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国一尺是多少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0 07:50
- 提问者网友:难遇难求
- 2021-02-19 09:12
古代战国一尺是多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2-19 09:45
问题一:古代战国时期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是不一样的,因为大部分各国的书籍都被烧掉了,所以除了秦国度量衡,列国的度量衡就没有文字记载了。
后来的度量衡就出现了变化,
一般是取皇帝身高的5分之一,很多时候换了一个皇帝,尺数就会有些微不同问题二:战国时期秦国和齐国的一尺等于多少 一尺约23.1cm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问题三:古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多长?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海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问题四:古代的尺是多长? 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
战国的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伐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问题五:古代的一尺和现在的一尺分别是多少厘米 历代度量衡简表 朝代 中国历代长度比较简表 (当时一尺合今公制厘米) 中国历代容量比较简表 (当时一升合今公制公升) 中国历代重量比较简表 (当时一斤合今公制克) 秦 27.65 0.3425 258.24 西汉 27.65 0.3425 258.24 新莽 23.04 0.1981 222.73 东汉 23.04 0.1981 222.73 东汉 (章帝时溪景造尺) 23.75 魏 24.12 0.2023 222.73 西晋 24.12 0.2023 222.73 西晋末 23.04 0.2023 222.73 东晋 24.45 0.2023 222.73 前赵 24.19 宋、齐、梁、陈 24.51 南齐 0.2972 334.10 梁、陈 0.1981 222.73 梁(民间尺) 24.66 梁(法定新尺) 23 梁(测影用尺) 23.55 北魏 27.81 222.73 北魏 29.51 北魏 东魏 (太和19年颁) 29.97 北魏 西魏 29.51 东魏 北齐 445.46 北魏 北齐 0.3962 北齐 29.97 北周 29.51 1.1522 250.56 北周 (“天和”时改用) 26.68 0.2105 北周 (调钟律均田度地用尺) 24.51 北周 (建德六年颁) 24.51 隋 (“开皇”时用) 29.51 0.5944 668.19 隋 (“开皇”时,调钟律用) 24.51 隋 (万宝常造“律吕水尺”) 27.19 隋 (“大业”时用) 0.1981 222.73 唐 31.10 0.5944 596.82 五代 31.10 0.5944 596.82 宋 30.72 0.6641 596.82 元 30.72 0.9488 596.82 明 31.10 1.0737 596.82 清 32.00 1.0355 596.82
记得采纳啊问题六:古代一尺是多少? 汉尺郸唐尺和明清时候的尺不一样长。越早越短。汉尺貌似是23厘米多一点。这就是七尺男儿,如果是三十多厘米,七尺就要两米多,显然不可能。到了唐代大概30厘米多一点。明清接近现代尺的长度。问题七:古人的一尺相当现在的多少?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
商--1尺合今16.95厘米。
楚(战国)--1尺合今22.7厘米。
秦--1尺合今23厘米。
汉、晋--一尺合今24厘米。
隋--1尺合今29.51厘米。
唐--1尺合今31厘米。
宋、元--一尺合今30.72厘米。
明--1尺合今31.1厘米。
清(和现在一样)--1尺合今32厘米。问题八:古时候一丈,一尺,一寸分别是多少 各个朝代的尺寸代表长度不尽相同。
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后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东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元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明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清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
现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换成现在长度:关羽身高216.90cm,,张飞192.80cm,刘备168.70cm.问题九:秦朝前(战国时期)一尺=几寸,一寸=多少厘米,急急急,速速回答我。 二、尺度的渐趋统一和尚有分工
在周代,尺已有大尺小尺之分,并且有其地区性:以大尺而论,较长的百粒黑黍横排的尺(长24.63厘米)早先起于晋国等夏民族的旧地,其后用于周鲁地区,较短的百粒红黍横排的尺(长23.1厘米)行于中原地区,到战国时这种稍短的红黍尺通行范围更见扩大,黍尺(黑黍尺)终于被后者所取代。只是在制作黄钟之时仍保留以黍尺(24.63厘米)为准的传统。汉以后则有重新起用黍尺的时候。
红黍百粒横排长23.1厘米的尺子确凿有据,有不止一件的实物传世。1932年洛阳金村东周古墓中出土一把长23.1、宽1 .7、厚0.4厘米的铜尺(见《图集》第二页),据考是为战国中晚期物。此外传世的战国尺尚有四支:出于长沙上虞罗氏所藏的铜尺长2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铜尺长23厘米、23.1厘米各一支,番禺叶氏所藏的战国镂牙尺长23厘米。《隋书.律历书》所记的十五等尺之一的周尺也长23.1厘米。众多的实物,还有文献为证,证明尺的数值具有充分的可靠性。
地处西陲的秦国,原属周地,当沿用24.63厘米长的黍尺。当商鞅变法,统一度量时,为便于同中原的经济交往,也推行23.1厘米长的尺。据铸造于公元前344年的商鞅铜方升实测,其深一寸经折算等于2.32厘米,和23.1厘米为尺极接近,这也是战国秦尺的一个间接的物证。
楚国的尺子原先短于中原的铜尺。解放前安徽寿县出土的楚铜尺长22.5厘米,而长沙出土的楚铜尺长22.7、22厘米。可见楚国也自有一套尺度,后来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楚尺也向23.1厘米看齐。
23.1厘米的尺子,在战国时除中原地区外,西至秦、南至楚都已行用,统一趋势渐明。目前学术界公认这是秦王朝统一前秦尺的长度,统一后即以此推广于全国。但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提出的数据是秦尺长27.65厘米(“周尺之一丈为秦尺之七尺二寸”),此说多年来颇遭冷落,前些时候秦俑考古队的同志为文考证,肯定了吴氏之说,看来这个问题还有重加研究的必要。
肯定吴说的理由是:一,秦始皇陵西侧二号铜车衡长79厘米,其尺寸约为真车之半,按秦尺长27.65厘米计,舆长5.714尺,接近于《史记·秦本记》所说的“舆六尺之制,如按23.1厘米为一尺计,则舆长就超过六尺(6.8尺)了。二、陶俑法冠一般长0.16至0.8米。按秦尺长27.65厘米计,基本上符合《本纪》》的“法冠六寸的记载,如以23.1厘米计,则其六寸只合0.14米不到,出入就很大了。三、据《云梦秦律·工律三》所载,承骑法定高度要求须满六尺;兵马俑坑出土的乘骑马高1.72米.即当秦六尺以上,如按23.1厘米计,马高将达七尺四寸有余了。这些确切难移的材科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可见,说秦尺长27厘米以上,也是有实物为据的,吴氏之说未可一笔抹煞。
秦明文“数以六为纪”, “度以六为名”。 六尺、六寸之尺(长27厘米余),应在始皇称帝前已存在,并非在秦统一后才于一朝一夕间始有此加长的“始皇新尺”,秦统一至汉,此等尺仍继续通行并未随秦统一而废。看来周代有大尺小尺,秦代尺也有大小两制,此事不足为怪。23.1厘米为秦小尺一尺之长度,而27厘米余为秦大尺一尺之长度。有可能长27厘米以上的秦大尺倒是秦地原先行用的尺子。尺子偏大或许也就是“好大求多”的秦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而长23.1厘米的秦小尺倒是后来自中原传入者(用于与中原的商品交流)。与大尺是各有分工的。
我在这里可以再补充一条:秦半两钱“径一寸二分(《史记·索隐》引《古今注》所云)重十二铢。十二之数都和秦的崇水德,“水数六”有关。据《泉汇著录》,半两钱约合市......余下全文>>问题十:古代的一尺是多长?七尺男儿有多高? 度--即长度,由于和生活密切相关,自人类有始就出现了,原始人布指为寸,布掌为尺,舒肘为丈,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现代计量技术的出现,古代度制演变反映着历史的变迁。
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后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东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元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明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清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
现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康熙时期,身高七尺一寸应该选裁衣尺吧,算下来是:
35.5*7+3.55=252.05cm
晕了,难道当时就有这么彪悍的人么?两米五!!!!
如果按秦朝来算的话
27.7*7+2.77=196.67cm
似乎这个比较合理些,呵呵.一米九六.这个高度比较合理些.
后来的度量衡就出现了变化,
一般是取皇帝身高的5分之一,很多时候换了一个皇帝,尺数就会有些微不同问题二:战国时期秦国和齐国的一尺等于多少 一尺约23.1cm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问题三:古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多长?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海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问题四:古代的尺是多长? 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
战国的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伐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问题五:古代的一尺和现在的一尺分别是多少厘米 历代度量衡简表 朝代 中国历代长度比较简表 (当时一尺合今公制厘米) 中国历代容量比较简表 (当时一升合今公制公升) 中国历代重量比较简表 (当时一斤合今公制克) 秦 27.65 0.3425 258.24 西汉 27.65 0.3425 258.24 新莽 23.04 0.1981 222.73 东汉 23.04 0.1981 222.73 东汉 (章帝时溪景造尺) 23.75 魏 24.12 0.2023 222.73 西晋 24.12 0.2023 222.73 西晋末 23.04 0.2023 222.73 东晋 24.45 0.2023 222.73 前赵 24.19 宋、齐、梁、陈 24.51 南齐 0.2972 334.10 梁、陈 0.1981 222.73 梁(民间尺) 24.66 梁(法定新尺) 23 梁(测影用尺) 23.55 北魏 27.81 222.73 北魏 29.51 北魏 东魏 (太和19年颁) 29.97 北魏 西魏 29.51 东魏 北齐 445.46 北魏 北齐 0.3962 北齐 29.97 北周 29.51 1.1522 250.56 北周 (“天和”时改用) 26.68 0.2105 北周 (调钟律均田度地用尺) 24.51 北周 (建德六年颁) 24.51 隋 (“开皇”时用) 29.51 0.5944 668.19 隋 (“开皇”时,调钟律用) 24.51 隋 (万宝常造“律吕水尺”) 27.19 隋 (“大业”时用) 0.1981 222.73 唐 31.10 0.5944 596.82 五代 31.10 0.5944 596.82 宋 30.72 0.6641 596.82 元 30.72 0.9488 596.82 明 31.10 1.0737 596.82 清 32.00 1.0355 596.82
记得采纳啊问题六:古代一尺是多少? 汉尺郸唐尺和明清时候的尺不一样长。越早越短。汉尺貌似是23厘米多一点。这就是七尺男儿,如果是三十多厘米,七尺就要两米多,显然不可能。到了唐代大概30厘米多一点。明清接近现代尺的长度。问题七:古人的一尺相当现在的多少?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
商--1尺合今16.95厘米。
楚(战国)--1尺合今22.7厘米。
秦--1尺合今23厘米。
汉、晋--一尺合今24厘米。
隋--1尺合今29.51厘米。
唐--1尺合今31厘米。
宋、元--一尺合今30.72厘米。
明--1尺合今31.1厘米。
清(和现在一样)--1尺合今32厘米。问题八:古时候一丈,一尺,一寸分别是多少 各个朝代的尺寸代表长度不尽相同。
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后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东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元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明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清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
现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换成现在长度:关羽身高216.90cm,,张飞192.80cm,刘备168.70cm.问题九:秦朝前(战国时期)一尺=几寸,一寸=多少厘米,急急急,速速回答我。 二、尺度的渐趋统一和尚有分工
在周代,尺已有大尺小尺之分,并且有其地区性:以大尺而论,较长的百粒黑黍横排的尺(长24.63厘米)早先起于晋国等夏民族的旧地,其后用于周鲁地区,较短的百粒红黍横排的尺(长23.1厘米)行于中原地区,到战国时这种稍短的红黍尺通行范围更见扩大,黍尺(黑黍尺)终于被后者所取代。只是在制作黄钟之时仍保留以黍尺(24.63厘米)为准的传统。汉以后则有重新起用黍尺的时候。
红黍百粒横排长23.1厘米的尺子确凿有据,有不止一件的实物传世。1932年洛阳金村东周古墓中出土一把长23.1、宽1 .7、厚0.4厘米的铜尺(见《图集》第二页),据考是为战国中晚期物。此外传世的战国尺尚有四支:出于长沙上虞罗氏所藏的铜尺长2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铜尺长23厘米、23.1厘米各一支,番禺叶氏所藏的战国镂牙尺长23厘米。《隋书.律历书》所记的十五等尺之一的周尺也长23.1厘米。众多的实物,还有文献为证,证明尺的数值具有充分的可靠性。
地处西陲的秦国,原属周地,当沿用24.63厘米长的黍尺。当商鞅变法,统一度量时,为便于同中原的经济交往,也推行23.1厘米长的尺。据铸造于公元前344年的商鞅铜方升实测,其深一寸经折算等于2.32厘米,和23.1厘米为尺极接近,这也是战国秦尺的一个间接的物证。
楚国的尺子原先短于中原的铜尺。解放前安徽寿县出土的楚铜尺长22.5厘米,而长沙出土的楚铜尺长22.7、22厘米。可见楚国也自有一套尺度,后来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楚尺也向23.1厘米看齐。
23.1厘米的尺子,在战国时除中原地区外,西至秦、南至楚都已行用,统一趋势渐明。目前学术界公认这是秦王朝统一前秦尺的长度,统一后即以此推广于全国。但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提出的数据是秦尺长27.65厘米(“周尺之一丈为秦尺之七尺二寸”),此说多年来颇遭冷落,前些时候秦俑考古队的同志为文考证,肯定了吴氏之说,看来这个问题还有重加研究的必要。
肯定吴说的理由是:一,秦始皇陵西侧二号铜车衡长79厘米,其尺寸约为真车之半,按秦尺长27.65厘米计,舆长5.714尺,接近于《史记·秦本记》所说的“舆六尺之制,如按23.1厘米为一尺计,则舆长就超过六尺(6.8尺)了。二、陶俑法冠一般长0.16至0.8米。按秦尺长27.65厘米计,基本上符合《本纪》》的“法冠六寸的记载,如以23.1厘米计,则其六寸只合0.14米不到,出入就很大了。三、据《云梦秦律·工律三》所载,承骑法定高度要求须满六尺;兵马俑坑出土的乘骑马高1.72米.即当秦六尺以上,如按23.1厘米计,马高将达七尺四寸有余了。这些确切难移的材科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可见,说秦尺长27厘米以上,也是有实物为据的,吴氏之说未可一笔抹煞。
秦明文“数以六为纪”, “度以六为名”。 六尺、六寸之尺(长27厘米余),应在始皇称帝前已存在,并非在秦统一后才于一朝一夕间始有此加长的“始皇新尺”,秦统一至汉,此等尺仍继续通行并未随秦统一而废。看来周代有大尺小尺,秦代尺也有大小两制,此事不足为怪。23.1厘米为秦小尺一尺之长度,而27厘米余为秦大尺一尺之长度。有可能长27厘米以上的秦大尺倒是秦地原先行用的尺子。尺子偏大或许也就是“好大求多”的秦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而长23.1厘米的秦小尺倒是后来自中原传入者(用于与中原的商品交流)。与大尺是各有分工的。
我在这里可以再补充一条:秦半两钱“径一寸二分(《史记·索隐》引《古今注》所云)重十二铢。十二之数都和秦的崇水德,“水数六”有关。据《泉汇著录》,半两钱约合市......余下全文>>问题十:古代的一尺是多长?七尺男儿有多高? 度--即长度,由于和生活密切相关,自人类有始就出现了,原始人布指为寸,布掌为尺,舒肘为丈,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现代计量技术的出现,古代度制演变反映着历史的变迁。
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后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东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元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明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清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
现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康熙时期,身高七尺一寸应该选裁衣尺吧,算下来是:
35.5*7+3.55=252.05cm
晕了,难道当时就有这么彪悍的人么?两米五!!!!
如果按秦朝来算的话
27.7*7+2.77=196.67cm
似乎这个比较合理些,呵呵.一米九六.这个高度比较合理些.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