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只被利用了10%么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9 12:33
- 提问者网友:聂風
- 2021-02-19 05:06
人类的大脑只被利用了10%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2-19 06:16
“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10% ”——这一说法广为流传,大部分人甚至对此深信不疑,并对100%开发的大脑充满想象。很多经典电影的剧情展开也都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超体》中,女主角露西的脑潜能被开发到100%,变得无所不知,可以用脑电波“隔空移物”,还能任意改变形体。人类的大脑果真像传言那样,还有大部分潜能未被开发吗 ?人们又为什么如此固执地相信这个传说?记者采访神经科学专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细说“10%”背后的玄机。
“10%传说”靠谱吗?
近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人类大脑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还有待开发。”爱因斯坦为什么比别人聪明?很简单,他的大脑开发度比别人高了几个决定性的百分点 。电影也在反复渲染,为“10%观点”添加神秘主义色彩,《超体》中,露西误打误撞开发了100%的脑潜能,因此,她可以瞬间学会外语,轻易看透动植物的电磁波和能量流动,变形能力同样不在话下……这些眼光缭乱的酷炫技能无不寄托了人们对开发脑潜能的美好想象。“10%传说”源远流传,它到底有何理论支撑?靠不靠谱?
中山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蒋斌教授介绍道,这一说法的确切来源并不明确,大多数人认为出自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口。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一句,“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智能的10%。”但结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单是大脑潜能,而是更为模糊的“潜在的心智能量 ”,至于10%是怎么算出来的,詹姆斯没有给出实验依据,至今也没有科学家去严肃验证这个数字。另一个疑似来源是,上世纪30年代,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潘菲尔德在研究中的发现,当他用电流刺激该部分大脑时,大脑皮层毫无反应,这即是被认为“未开发的90%部分”。“当然,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如今我们明确知道,这些寂静的区域其实有其他功能。”蒋斌说道。
大脑没有无用的部分
假设人类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那剩下的90%都在沉睡吗?这也是“10%传说”最经不起推敲的一点。
“我们的大脑充斥着数以百亿计的脑细胞,没有任何一位严肃的神经科学家敢断言,其中某一区域是无用的 。”蒋斌说。据介绍,人脑的大部分能量消耗主要用于数亿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时的快速放电。正是这样的神经放电和联系产生了大脑高级功能。其他的能量则用于控制其他活动——潜意识活动,例如心跳;有意识的活动,例如开车。
“尽管任何时候大脑的所有区域都不会同时放电,但成像技术表明,大脑和身体肌肉一样,大部分都是24小时持续活动的。”即使是在睡眠中,某些脑区(例如控制高级思考和自我认知能力的额皮质,或者帮助人类感知四周的体感区域)都是活跃的,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经常因为尿床而梦见自己泡在水中。
显而易见的是,即使是最简单的行为也会涉及大脑多个部分。比如说,早上起床倒水喝,我们需要走到桌子前,拿起水壶,把水倒进杯子里,再发出喝水指令,这些都涉及到如下脑区——枕叶、顶叶、运动感知和感觉运动皮层、基底神经节、小脑和额叶。短短数秒内,一场神经活动的大风暴已经席卷了整个大脑。
但从扫描图像上看,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认知操作任务,大脑都只有一小部分闪亮区域被激活,对此,蒋斌认为这容易导致一种误解——“无论我们进行何种认知活动,认知系统的很多功能模块都必须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务,我们在扫描图像上看到的闪亮区域,是某项活动的主要负责区域,大脑的其他区域必定也会参与进来,只是激活水平不需要主负责区域那么高而已。 ”打个比方,就像你坐在椅子上,脚部没有动,但绝不能说你的脚没有工作,至少脚中的血液仍然在不舍昼夜地流动着,支撑着生命继续。
推翻“10%说法”的还有一项铁证:人脑大小是不断变化的,猿人时期的大脑大概只有三四百克,而现在是一千三四百克。如果不是生活中需要,大脑是不会无端端发展到这么大的。这说明: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只有大脑不够用,不会有用不完的大脑。
流言为懒于付出努力的人提供了理论庇护
尽管从来没有人具体论证出10%这一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但无数的广告、宣传手册均印有这样的标签,不停向大众灌输这种思想。有多少人坚信“10%”这一观点呢?一项对英国和荷兰教师的调查发现,48%的英国教师和46%的荷兰教师都赞同这一观点;而去年,美国帕金森研究基金会做的一份调查发现,65%的大众也选择相信人类的巨大潜能。
对此,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周茂林教授认为,“10%说”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向人们传递了一条乐观信息:“如果大脑的90%都没被利用上,那么想想看,哪怕能再开发其中的一点点,都会给人们带来无限可能 。”如果把大脑比作10个兄弟,那10%就是几十年来辛辛苦苦的工作老大,其他九个兄弟一直在睡觉——这不禁让人惊叹,如此大规模地闲置脑力资源,简直是莫大的浪费,得抓紧时间开发利用起来!
“除了正面的积极暗示作用以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还有一个概念叫做 自我妨碍 ,指的是人们害怕表现不佳,而采取行为阻止自己成功的现象。”周茂林解释说,就好比有些学生在考试前彻夜狂欢,放弃复习。如果他考试过了,那么就可以证明他比拼命复习后考过的同伴聪明,因为他只启用了1个“兄弟”来应对考试;如果挂了科,原因是自己没有好好复习,毕竟1个“兄弟”是拼不过2个以上“兄弟”的。这两种可能中,无论哪个都不会让自己质疑自身能力,怎样都比彻夜复习后仍然挂科的结果要好。“大脑只开发利用了10%的流言,这个借口与自我妨碍现象不谋而合。流言为懒于付出努力的人们提供了理论庇护,从而避免或减轻失败的消极影响,因此很少有人会坚决拒绝这一令人满意的流言。”周茂林说。
“潜能”来自于乐观想象
在进化心理学领域中,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大脑神经回路比其他有智力的动物复杂一些。此外,10%说法更为人类寻求自身优越感添加了一个理由——我们只利用了10%的大脑就称霸自然界,要是大脑完全开发,那比其他动物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无疑是一碗十分诱人的“心灵鸡汤”。
读到这里,如果你仍坚信人类只应用了自己10%的大脑,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潜能错觉”表现。 周茂林解释说:“人类之所以会陷入潜能错觉,是因为我们坚定相信两点:一是人类对于大脑的利用还处于低效率状态,众多的脑力资源还埋藏在大脑深处;另一点就是人们更愿意相信,通过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轻易的激发大脑的潜能。”
“潜能错觉”还表现在,很多人相信,如果有人在自己的背后盯着自己,那么我会感觉得到。事实上,我们的目光并不会转弯,背后也并没有任何感知觉器官帮助我们收集信息,对于背后事物的判断仅仅是一种直觉,我们称之为“第六感”,但是这种第六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根本无从得知。“人类对于直觉的自信一方面来自于潜能错觉,另一方面也许来自于因果错觉。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信息系统告诉我们似乎背后有人,如果我们回头发现确实如此,因果错觉很自然地就会把这种巧合转换为一种因果关系。其实,大多数时间我们的判断是错误的,只不过对于这些失败的例证我们很快就忘记了。”周茂林说。
“潜能错觉”使我们对偶尔的成功例证趋之若鹜,无论多少科学的实验研究证实那只是错觉,我们在内心深处还是不愿意相信。“10%”的说法虽然听上去很美,但它始终只是一个传说。
摘自《网易科技》
“10%传说”靠谱吗?
近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人类大脑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还有待开发。”爱因斯坦为什么比别人聪明?很简单,他的大脑开发度比别人高了几个决定性的百分点 。电影也在反复渲染,为“10%观点”添加神秘主义色彩,《超体》中,露西误打误撞开发了100%的脑潜能,因此,她可以瞬间学会外语,轻易看透动植物的电磁波和能量流动,变形能力同样不在话下……这些眼光缭乱的酷炫技能无不寄托了人们对开发脑潜能的美好想象。“10%传说”源远流传,它到底有何理论支撑?靠不靠谱?
中山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蒋斌教授介绍道,这一说法的确切来源并不明确,大多数人认为出自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口。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一句,“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智能的10%。”但结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单是大脑潜能,而是更为模糊的“潜在的心智能量 ”,至于10%是怎么算出来的,詹姆斯没有给出实验依据,至今也没有科学家去严肃验证这个数字。另一个疑似来源是,上世纪30年代,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潘菲尔德在研究中的发现,当他用电流刺激该部分大脑时,大脑皮层毫无反应,这即是被认为“未开发的90%部分”。“当然,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如今我们明确知道,这些寂静的区域其实有其他功能。”蒋斌说道。
大脑没有无用的部分
假设人类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那剩下的90%都在沉睡吗?这也是“10%传说”最经不起推敲的一点。
“我们的大脑充斥着数以百亿计的脑细胞,没有任何一位严肃的神经科学家敢断言,其中某一区域是无用的 。”蒋斌说。据介绍,人脑的大部分能量消耗主要用于数亿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时的快速放电。正是这样的神经放电和联系产生了大脑高级功能。其他的能量则用于控制其他活动——潜意识活动,例如心跳;有意识的活动,例如开车。
“尽管任何时候大脑的所有区域都不会同时放电,但成像技术表明,大脑和身体肌肉一样,大部分都是24小时持续活动的。”即使是在睡眠中,某些脑区(例如控制高级思考和自我认知能力的额皮质,或者帮助人类感知四周的体感区域)都是活跃的,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经常因为尿床而梦见自己泡在水中。
显而易见的是,即使是最简单的行为也会涉及大脑多个部分。比如说,早上起床倒水喝,我们需要走到桌子前,拿起水壶,把水倒进杯子里,再发出喝水指令,这些都涉及到如下脑区——枕叶、顶叶、运动感知和感觉运动皮层、基底神经节、小脑和额叶。短短数秒内,一场神经活动的大风暴已经席卷了整个大脑。
但从扫描图像上看,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认知操作任务,大脑都只有一小部分闪亮区域被激活,对此,蒋斌认为这容易导致一种误解——“无论我们进行何种认知活动,认知系统的很多功能模块都必须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务,我们在扫描图像上看到的闪亮区域,是某项活动的主要负责区域,大脑的其他区域必定也会参与进来,只是激活水平不需要主负责区域那么高而已。 ”打个比方,就像你坐在椅子上,脚部没有动,但绝不能说你的脚没有工作,至少脚中的血液仍然在不舍昼夜地流动着,支撑着生命继续。
推翻“10%说法”的还有一项铁证:人脑大小是不断变化的,猿人时期的大脑大概只有三四百克,而现在是一千三四百克。如果不是生活中需要,大脑是不会无端端发展到这么大的。这说明: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只有大脑不够用,不会有用不完的大脑。
流言为懒于付出努力的人提供了理论庇护
尽管从来没有人具体论证出10%这一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但无数的广告、宣传手册均印有这样的标签,不停向大众灌输这种思想。有多少人坚信“10%”这一观点呢?一项对英国和荷兰教师的调查发现,48%的英国教师和46%的荷兰教师都赞同这一观点;而去年,美国帕金森研究基金会做的一份调查发现,65%的大众也选择相信人类的巨大潜能。
对此,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周茂林教授认为,“10%说”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向人们传递了一条乐观信息:“如果大脑的90%都没被利用上,那么想想看,哪怕能再开发其中的一点点,都会给人们带来无限可能 。”如果把大脑比作10个兄弟,那10%就是几十年来辛辛苦苦的工作老大,其他九个兄弟一直在睡觉——这不禁让人惊叹,如此大规模地闲置脑力资源,简直是莫大的浪费,得抓紧时间开发利用起来!
“除了正面的积极暗示作用以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还有一个概念叫做 自我妨碍 ,指的是人们害怕表现不佳,而采取行为阻止自己成功的现象。”周茂林解释说,就好比有些学生在考试前彻夜狂欢,放弃复习。如果他考试过了,那么就可以证明他比拼命复习后考过的同伴聪明,因为他只启用了1个“兄弟”来应对考试;如果挂了科,原因是自己没有好好复习,毕竟1个“兄弟”是拼不过2个以上“兄弟”的。这两种可能中,无论哪个都不会让自己质疑自身能力,怎样都比彻夜复习后仍然挂科的结果要好。“大脑只开发利用了10%的流言,这个借口与自我妨碍现象不谋而合。流言为懒于付出努力的人们提供了理论庇护,从而避免或减轻失败的消极影响,因此很少有人会坚决拒绝这一令人满意的流言。”周茂林说。
“潜能”来自于乐观想象
在进化心理学领域中,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大脑神经回路比其他有智力的动物复杂一些。此外,10%说法更为人类寻求自身优越感添加了一个理由——我们只利用了10%的大脑就称霸自然界,要是大脑完全开发,那比其他动物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无疑是一碗十分诱人的“心灵鸡汤”。
读到这里,如果你仍坚信人类只应用了自己10%的大脑,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潜能错觉”表现。 周茂林解释说:“人类之所以会陷入潜能错觉,是因为我们坚定相信两点:一是人类对于大脑的利用还处于低效率状态,众多的脑力资源还埋藏在大脑深处;另一点就是人们更愿意相信,通过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轻易的激发大脑的潜能。”
“潜能错觉”还表现在,很多人相信,如果有人在自己的背后盯着自己,那么我会感觉得到。事实上,我们的目光并不会转弯,背后也并没有任何感知觉器官帮助我们收集信息,对于背后事物的判断仅仅是一种直觉,我们称之为“第六感”,但是这种第六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根本无从得知。“人类对于直觉的自信一方面来自于潜能错觉,另一方面也许来自于因果错觉。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信息系统告诉我们似乎背后有人,如果我们回头发现确实如此,因果错觉很自然地就会把这种巧合转换为一种因果关系。其实,大多数时间我们的判断是错误的,只不过对于这些失败的例证我们很快就忘记了。”周茂林说。
“潜能错觉”使我们对偶尔的成功例证趋之若鹜,无论多少科学的实验研究证实那只是错觉,我们在内心深处还是不愿意相信。“10%”的说法虽然听上去很美,但它始终只是一个传说。
摘自《网易科技》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