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儿女在一个城市还是在老地方养老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7 00:40
- 提问者网友:鐵馬踏冰河
- 2021-02-26 04:41
跟儿女在一个城市还是在老地方养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2-26 05: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塑造文明乡风如何传承古老的慈孝美德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破解留守父母与外出务工子女之间古已有之的养老问题?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的做法是,把着力点放在“古”字上,从人的内心深处入手,以传承古老的慈孝美德为核心构筑家庭和谐,破解养老难题,促进乡风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推动与深化慈孝文化建设,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重塑农村群众温馨的精神家园,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有益尝试值得推广。 中国论文网 /3/view-4478931.htm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传统文化建设;调研与建议 一、乡风不够文明,社会不够和谐 古路镇因曾是周边大竹县、邻水县、长寿县等地区通往重庆的古老大路而得名。步入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文化建设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点工作接踵而至。在发展的新阶段,古路镇面临着巨大的发展落差:一方面,渝北区迎来了重庆保税港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开放开发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加快了发展步伐,成长为重庆经济第一区,而古路镇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另一方面,属于重庆两江新区范围的古路镇紧邻重庆保税港区,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开发建设尚未起步。在巨大发展的落差面前,古路镇存在多方面的发展压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就是其中的压力之一,而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则成为其中的突出点。为此,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应运而生。 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起因有: (一)慈孝文化建设是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力举措 古路镇处于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处于低水平起步,外出务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体上不丰富。调查显示,古路镇干部群众感到精神文化生活很丰富的为21.8%,比较丰富的为38.2%,而不丰富和不好说的近40%。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慈孝文化建设,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新风尚的有力举措。 (二)慈孝文化建设是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不足的有效切点 古路镇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调查发现,42.2%的认为是缺少活动地方和图书、杂志等资料;32.3%的认为是打麻将、打扑克“斗地主”等玩耍,普遍存在赌博现象;30.6%的认为是缺少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15%的认为是迷信鬼神,崇拜上帝;9.2%的认为感觉心情苦闷,可以说话的人少。可见,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普遍比较薄弱,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偏少。慈孝文化建设的开展,适时为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三)慈孝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载体 家庭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与细胞。调查得知,古路镇有8%的邻居家里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不好,甚至时常闹矛盾。在座谈和走访中了解到,前几年,因子女外出打工,时常出现家中老人无人照看的情况,子女与父母之间为赡养问题时常发生矛盾,甚至于诉诸法律,老父母状告子女,索取赡养费。查阅渝北区统计年鉴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之前的2009年、2008年、2007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分别为85件、125件、143件,高于周边镇。古路镇采用以慈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得到高达84.4%的干部群众认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慈孝文化建设很有必要,十分重要。 二、唤醒慈孝美德,促进社会和谐 慈与孝的美德属于人伦至德,浸润中华民族数千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开始于2009年,发掘传统美德,赋予时代新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得普遍好评。调查发现,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强力推动,干部群众广泛参与;二是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凸显特色亮点;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与利益挂钩考核;四是开展系列活动,发挥感染作用;五是编写系列书籍,增强持久教育;六是修建系列建筑,营造社会氛围;七是大力宣传推介,强化传播力量。 调查发现,近年来,古路镇不断深化慈孝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生动形象的教育引导方式得到群众普遍欢迎。在慈孝文化建设,哪种方式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比较好?40%的干部群众认为是大力开展慈孝文化宣传,37.5%的认为是大力举办慈孝文化活动,24.3%的人为是大力提倡阅读慈孝书籍,20.8%的认为是大力处罚不慈不孝的人员,17.3%的认为是大力表彰慈孝模范,14.4%的认为是大力修建慈孝建筑,7.5%的认为是大力推介慈孝建设经验。调查发现,在慈孝文化建设的这些具体方式中,普遍希望采取正面积极、生动形象、务实朴素的方式。 二是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得到基本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家庭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新变化,古路镇与父母住在一起生活的子女也只有1/3多一点,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普遍增强。子女们更加尽心尽力做好孝敬父母的职责,照看好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及时护送生病老人就医,基本解决了留守老人后顾之忧,实现了社会关心、子女孝敬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走访中与老人交谈得知,老人们生活有保障,生病有药吃,平常有钱花,节日有慰问,内心无隐忧,对子女无抱怨,对社会无牢骚,普遍感到幸福自在。 三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得到明显增进。从调查数据对比看,渝北区有12.6%—20%的调查对象感到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相处,而古路镇只占8%,比全区低4.6—12个百分点,说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和谐程度高于全区水平。查阅渝北区统计年鉴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之后的2010年、2011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大为下降,均为3件,远低于周边镇,连续两年位居全区第一,成为全区刑事案件低发地区,表明慈孝文化建设达到了促进乡风文明,构筑家庭和谐,推动社会和谐的目的。
三、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发展 古路镇较为扎实、深入、广泛、持续的开展慈孝文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的初步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并纳入区党代会的报告之中,上升为全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予以推进。如何让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渝北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古路镇要下硬功夫,增强慈孝美德吸引力 调查发现,对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有49.1%的人认为充满信心,有27.1%的人认为比较有信心,有9.8%的人认为信心不是很足,有11.6%的人认为不知道。慈孝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重在建设,尽管是增强软实力,但必须下硬功夫,使之逐渐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群众化、普及化,真正成为渝北区文化建设中拿得出手、深感自豪的品牌。 在阵地建设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纳入村居阵地建设的功能配置,设置设施设备健全配套的培训学习室、图书室、网络阅览室、排练室、演出场地;在人员上,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配备村居文化专员,负责组织、引导村居群众开展包括慈孝文化在内的文化活动;在组织上,按照社会建设和村居自治的要求,与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相互结合,组建自治慈孝评议组织;在活动上,既利用特殊节日开展日常慈孝活动,更要每年举行一次主题鲜明的慈孝文化建设展示活动;在经费上,加大经费投入,整合相关资金,配合使用,合力共举慈孝文化建设;在提升上,既发挥本镇干部群众的实践作用,也要借助外力,从慈孝核心的提炼、活动的策划、特色的展示、宣传推介、发展思路的深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不断研究深化,获得时代的活力;在建设成果上,每年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群众认可的实践成果、艺术成果、思想成果、制度成果,从而增进慈孝文化建设的发展后劲,同时也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吸引力。须知,慈孝之地,必是有德之地,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二)丰富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内涵,打造“慈孝渝北” 如果把慈孝文化建设推广到在渝北全区开展,调查对象普遍持支持态度,45%的人认为很有必要,41%的人认为有必要。渝北区自从2009年成功创建西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区以来,连续以高分通过复查验收,城区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区的新目标相对照,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精神文化需求的美好意愿相呼应,与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公共文化均等化的新要求相适应,建议可以将全国文明城区的建设范围扩展到全区各镇街,其内涵为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以慈孝文化为连接点,广泛开展慈孝文化创建,打造“慈孝渝北”,为“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建设提供软实力的“硬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 一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解决村居慈孝文化建设的阵地、设备、人员、经费、体制问题。二是通过区委宣传部等部门,统筹规划慈孝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创建、检查、评比、奖惩、研究、创作、普及、推广、教育、宣传等工作,以慈孝文化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通过民政局等部门,创新村民或市民的自治组织结构模式,整合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成为农村社区或者城镇社区文明工作,下设慈孝小组、综治小组、计生小组,由慈孝小组的牵头,发挥其慈孝治村的作用。因为这些工作无论是在农村社区还是在城镇社区,都具有示范引导、教育纠正的共同性,也正是群众文明水平的提升点所在。 (三)干部群众要提升慈孝品德,争当慈孝模范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本质是爱心,核心点是慈孝,即长辈的仁慈与晚辈的孝顺相结合、相互动,长辈或长者在家爱子孙,在外爱后生;晚辈或后生在家孝父母,在外敬长者,从而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成为人伦至德。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强化道德的源泉——慈孝,培养仁爱之心,对父母长辈要有孝敬心,对子女晚辈要有关爱心,对社会他人要有怜悯心,对学习工作生活要有责任心,对国家社会、自然万物要有感恩心,对天地宇宙要有敬畏心。 一是养成家庭美德,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在长辈面前做一个好晚辈,在晚辈面前做一个好长辈,成为一个家庭好成员,争当慈孝之家。二是遵守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注重社会形象,重视社会信誉,遵纪守法,乐于助人,邻里和睦,成为一个社会好成员,争当社会志愿者。三是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先进性和纯洁性,自觉担当服务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到爱党、爱国、爱渝北、爱社区、爱事业、爱人民、爱家庭之中,争当慈孝榜样,既做父母的好儿女,更做党和人民的好儿女。
三、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发展 古路镇较为扎实、深入、广泛、持续的开展慈孝文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的初步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并纳入区党代会的报告之中,上升为全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予以推进。如何让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渝北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古路镇要下硬功夫,增强慈孝美德吸引力 调查发现,对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有49.1%的人认为充满信心,有27.1%的人认为比较有信心,有9.8%的人认为信心不是很足,有11.6%的人认为不知道。慈孝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重在建设,尽管是增强软实力,但必须下硬功夫,使之逐渐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群众化、普及化,真正成为渝北区文化建设中拿得出手、深感自豪的品牌。 在阵地建设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纳入村居阵地建设的功能配置,设置设施设备健全配套的培训学习室、图书室、网络阅览室、排练室、演出场地;在人员上,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配备村居文化专员,负责组织、引导村居群众开展包括慈孝文化在内的文化活动;在组织上,按照社会建设和村居自治的要求,与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相互结合,组建自治慈孝评议组织;在活动上,既利用特殊节日开展日常慈孝活动,更要每年举行一次主题鲜明的慈孝文化建设展示活动;在经费上,加大经费投入,整合相关资金,配合使用,合力共举慈孝文化建设;在提升上,既发挥本镇干部群众的实践作用,也要借助外力,从慈孝核心的提炼、活动的策划、特色的展示、宣传推介、发展思路的深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不断研究深化,获得时代的活力;在建设成果上,每年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群众认可的实践成果、艺术成果、思想成果、制度成果,从而增进慈孝文化建设的发展后劲,同时也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吸引力。须知,慈孝之地,必是有德之地,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二)丰富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内涵,打造“慈孝渝北” 如果把慈孝文化建设推广到在渝北全区开展,调查对象普遍持支持态度,45%的人认为很有必要,41%的人认为有必要。渝北区自从2009年成功创建西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区以来,连续以高分通过复查验收,城区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区的新目标相对照,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精神文化需求的美好意愿相呼应,与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公共文化均等化的新要求相适应,建议可以将全国文明城区的建设范围扩展到全区各镇街,其内涵为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以慈孝文化为连接点,广泛开展慈孝文化创建,打造“慈孝渝北”,为“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建设提供软实力的“硬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 一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解决村居慈孝文化建设的阵地、设备、人员、经费、体制问题。二是通过区委宣传部等部门,统筹规划慈孝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创建、检查、评比、奖惩、研究、创作、普及、推广、教育、宣传等工作,以慈孝文化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通过民政局等部门,创新村民或市民的自治组织结构模式,整合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成为农村社区或者城镇社区文明工作,下设慈孝小组、综治小组、计生小组,由慈孝小组的牵头,发挥其慈孝治村的作用。因为这些工作无论是在农村社区还是在城镇社区,都具有示范引导、教育纠正的共同性,也正是群众文明水平的提升点所在。 (三)干部群众要提升慈孝品德,争当慈孝模范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本质是爱心,核心点是慈孝,即长辈的仁慈与晚辈的孝顺相结合、相互动,长辈或长者在家爱子孙,在外爱后生;晚辈或后生在家孝父母,在外敬长者,从而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成为人伦至德。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强化道德的源泉——慈孝,培养仁爱之心,对父母长辈要有孝敬心,对子女晚辈要有关爱心,对社会他人要有怜悯心,对学习工作生活要有责任心,对国家社会、自然万物要有感恩心,对天地宇宙要有敬畏心。 一是养成家庭美德,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在长辈面前做一个好晚辈,在晚辈面前做一个好长辈,成为一个家庭好成员,争当慈孝之家。二是遵守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注重社会形象,重视社会信誉,遵纪守法,乐于助人,邻里和睦,成为一个社会好成员,争当社会志愿者。三是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先进性和纯洁性,自觉担当服务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到爱党、爱国、爱渝北、爱社区、爱事业、爱人民、爱家庭之中,争当慈孝榜样,既做父母的好儿女,更做党和人民的好儿女。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毛毛
- 2021-02-26 06:43
同问。。。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