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三大差别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5 11:35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02-24 15:40
什么叫三大差别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尢
- 2021-02-24 16:51
1、三大差别是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2、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时,是以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实际情况作为参照系的。在他们看来,有剥削制度的存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不能解决。
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消灭了剥削制度,也消灭了异化劳动,从而创造了消灭三大差别的实际条件。
4、应当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讲的是消灭三对矛盾的对立、对抗性。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即使到了共产主义,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地理环境的差别是不可能消灭的,以此辨析了对此问题的误解。
5、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中有一些内容要辩证地加以“扬弃”,包括三大差别问题也是如此。
过去,我们都把“共产主义社会”理解为最终消灭“三大差别”,即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并且认为,消灭“三大差别”就是把农民变成工人、把农村变成城市、把体力劳动变成脑力劳动。但是现在看来,这种理解不一定对。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很多人都去过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现象上看,那里确实看不到中国式的农村,农业人口很少,于是我们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走向发达,必然要削减第一产业(农业),把农业人口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现在中国上亿农民进城打工,就证明了这种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就可以说,消灭“三大差别”就是要消灭“三农”呢?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绝对数目大,中国人如果自己没有农业,像欧美和日本那样靠进口粮食和副食过日子,恐怕不行。因此,我国不可能不要“三农”,而只能致力于使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把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
消灭“工农差别”,并不意味着消灭农民和农业。使农业产业化,是为了提高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标准化水平,但即使是把整个农村都装进“温室大棚”里去,所有的庄稼都实现“无土栽培”,农民还是农民,农业还是农业。所不同的是,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工厂化”,农民成为了农业工人。他们与其它产业的工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社会分工不同。
消灭“城乡差别”,并不意味着消灭农村、把农村都变为城市。我到过美国、德国和奥地利的“农村”,那里没有工厂,也没有高楼,最高的住宅和小旅馆都不超过三层。一眼望去,是整齐的农田和绿地,还有为城里人来度假所准备的
高尔夫球
场和滑雪场。最近我公司到北京郊区的一处宾馆开会,空闲时到周围散步,竟发现山脚下有一排排小别墅,有两层的,也有三层的,都配有小院子和绿地。一问才知道,是宾馆统建卖给城里人的。他们周末来度假,还可以到宾馆里游泳和健身。当地的农村还为他们准备了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样的农村难道需要消灭吗?
消灭“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也不意味着要消灭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科技的发展确实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无人化”工厂和机器人也确实已经出现,但我却仍然“保守地”认为,人类消灭了体力劳动就会最终消灭自己,机器人完全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也将会导致人类自身的退化和灭亡。人类是通过体力劳动才站立起来、并成为高智能动物的;脑力劳动脱离了体力劳动也会脱离实际,错误百出。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会玩电脑,但如果不教他们用手写字、做算术题,他们也无法理解汉字的来历和数学的原理。我看,脑力劳动者倒是应当多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和生产实践,恢复一点体力劳动的原始本能,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总之,消灭“三大差别”并不是要消灭农业或体力劳动,而是要缩小和消除“三大差别”中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偏见。袁隆平是位科学家,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即使有钱也享受不到城里人的舒适生活,所以他也是位农民。但他受到了国家的最高奖励和社会的尊重,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在欧美国家,城市和农村的布局比较合理,交通和通讯便利,城乡之间既有分工又相互补充,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比较好地体现了城乡间默契的配合。广州和北京郊区的农民现在已经获得了城市居民户口,他们可能仍然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但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和养老保险,可以说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了城乡和工农差别的缩小。
消灭“三大差别”也不能仅仅从农村做起,还应当从大城市下手。把城市建设向农村延伸(如建立卫星城),把资金向农村投入,把技术向农村输送,把教育向农村普及,派遣人才支援农村建设,把城市剩余物资捐送给农村,把道路和通讯网络铺设到农村,等等。我们城里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果中央能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和安排城里的人力、物力支援农村,“三大差别”的缩小会更快些。
在所谓“共产主义社会”里,绝不是只有城市、没有农村;也不会只有停车场、没有庄稼地。与今天所不同的,只是不再有人们之间的偏见和不平等。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2、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时,是以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实际情况作为参照系的。在他们看来,有剥削制度的存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不能解决。
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消灭了剥削制度,也消灭了异化劳动,从而创造了消灭三大差别的实际条件。
4、应当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讲的是消灭三对矛盾的对立、对抗性。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即使到了共产主义,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地理环境的差别是不可能消灭的,以此辨析了对此问题的误解。
5、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中有一些内容要辩证地加以“扬弃”,包括三大差别问题也是如此。
过去,我们都把“共产主义社会”理解为最终消灭“三大差别”,即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并且认为,消灭“三大差别”就是把农民变成工人、把农村变成城市、把体力劳动变成脑力劳动。但是现在看来,这种理解不一定对。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很多人都去过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现象上看,那里确实看不到中国式的农村,农业人口很少,于是我们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走向发达,必然要削减第一产业(农业),把农业人口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现在中国上亿农民进城打工,就证明了这种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就可以说,消灭“三大差别”就是要消灭“三农”呢?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绝对数目大,中国人如果自己没有农业,像欧美和日本那样靠进口粮食和副食过日子,恐怕不行。因此,我国不可能不要“三农”,而只能致力于使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把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
消灭“工农差别”,并不意味着消灭农民和农业。使农业产业化,是为了提高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标准化水平,但即使是把整个农村都装进“温室大棚”里去,所有的庄稼都实现“无土栽培”,农民还是农民,农业还是农业。所不同的是,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工厂化”,农民成为了农业工人。他们与其它产业的工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社会分工不同。
消灭“城乡差别”,并不意味着消灭农村、把农村都变为城市。我到过美国、德国和奥地利的“农村”,那里没有工厂,也没有高楼,最高的住宅和小旅馆都不超过三层。一眼望去,是整齐的农田和绿地,还有为城里人来度假所准备的
高尔夫球
场和滑雪场。最近我公司到北京郊区的一处宾馆开会,空闲时到周围散步,竟发现山脚下有一排排小别墅,有两层的,也有三层的,都配有小院子和绿地。一问才知道,是宾馆统建卖给城里人的。他们周末来度假,还可以到宾馆里游泳和健身。当地的农村还为他们准备了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样的农村难道需要消灭吗?
消灭“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也不意味着要消灭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科技的发展确实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无人化”工厂和机器人也确实已经出现,但我却仍然“保守地”认为,人类消灭了体力劳动就会最终消灭自己,机器人完全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也将会导致人类自身的退化和灭亡。人类是通过体力劳动才站立起来、并成为高智能动物的;脑力劳动脱离了体力劳动也会脱离实际,错误百出。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会玩电脑,但如果不教他们用手写字、做算术题,他们也无法理解汉字的来历和数学的原理。我看,脑力劳动者倒是应当多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和生产实践,恢复一点体力劳动的原始本能,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总之,消灭“三大差别”并不是要消灭农业或体力劳动,而是要缩小和消除“三大差别”中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偏见。袁隆平是位科学家,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即使有钱也享受不到城里人的舒适生活,所以他也是位农民。但他受到了国家的最高奖励和社会的尊重,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在欧美国家,城市和农村的布局比较合理,交通和通讯便利,城乡之间既有分工又相互补充,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比较好地体现了城乡间默契的配合。广州和北京郊区的农民现在已经获得了城市居民户口,他们可能仍然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但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和养老保险,可以说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了城乡和工农差别的缩小。
消灭“三大差别”也不能仅仅从农村做起,还应当从大城市下手。把城市建设向农村延伸(如建立卫星城),把资金向农村投入,把技术向农村输送,把教育向农村普及,派遣人才支援农村建设,把城市剩余物资捐送给农村,把道路和通讯网络铺设到农村,等等。我们城里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果中央能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和安排城里的人力、物力支援农村,“三大差别”的缩小会更快些。
在所谓“共产主义社会”里,绝不是只有城市、没有农村;也不会只有停车场、没有庄稼地。与今天所不同的,只是不再有人们之间的偏见和不平等。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