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朱熹"格物穷理"的思想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8 05:13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4-07 14:01
如何理解朱熹"格物穷理"的思想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woshuo
- 2021-04-07 15:14
格物穷理,由朱熹提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明朝的王守仁一心想做圣贤,迷惘之余,"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著名的"守仁格竹"出自这一事件,后来王守仁因政治生涯几起几落,经历了人世间的生活百态,终于发现理学中存在的局限性,由此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主张“吾心之良知”,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玩世
- 2021-04-07 16:45
物格才能穷理,中外古今一也。
不能格物则不能尽穷其理。如张衡,不格身边眼前之物究天地阴阳之至道,何以能穷其理而成浑天仪、地动仪之天工。如牛顿,不格苹果坠落之物,何以能穷其理而得万有引力之定理。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叔本华则谓“世界是我的表象”,即是这种理性悬置分析对掺杂了太多人性欲求和个人意志而导致的认识扭曲的反叛。而后期胡塞尔之现象学、维特根斯坦之分析哲学皆如是之格物而穷理。
朱子谓:“存天理,灭人欲。”所谓天理,即格物而后得之至理定理规律。所谓人欲,非后世所误解的“欲望、欲求”之“欲”,而是与个体独特知识结构有关的带有个人独特意识的理解、认识、偏颇的想法观念之“欲”。即朱子所言“古人为学,只是升髙自下,歩歩踏实,渐次解剥,人欲自去,天理自明。““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也。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即事物的规律,亦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格物,即是于细微处见文章,“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故谓“物格而后知至”也。
不能格物则不能尽穷其理。如张衡,不格身边眼前之物究天地阴阳之至道,何以能穷其理而成浑天仪、地动仪之天工。如牛顿,不格苹果坠落之物,何以能穷其理而得万有引力之定理。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叔本华则谓“世界是我的表象”,即是这种理性悬置分析对掺杂了太多人性欲求和个人意志而导致的认识扭曲的反叛。而后期胡塞尔之现象学、维特根斯坦之分析哲学皆如是之格物而穷理。
朱子谓:“存天理,灭人欲。”所谓天理,即格物而后得之至理定理规律。所谓人欲,非后世所误解的“欲望、欲求”之“欲”,而是与个体独特知识结构有关的带有个人独特意识的理解、认识、偏颇的想法观念之“欲”。即朱子所言“古人为学,只是升髙自下,歩歩踏实,渐次解剥,人欲自去,天理自明。““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也。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即事物的规律,亦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格物,即是于细微处见文章,“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故谓“物格而后知至”也。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