,这个要深一些了。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法。法,可以理解为我们对一切事物、现象等等形成的观念、逻辑、知见、看法等等,它是意识形态的范畴。比如说,我们当下,大家都认为,人家家里有人过世了,如果你去人家门口唱歌,这个就要闯大祸了!因为,我们当下的观念,就会认为,这是幸灾乐祸,这是侮辱人。再比如,我们都认为,吃面条要用筷子,喝汤要用勺。大家都认为这是正常的,这就形成了大家共业当中的法的范畴。再比如,佛法,我们众生沉迷于五欲,不知未来无量的苦患,所以佛应缘显现,为有缘者讲说,如果解脱这一切烦恼痛苦,一切生死流转之苦。这些也属于法的范畴。法是意识的所缘,法与意在六根与六尘当中,叫做意根对法尘。
我们明白了法的概念,再来思维,法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此生为中国人,所有一切观念法尘皆是符合于我们当下的因果因缘经历的,换一种因缘状态,可能这些法就完全不同了。比如说,我们此生,看见熟人,要握手,要微笑,要打招呼。如果下一世,这两个人,一个成为了老虎,一个成为了山羊,老虎会对山头微笑、握手、打招呼?它可能二话不讲,上去就扑倒咬它。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法也是生灭的。这些法,也是应我们当下各自的因缘,而随缘幻现的,其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在主宰,在决定,在计较分别。一切皆是因缘流转相而已,我们众生妄认为我,妄认四大假合的这个色身是我身,妄认一切受想行识,一切法尘等等,以为是我和我所。因为妄认为我,安立了这个我,无量的生灭流转,就依此展开。若能明白,诸法当中,没有一个真正的、可以依靠的、恒久不变的我,那么,我执破除,即能证得二乘圣果。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个无我法,只是一个法,也是应缘而出的,所谓法不孤起,若众生不执着于我,而无量的造作,轮转六道,受无量的苦,就不会有无我法的相应。甚至,不会有诸佛显现于世,为我们讲离苦之法。所以师兄,无我法,乃至破除无我法,回归真心不二之佛性圆满,皆是应缘而现。所以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佛虽然应缘而为有缘众生示现一切法,但,佛不会卡在任何一个当下而迷失。一切处,随缘妙用,不卡不住。所以,佛在《金刚经》中才会说:若说我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不会住任何一个法相的!包括不讲法的相,包括不会执住任何一个法相的相。这才是真正的佛!问题四:观无常,观无我,观空性是什么意思 观无常
我们的心,不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心境,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这就是无常。而众生执着一切万物皆恒常不变,而不知此均有生灭现象,所以观心无常,是用来破除众生对「常」的执着。
例如现在口很渴,想喝一杯水这是一个念头,把这一杯水拿起来喝一口茶,觉得这杯茶很可口,继续再喝一口,就有点淡而无味,再喝就不想喝了。同样是在喝茶的这一念心,前后的心境念念迁流,这么大的变化,这就是无常。
除了观心无常之外,也可观一切万物之生灭。如花草、树、木,或一枝笔、一张桌子,任何看得见的东西,皆有生灭。人、事也是无常,当无常到来的那一刹那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一样东西,可以作为我们生命的依靠,每个人这辈子汲汲营营所追求的一切财富、名利、情感,却在瞬间都有可能幻灭,变成一场空。
生灭就是无常,称为无常观,从早上到晚上,我们的念头都是生灭生灭,念念不住,念念迁流,现在明白了,这就是一个法门,这个无常观的法门可以达寂灭、没有生没有灭的境界,这样就了生死、出三界了。
观无我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的人、事、物,皆要具足种种条件、因缘才能成就。既然是因缘和合,就没有一个实质的自性存在,自性就是「我」,所以一切法即是无我。一切现象都是仗因托缘而生,而众生执着一切为实有,所以就用这法门来对治。
我们思惟「人」是由骨、肉、血、细胞等组合而成,具足种种条件才能组合成这个「人」。若这些组合因素散去,「人」也就不存在了。一棵树,要有水、阳光、泥土、根、茎、叶等,因缘合和才能生长。一张桌子,先要有一棵树,再由工人砍伐,运输至工厂,再加工制造等,才有桌子的产生。这些都是观法因缘和合而生,一切色法、心法皆如是观,就能了达缘起性空,与空性相应了,就能了生死了。
观空性
何谓空性?空性即是依空而显的实性。修空观而离开我执、法执时,真如的实体跃然而显,就是空性。我执是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是固执一切事物为实有,能弃此二执,抛开世间的欲望,就能证到真空体性。这种空性是很彻底的,不管是任何东西,世间的或超世间的,甚至包括了所谓“神和天堂”,都属于空性。佛教经典有一句著名的话,叫“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和合成的所有事物,其性本空,并无真实的自性。
佛教经典往往把空性比喻为虚空,无可方物。如把空性比喻为家常豆腐浆:“白软何异于纸张,却能容受其他味,油盐酱汁与椒姜。不用山珍与海菜,自然充实腹中肠。豆腐本身如有味,不空便难纳余香。”又比喻为白云态:“内无硬骨外无钢,形不受长短方圆之限制,色不着红黄蓝白之云裳。时或岩前横军阵,时或天末耸高岗;作华盖,似龙王,美人发,秦女妆;此若擘柳絮,彼若绣鸳鸯;谁知空灵有妙用,奇观千万最堂皇!”这些比喻,不但把空性形象化,而且描述了空性的空灵妙用。问题五: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出自哪部佛经第几章节 阿弥陀佛!师兄,这就是佛所讲说的四念处,我记得在《阿含经》中就虽经讲过,而且讲过好多次。
另外,师兄可以查查这里:
【大正藏】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一}页287上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四
其实,师兄,许许多多的经典当中,都有这样的讲述,只是一时想不起来!问题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不是五蕴皆空?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行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行方法。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众生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以为自身是净的,感受是快乐的,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产生了贪爱无明。四念处就是让众生认识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识是无常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减少烦恼,引发定慧。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
四念处与五蕴的关系,是运用“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循序渐进地达到“五蕴皆空”。另外,应当明确地是,“空性”是以“定慧”为基础的,没有定慧的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了悟“空性”必需有“慧”,而开慧又必需要修行,修行就要以“三学(戒、定、慧)”为宗旨,以四念处等为方便。问题七:释迦牟尼(原始佛教思想)对非我和无我的否定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佛法的“无我观”是区别与其他宗教及哲学的。而其他宗教或者哲学基本上没有敢于承认无我观的。三藏教中修别相念主要是讲苦、空、无常、无我。别相念者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对治依于五蕴所起四倒。
分析我是从五蕴来入手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第一是从色蕴上分析,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我那?当一条毒蛇咬了我们的脚,医生说要截肢,为了保命我们不会在乎脚。然而别人踩了我们的脚,我们可能会很在乎这是我的脚。到底这只脚是不是我?为什么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认识。现代的医学发达到可以换脏器肢体,到底那个被换去的是我还是换来的是我?在色法上分析四大(地水火风)假合的我无自性,是因缘和合的我,这个我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假名而已。
第二是从受、想、行、识上分析,这四蕴属于心所法。那么我们只分析识蕴做一个代表。我们的前一念和后一念到底哪个是我?如果后一念是我,那么前一念所做的因,为什么要后一念受果。到底哪一个念是我?是去年的念是我,还是今年的念是我?
分析后我们看佛法中的无我观是非常科学的,而这个分析的方法在佛法中被称为析空观。这个分析不论是凡夫还是圣人都适用。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当佛陀无我观提出后,很多人非常害怕。想既然都无我了,谁修谁证、谁在轮回、谁在念佛。正是因为无我所以才会有轮回,正是因为树立无我观才种修行的因念佛的因。如果真有一个不变的我,那么我们会自己作主,不去轮回、不去生病衰老、不去死亡。因为无我,才对于生老病死的无常是无奈的。
那么这个无我观有人会误解为断见。认为既然无我了就及时行乐,也不受因果了,而佛法中的无我观不是唯物主义所说的断见。正因为无我(这个我无自性)才不能自主才有因果的相续。无我观也不同于唯心主义的常见。佛法中轮回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在就落入常见,这种常见的人会认为人死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如某些宗教认为精神不灭论。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深入悟入佛法的人很难理解,所以对于外道有十四难句佛陀不回答。佛陀为什么不回答那,譬喻佛陀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小学生提问大学的问题,佛陀给他讲了他也不会明白反而会更糊涂。当这个小学生读到中学读到大学的时候佛陀在讲他就会明白了。《大智度论》云:“问曰:若佛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难?答曰:无此事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不可答也。”
小乘经的三法印(印证小乘经典)即一、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三、涅槃寂静印。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大乘经典中经常说到“如来藏”、妙明真心、常驻真心”这些名相是不是有我那?常常提到去伪存真,这个去掉的假我真是不是真我?如果有真我那么这个真我是不是和无我矛盾?这个矛盾是不是大乘和小乘见地上的矛盾呢?
其实这个本身并不矛盾。因为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发心,而菩萨正是因为建立了无我观行菩萨道的。正如《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上面谈到“如来藏、妙明真心、常驻真心”这些名相是佛陀方便众生说。《百法明门论》里面讲到如来藏等属于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无为法即离因缘造作之法)所以不能把这些名相理解为有我。
讲了这么多,不知道我说的是不是说明白了,也许我的悟入还没入佛智。但还是写了出来。敬请各位指正问题八:观身不净,观受为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大智度论卷第十九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问曰:何等是四念处?
答曰:身念处,受、心、法念处,是为四念处。观四法四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法虽各有四种,身应多观不净,受多观苦,心多观无常,法多观无我。何以故?凡夫人未入道时,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颠倒:诸不净法中净颠倒,苦中乐颠倒,无常中常颠倒,无我中我颠倒。破是四颠倒故,说是四念处:破净倒故说身念处,破乐倒故说受念处,破常倒故说心念处,破我倒故说法念处。以是故说四,不少不多。
这里关键是:“观法无我”。法:指宇宙间一切自然现象。现象的存在是众生起心动念,念念相续而生成,是虚幻的假象(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连“我”都是一种执着,本不存在的。因此,佛叫我们不要执着“法”。“观法无我”是要我们舍弃“我执”,断除烦恼、无名,做到清净污染,回归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南无阿弥陀佛!
人晚上做梦时是无知的,当梦“醒”以后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可我们是真醒了吗?其实并没有。梦中梦 十法界 除佛外 都在做梦 只是程度有深浅 畜生梦最重 菩萨梦最轻 (十法界;佛 菩萨 缘觉 声闻 天人 阿修罗 人 地狱 饿鬼 畜生)做梦就是迷在其中 如果能做到无以上四相 就是佛 ,佛即觉悟的意思
这是佛教当中无“我”的“我”的含义。而无我,成佛的是谁?无我修行的是谁?或者说既然无我,为什么要修行?在清净道论当中有解释过这个问题,清净道论有偈颂提到“无有造作者,亦无受报者,唯蕴自流转,此乃正知见”在究竟角度上看,没有所谓的人,人只是由于名法也就是精神,和色法也就是物质所组成的,这些物质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因为不能被主观上的主宰,和随意的改变,比如我想让我的身体不要衰老,但显然办不到。
但是日常生活上却没有办法用这种法的语言来生活,因为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才有抽象概念的出现,为了是使生活方面。无我,成佛的是谁?从究竟意义上来讲,并没有任何佛存在,只有名色。如果从世俗意义上讲,就有了名字用以区别,哪个人是佛,哪个不是。既然无我,那修行做什么。这也是从前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苦存在,生老病死都是苦,他们都存在,并且如果不能够究竟的止息的话,将会无数次的重复。问题三:我想问问 观心无常与观法无我可否与我详细解释一下 阿弥陀佛!抱歉师兄,最近不常来百度。刚刚才看到师兄的求助提问。
师兄,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其中的心念处和法念处。我们知道,另有身念处观身不净和受念处观受是苦。观身不净,其实,是世尊应对修行弟子,贪迷色身、五欲等等因缘而讲说的,通过观身不净的修习,来祛除欲心染垢。而观受是苦,则是对治一切感觉感受的染爱迷恋的修习方法。通过修习,远离对感觉感受的染迷贪爱。
观心无常,这个就是要破我们当下的妄心了。师兄想想看,我们每天每时每刻,心念都在迁流不息,如同河水一般,永无停歇。一会高兴的念头生起了,它逐渐地流转,终至于灭;然后烦恼的念头可能又生起了,它又逐渐地流转,终至于灭;再接着,可能清净的念头生起了,也逐渐地流转,终至于灭;烦恼的念头、喜悦的念头、牵挂的念头、冷漠的念头…… 所有的念头,都在念念迁流中,它根本就是无常的、生灭的。而我们众生,总是迷在当下的每一个念头中,生气时,努力地生气,喜悦时,纵情地喜悦,完全忽略了它生灭迁流的本质。如果能体会心是念念迁流,生灭流转的,那么,我们所有的一切喜怒哀乐,一切爱恨情仇,有哪一个值得我们去贪恋其中,执迷不舍呢?其中有一个可以真正当做是真实不变,可以执着的我吗?
观法无我,这个要深一些了。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法。法,可以理解为我们对一切事物、现象等等形成的观念、逻辑、知见、看法等等,它是意识形态的范畴。比如说,我们当下,大家都认为,人家家里有人过世了,如果你去人家门口唱歌,这个就要闯大祸了!因为,我们当下的观念,就会认为,这是幸灾乐祸,这是侮辱人。再比如,我们都认为,吃面条要用筷子,喝汤要用勺。大家都认为这是正常的,这就形成了大家共业当中的法的范畴。再比如,佛法,我们众生沉迷于五欲,不知未来无量的苦患,所以佛应缘显现,为有缘者讲说,如果解脱这一切烦恼痛苦,一切生死流转之苦。这些也属于法的范畴。法是意识的所缘,法与意在六根与六尘当中,叫做意根对法尘。
我们明白了法的概念,再来思维,法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此生为中国人,所有一切观念法尘皆是符合于我们当下的因果因缘经历的,换一种因缘状态,可能这些法就完全不同了。比如说,我们此生,看见熟人,要握手,要微笑,要打招呼。如果下一世,这两个人,一个成为了老虎,一个成为了山羊,老虎会对山头微笑、握手、打招呼?它可能二话不讲,上去就扑倒咬它。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法也是生灭的。这些法,也是应我们当下各自的因缘,而随缘幻现的,其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在主宰,在决定,在计较分别。一切皆是因缘流转相而已,我们众生妄认为我,妄认四大假合的这个色身是我身,妄认一切受想行识,一切法尘等等,以为是我和我所。因为妄认为我,安立了这个我,无量的生灭流转,就依此展开。若能明白,诸法当中,没有一个真正的、可以依靠的、恒久不变的我,那么,我执破除,即能证得二乘圣果。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个无我法,只是一个法,也是应缘而出的,所谓法不孤起,若众生不执着于我,而无量的造作,轮转六道,受无量的苦,就不会有无我法的相应。甚至,不会有诸佛显现于世,为我们讲离苦之法。所以师兄,无我法,乃至破除无我法,回归真心不二之佛性圆满,皆是应缘而现。所以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佛虽然应缘而为有缘众生示现一切法,但,佛不会卡在任何一个当下而迷失。一切处,随缘妙用,不卡不住。所以,佛在《金刚经》中才会说:若说我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不会住任何一个法相的!包括不讲法的相,包括不会执住任何一个法相的相。这才是真正的佛!问题四:观无常,观无我,观空性是什么意思 观无常
我们的心,不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心境,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这就是无常。而众生执着一切万物皆恒常不变,而不知此均有生灭现象,所以观心无常,是用来破除众生对「常」的执着。
例如现在口很渴,想喝一杯水这是一个念头,把这一杯水拿起来喝一口茶,觉得这杯茶很可口,继续再喝一口,就有点淡而无味,再喝就不想喝了。同样是在喝茶的这一念心,前后的心境念念迁流,这么大的变化,这就是无常。
除了观心无常之外,也可观一切万物之生灭。如花草、树、木,或一枝笔、一张桌子,任何看得见的东西,皆有生灭。人、事也是无常,当无常到来的那一刹那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一样东西,可以作为我们生命的依靠,每个人这辈子汲汲营营所追求的一切财富、名利、情感,却在瞬间都有可能幻灭,变成一场空。
生灭就是无常,称为无常观,从早上到晚上,我们的念头都是生灭生灭,念念不住,念念迁流,现在明白了,这就是一个法门,这个无常观的法门可以达寂灭、没有生没有灭的境界,这样就了生死、出三界了。
观无我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的人、事、物,皆要具足种种条件、因缘才能成就。既然是因缘和合,就没有一个实质的自性存在,自性就是「我」,所以一切法即是无我。一切现象都是仗因托缘而生,而众生执着一切为实有,所以就用这法门来对治。
我们思惟「人」是由骨、肉、血、细胞等组合而成,具足种种条件才能组合成这个「人」。若这些组合因素散去,「人」也就不存在了。一棵树,要有水、阳光、泥土、根、茎、叶等,因缘合和才能生长。一张桌子,先要有一棵树,再由工人砍伐,运输至工厂,再加工制造等,才有桌子的产生。这些都是观法因缘和合而生,一切色法、心法皆如是观,就能了达缘起性空,与空性相应了,就能了生死了。
观空性
何谓空性?空性即是依空而显的实性。修空观而离开我执、法执时,真如的实体跃然而显,就是空性。我执是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是固执一切事物为实有,能弃此二执,抛开世间的欲望,就能证到真空体性。这种空性是很彻底的,不管是任何东西,世间的或超世间的,甚至包括了所谓“神和天堂”,都属于空性。佛教经典有一句著名的话,叫“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和合成的所有事物,其性本空,并无真实的自性。
佛教经典往往把空性比喻为虚空,无可方物。如把空性比喻为家常豆腐浆:“白软何异于纸张,却能容受其他味,油盐酱汁与椒姜。不用山珍与海菜,自然充实腹中肠。豆腐本身如有味,不空便难纳余香。”又比喻为白云态:“内无硬骨外无钢,形不受长短方圆之限制,色不着红黄蓝白之云裳。时或岩前横军阵,时或天末耸高岗;作华盖,似龙王,美人发,秦女妆;此若擘柳絮,彼若绣鸳鸯;谁知空灵有妙用,奇观千万最堂皇!”这些比喻,不但把空性形象化,而且描述了空性的空灵妙用。问题五: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出自哪部佛经第几章节 阿弥陀佛!师兄,这就是佛所讲说的四念处,我记得在《阿含经》中就虽经讲过,而且讲过好多次。
另外,师兄可以查查这里:
【大正藏】第25册{大智度论卷三十一}页287上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四
其实,师兄,许许多多的经典当中,都有这样的讲述,只是一时想不起来!问题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不是五蕴皆空?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行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行方法。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众生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以为自身是净的,感受是快乐的,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产生了贪爱无明。四念处就是让众生认识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识是无常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减少烦恼,引发定慧。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
四念处与五蕴的关系,是运用“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循序渐进地达到“五蕴皆空”。另外,应当明确地是,“空性”是以“定慧”为基础的,没有定慧的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了悟“空性”必需有“慧”,而开慧又必需要修行,修行就要以“三学(戒、定、慧)”为宗旨,以四念处等为方便。问题七:释迦牟尼(原始佛教思想)对非我和无我的否定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佛法的“无我观”是区别与其他宗教及哲学的。而其他宗教或者哲学基本上没有敢于承认无我观的。三藏教中修别相念主要是讲苦、空、无常、无我。别相念者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对治依于五蕴所起四倒。
分析我是从五蕴来入手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第一是从色蕴上分析,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我那?当一条毒蛇咬了我们的脚,医生说要截肢,为了保命我们不会在乎脚。然而别人踩了我们的脚,我们可能会很在乎这是我的脚。到底这只脚是不是我?为什么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认识。现代的医学发达到可以换脏器肢体,到底那个被换去的是我还是换来的是我?在色法上分析四大(地水火风)假合的我无自性,是因缘和合的我,这个我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假名而已。
第二是从受、想、行、识上分析,这四蕴属于心所法。那么我们只分析识蕴做一个代表。我们的前一念和后一念到底哪个是我?如果后一念是我,那么前一念所做的因,为什么要后一念受果。到底哪一个念是我?是去年的念是我,还是今年的念是我?
分析后我们看佛法中的无我观是非常科学的,而这个分析的方法在佛法中被称为析空观。这个分析不论是凡夫还是圣人都适用。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当佛陀无我观提出后,很多人非常害怕。想既然都无我了,谁修谁证、谁在轮回、谁在念佛。正是因为无我所以才会有轮回,正是因为树立无我观才种修行的因念佛的因。如果真有一个不变的我,那么我们会自己作主,不去轮回、不去生病衰老、不去死亡。因为无我,才对于生老病死的无常是无奈的。
那么这个无我观有人会误解为断见。认为既然无我了就及时行乐,也不受因果了,而佛法中的无我观不是唯物主义所说的断见。正因为无我(这个我无自性)才不能自主才有因果的相续。无我观也不同于唯心主义的常见。佛法中轮回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在就落入常见,这种常见的人会认为人死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如某些宗教认为精神不灭论。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深入悟入佛法的人很难理解,所以对于外道有十四难句佛陀不回答。佛陀为什么不回答那,譬喻佛陀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小学生提问大学的问题,佛陀给他讲了他也不会明白反而会更糊涂。当这个小学生读到中学读到大学的时候佛陀在讲他就会明白了。《大智度论》云:“问曰:若佛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难?答曰:无此事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不可答也。”
小乘经的三法印(印证小乘经典)即一、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三、涅槃寂静印。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大乘经典中经常说到“如来藏”、妙明真心、常驻真心”这些名相是不是有我那?常常提到去伪存真,这个去掉的假我真是不是真我?如果有真我那么这个真我是不是和无我矛盾?这个矛盾是不是大乘和小乘见地上的矛盾呢?
其实这个本身并不矛盾。因为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发心,而菩萨正是因为建立了无我观行菩萨道的。正如《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上面谈到“如来藏、妙明真心、常驻真心”这些名相是佛陀方便众生说。《百法明门论》里面讲到如来藏等属于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无为法即离因缘造作之法)所以不能把这些名相理解为有我。
讲了这么多,不知道我说的是不是说明白了,也许我的悟入还没入佛智。但还是写了出来。敬请各位指正问题八:观身不净,观受为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大智度论卷第十九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问曰:何等是四念处?
答曰:身念处,受、心、法念处,是为四念处。观四法四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法虽各有四种,身应多观不净,受多观苦,心多观无常,法多观无我。何以故?凡夫人未入道时,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颠倒:诸不净法中净颠倒,苦中乐颠倒,无常中常颠倒,无我中我颠倒。破是四颠倒故,说是四念处:破净倒故说身念处,破乐倒故说受念处,破常倒故说心念处,破我倒故说法念处。以是故说四,不少不多。
这里关键是:“观法无我”。法:指宇宙间一切自然现象。现象的存在是众生起心动念,念念相续而生成,是虚幻的假象(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连“我”都是一种执着,本不存在的。因此,佛叫我们不要执着“法”。“观法无我”是要我们舍弃“我执”,断除烦恼、无名,做到清净污染,回归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南无阿弥陀佛!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