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鲁迅笔下的阿Q的姓名是什么?
答案:6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1 09:18
- 提问者网友:温旧梦泪无声
- 2021-11-20 21:15
请教一下鲁迅笔下的阿Q的姓名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动情书生
- 2021-11-20 21:22
鲁迅笔下的阿Q应该是姓赵,名阿贵。
理由是《阿Q正传》序言中有如下记载:
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
由此可见阿Q的确是姓赵,只是迫于赵太爷的压力不敢坚持而已。
理由是《阿Q正传》序言中有如下记载:
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
由此可见阿Q的确是姓赵,只是迫于赵太爷的压力不敢坚持而已。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等灯
- 2021-11-21 02:14
阿Q没有姓,或者叫阿贵
- 2楼网友:春色三分
- 2021-11-21 01:45
阿贵或者是阿桂, 这个先生在序里已经说过了真实姓名并不清楚!
- 3楼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11-21 00:22
无名字 就叫阿贵
- 4楼网友:长青诗
- 2021-11-20 23:04
解读“阿Q”的名字
大凡名家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命名,往往是匠心独运而非随心所欲。鲁迅先生尤其如此,如孔乙己、夏瑜、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九斤老太太、豆腐西施杨二嫂等莫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名字有的是起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有的是体现作者爱憎或透露人物命运,有的是传达特定的时代信息和揭示社会背景。所以解读作品中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名字,有时也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以下是我们试着对鲁迅作品中“阿Q”的名字作一番解读。
鲁迅为什么要给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作者在《阿Q正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一人与生俱来的姓,而且名字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搞不清。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在这里,通过对阿Q的名字的介绍,小说给我们传达出了如下信息。这是一个等级森严极不人道的社会。一方面,像赵太爷之流的上层社会中的人物不仅有姓氏还有郡望,不仅有名还有字和号,而且在生日之时广发征文帖子,请众宾客将自己的名字书诸竹帛以图流芳百世。另一方面,生活在其间的贫雇农阿Q,则是一个受损害、受侮辱不幸的小人物。不仅被赵太爷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作为一个人最起码该拥有的名字也搞不大清楚。一个“Q”的符号传神地描写出阿Q极其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屈辱而又不幸的生活情形。
对于“阿Q”这个名字的命名,鲁迅的胞弟周作人曾作过一番解释。“阿Q本来是阿桂拼音的缩写,照拼音应该写桂作Kuei,那么当作阿K。但因为Q字样子好玩,好像有一条小辫子,所以定为阿Q,虽然声音稍有不对也不管了。”(《中国文艺》月刊1940年3月1日)应该说周作人的这番话是可信的。因为《阿Q正传》写于1921年,其时兄弟二人尚未交恶,朝夕相处常有切磋。
这样,也就是说“阿Q”这一个汉字和一个英文字母不仅仅是代表着某一人物的抽象符号,它更是对这一人物形象作出了具象的描绘,一个圆脑袋后面拖着一条小辫子。而恰恰是这一条小辫子,它不仅给我们传达出了特定的时代的信息,还透露出了小说本身所拥有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
在小说中作者是多次地写到了辫子,这当然不可能是作者无意而为之。稍作归纳,大致情形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辫子与阿Q屈辱生活的关联。小说通过阿Q被王胡揪住黄辫子拖到墙上去碰头这样的情节,向我们真实地展示阿Q可悲的生存境况。在这里阿Q的辫子则成了未庄的闲人们捉弄并欺侮阿Q的重要凭借。
其二是辫子与人们的排外心理的问题。“假洋鬼子”之所以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而且见到他就要在肚里进行咒骂,就是因为他戴着假辫。在阿Q看来,辫子的问题不仅仅是辫子的问题,那是和做人资格相关联的东西。所以他要视挨连“做人资格”都丧失了的“假洋鬼子”的打是“生平的第二大屈辱”。而这种极端保守愚昧的思想不单是阿Q一人有。正因为“假洋鬼子”没有辫子,所以他的母亲要“大哭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在这里,阿Q的脑后所拖着的那条黄辫子,恰恰是阿Q不用“精神胜利法”就能感到要优越于“假洋鬼子”的实实在在的资本。通过辫子鲁迅先生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与愚昧,以及人们对外来事物的盲目排斥的民族心理。
其三是辫子与革命的问题。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在小说的作者看来,所谓的革命是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革命带给未庄的冲击是什么呢?除了静修庵里的龙牌被砸,就是所谓的“秋行夏令”了。在这里辫子与革命发生了有趣的关联,辫子的形态问题代表着人们的政治立场:剪辫子的是革命党;拖着长辫子的是满清的顺民;而盘辫的则是“骑墙派”,对革命持一种观望态度。当然在这盘辫的风潮中自然也少不了阿Q的一番精彩表现。
一个简单的字母“Q”,一个圆脑袋后面拖着的一条小辫子,想不到竟然包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也就怪不得鲁迅先生对此情有独钟了。
以上是对阿Q形体上的辫子所作的一点解读,接下来我们自然会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在阿Q的精神上是否也同样存在一个死死纠缠而又挥之不去的辫子呢?或者说鲁迅先生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这条辫子在向世人揭示国民的劣根性问题。
对于这一个问题,著名的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作了富有创造性的回答。他在《祝福与希望》一文中说:“‘Q’即是英文‘Question’(问题)的第一个字母。鲁迅选择它,说明在《阿Q正传》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重大问题。”(载于《鲁迅研究年刊》1979年创刊号)
认为“Q”即是英文“Question”的省略的说法,恐怕不能说是鲁迅先生的本意,但也不能说是全无道理。因为这样的解读在当代的解释学理论里不仅是许可的,而且是鼓励的。其次,鲁迅先生本人在文中也曾多次表述过他的小说的取材倾向及创作意图。如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揭出病苦”换一个说法也就是要提出问题。再从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不仅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更向人们提出了要改造国民性等一系列的重大社会问题。所以说这部小说不仅在性质上完全可以归属到“问题小说”的范畴中去,更可以说是一部忧愤深广的问题小说。
应该说,侯外庐先生对阿Q的名字所作的解读是富有启发性的,它为我们的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大凡名家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命名,往往是匠心独运而非随心所欲。鲁迅先生尤其如此,如孔乙己、夏瑜、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九斤老太太、豆腐西施杨二嫂等莫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名字有的是起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有的是体现作者爱憎或透露人物命运,有的是传达特定的时代信息和揭示社会背景。所以解读作品中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名字,有时也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以下是我们试着对鲁迅作品中“阿Q”的名字作一番解读。
鲁迅为什么要给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作者在《阿Q正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一人与生俱来的姓,而且名字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搞不清。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在这里,通过对阿Q的名字的介绍,小说给我们传达出了如下信息。这是一个等级森严极不人道的社会。一方面,像赵太爷之流的上层社会中的人物不仅有姓氏还有郡望,不仅有名还有字和号,而且在生日之时广发征文帖子,请众宾客将自己的名字书诸竹帛以图流芳百世。另一方面,生活在其间的贫雇农阿Q,则是一个受损害、受侮辱不幸的小人物。不仅被赵太爷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作为一个人最起码该拥有的名字也搞不大清楚。一个“Q”的符号传神地描写出阿Q极其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屈辱而又不幸的生活情形。
对于“阿Q”这个名字的命名,鲁迅的胞弟周作人曾作过一番解释。“阿Q本来是阿桂拼音的缩写,照拼音应该写桂作Kuei,那么当作阿K。但因为Q字样子好玩,好像有一条小辫子,所以定为阿Q,虽然声音稍有不对也不管了。”(《中国文艺》月刊1940年3月1日)应该说周作人的这番话是可信的。因为《阿Q正传》写于1921年,其时兄弟二人尚未交恶,朝夕相处常有切磋。
这样,也就是说“阿Q”这一个汉字和一个英文字母不仅仅是代表着某一人物的抽象符号,它更是对这一人物形象作出了具象的描绘,一个圆脑袋后面拖着一条小辫子。而恰恰是这一条小辫子,它不仅给我们传达出了特定的时代的信息,还透露出了小说本身所拥有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
在小说中作者是多次地写到了辫子,这当然不可能是作者无意而为之。稍作归纳,大致情形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辫子与阿Q屈辱生活的关联。小说通过阿Q被王胡揪住黄辫子拖到墙上去碰头这样的情节,向我们真实地展示阿Q可悲的生存境况。在这里阿Q的辫子则成了未庄的闲人们捉弄并欺侮阿Q的重要凭借。
其二是辫子与人们的排外心理的问题。“假洋鬼子”之所以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而且见到他就要在肚里进行咒骂,就是因为他戴着假辫。在阿Q看来,辫子的问题不仅仅是辫子的问题,那是和做人资格相关联的东西。所以他要视挨连“做人资格”都丧失了的“假洋鬼子”的打是“生平的第二大屈辱”。而这种极端保守愚昧的思想不单是阿Q一人有。正因为“假洋鬼子”没有辫子,所以他的母亲要“大哭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在这里,阿Q的脑后所拖着的那条黄辫子,恰恰是阿Q不用“精神胜利法”就能感到要优越于“假洋鬼子”的实实在在的资本。通过辫子鲁迅先生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与愚昧,以及人们对外来事物的盲目排斥的民族心理。
其三是辫子与革命的问题。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在小说的作者看来,所谓的革命是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革命带给未庄的冲击是什么呢?除了静修庵里的龙牌被砸,就是所谓的“秋行夏令”了。在这里辫子与革命发生了有趣的关联,辫子的形态问题代表着人们的政治立场:剪辫子的是革命党;拖着长辫子的是满清的顺民;而盘辫的则是“骑墙派”,对革命持一种观望态度。当然在这盘辫的风潮中自然也少不了阿Q的一番精彩表现。
一个简单的字母“Q”,一个圆脑袋后面拖着的一条小辫子,想不到竟然包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也就怪不得鲁迅先生对此情有独钟了。
以上是对阿Q形体上的辫子所作的一点解读,接下来我们自然会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在阿Q的精神上是否也同样存在一个死死纠缠而又挥之不去的辫子呢?或者说鲁迅先生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这条辫子在向世人揭示国民的劣根性问题。
对于这一个问题,著名的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作了富有创造性的回答。他在《祝福与希望》一文中说:“‘Q’即是英文‘Question’(问题)的第一个字母。鲁迅选择它,说明在《阿Q正传》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重大问题。”(载于《鲁迅研究年刊》1979年创刊号)
认为“Q”即是英文“Question”的省略的说法,恐怕不能说是鲁迅先生的本意,但也不能说是全无道理。因为这样的解读在当代的解释学理论里不仅是许可的,而且是鼓励的。其次,鲁迅先生本人在文中也曾多次表述过他的小说的取材倾向及创作意图。如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揭出病苦”换一个说法也就是要提出问题。再从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不仅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更向人们提出了要改造国民性等一系列的重大社会问题。所以说这部小说不仅在性质上完全可以归属到“问题小说”的范畴中去,更可以说是一部忧愤深广的问题小说。
应该说,侯外庐先生对阿Q的名字所作的解读是富有启发性的,它为我们的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资料:高中教育资源网
- 5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11-20 22:25
阿Q正传(序)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
⑵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接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
不正则言不顺”⑶。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⑷,外传,别传,家
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⑸里;“自传”么,
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
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⑹——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
文豪迭更司⑺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其次是“家传”,则我既
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
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⑻,
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⑼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
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⑽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
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
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
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
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
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
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
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⑾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
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
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
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
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
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⑿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
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⒀,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
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
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
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
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⒁上的注
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
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
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⒂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
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
(发表评论)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
⑵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接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
不正则言不顺”⑶。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⑷,外传,别传,家
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⑸里;“自传”么,
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
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⑹——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
文豪迭更司⑺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其次是“家传”,则我既
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
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⑻,
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⑼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
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⑽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
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
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
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
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
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
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
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⑾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
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
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
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
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
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⑿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
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⒀,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
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
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
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
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⒁上的注
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
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
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⒂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
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
(发表评论)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