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的古代语言两则
答案:6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1 16:47
- 提问者网友:活着好累
- 2021-03-30 23:48
小学六年级的古代语言两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3-31 00:07
[原文]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 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 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 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 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背诵古诗、词、文言文。进行南北对抗赛,讲解规则。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弈》《两小儿辨日》)
学了这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它不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让人能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
2、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一)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板书:读准
2 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
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读懂理解
1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板书:读懂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1)结合注释;
2)运用所学;
3)反复朗读;
4)联系全文;
……
2 下面同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 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来发言时同学们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决争议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小结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争议解决了后)
4 刚才通过读你解决了字同、音不同的问题了吗?
小结:看来深入得读就能解决问题!
5 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样?
(1)不一样。谈出来
(2)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6 读书明理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
引发学生思考看法学生再讨论
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玑”(板书)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 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 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 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 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背诵古诗、词、文言文。进行南北对抗赛,讲解规则。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弈》《两小儿辨日》)
学了这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它不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让人能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
2、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一)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板书:读准
2 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
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读懂理解
1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板书:读懂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1)结合注释;
2)运用所学;
3)反复朗读;
4)联系全文;
……
2 下面同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 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来发言时同学们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决争议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小结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争议解决了后)
4 刚才通过读你解决了字同、音不同的问题了吗?
小结:看来深入得读就能解决问题!
5 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样?
(1)不一样。谈出来
(2)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6 读书明理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
引发学生思考看法学生再讨论
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玑”(板书)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3-31 03:17
楼下是英雄
- 2楼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03-31 01:40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 《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 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 自己读 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 读课 文,在互帮 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 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 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 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 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 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 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 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背诵古诗、词、文言文。进行南北对抗赛,讲解规则。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弈 》《两小儿辨日》)
学了这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它不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让人能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
2、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一)读 准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板书:读准
2 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
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齐读课文
(二)、再 读课文,读懂理解
1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 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板书:读懂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1)结合注释;
2)运用所学;
3)反复朗读;
4)联系全文;
……
2 下面同 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1)学生自学
(2)小组 交流
3 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来发言时同学们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 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 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决争议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小结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 习
(争议解决了后)
4 刚才通过读你解决了字同、音不同的问题了吗?
小结:看来深入得读就能解决问题!
5 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样?
(1)不一 样。谈出来
(2)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6 读书明理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们还想说些 什么?
(做事不能过分 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
引发学生思考 看法学生再讨论
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玑”(板书)
一、教学目标
1、学习 《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 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 自己读 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 读课 文,在互帮 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 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 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 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 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 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 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 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背诵古诗、词、文言文。进行南北对抗赛,讲解规则。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弈 》《两小儿辨日》)
学了这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它不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让人能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
2、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一)读 准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板书:读准
2 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
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齐读课文
(二)、再 读课文,读懂理解
1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 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板书:读懂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1)结合注释;
2)运用所学;
3)反复朗读;
4)联系全文;
……
2 下面同 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1)学生自学
(2)小组 交流
3 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来发言时同学们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 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 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决争议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小结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 习
(争议解决了后)
4 刚才通过读你解决了字同、音不同的问题了吗?
小结:看来深入得读就能解决问题!
5 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样?
(1)不一 样。谈出来
(2)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6 读书明理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们还想说些 什么?
(做事不能过分 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
引发学生思考 看法学生再讨论
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玑”(板书)
- 3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3-31 01:33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
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却忘了拿尺码。
(5)“何不试之以足?”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5.“思考•练习”第三题,意思是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和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启发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关键在于熟悉寓言讲的故事。所以,进行这一步教学,应安排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讲讲寓言故事,然后组织讨论:寓言中人物说话、办事可笑在哪里,为什么可笑,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为使人人参与思考,可先小组交谈,再全班讨论。学生感悟不准、不到之处,教师要作适当引导、点拨。
6.课后选做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学习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举出生活中遇到的这类现象,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只有能辨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7.本课生字大多数都可以通过与学过的字比较,来识记字形,区别字义,练习书写,例如,矛—予、誉—誊、履—复。
四、参考资料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
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却忘了拿尺码。
(5)“何不试之以足?”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5.“思考•练习”第三题,意思是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和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启发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关键在于熟悉寓言讲的故事。所以,进行这一步教学,应安排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讲讲寓言故事,然后组织讨论:寓言中人物说话、办事可笑在哪里,为什么可笑,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为使人人参与思考,可先小组交谈,再全班讨论。学生感悟不准、不到之处,教师要作适当引导、点拨。
6.课后选做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学习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举出生活中遇到的这类现象,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只有能辨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7.本课生字大多数都可以通过与学过的字比较,来识记字形,区别字义,练习书写,例如,矛—予、誉—誊、履—复。
四、参考资料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 4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03-31 01:02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矛与盾
(原文)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中心:事物是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不能绝对化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矛与盾
(原文)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中心:事物是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不能绝对化
- 5楼网友:長槍戰八方
- 2021-03-31 00:29
古时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就在家里把自己脚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来到了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里忘了带来了,就说忘了带尺寸,回家拿来尺寸再买,所以就往回走。旁边的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啥不直接试试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干啥?郑国的那人就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后来人们就用“郑人买履”来形容和讥笑那些不顾客观实际,搞教条主义的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