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请参看百度百科_泰州: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5.htm?fr=ala0_1_1
泰州市里有些人不太好,反正自私吧!环境也就那样,气候该热的时候热!
反正不好
泰州主城区最大的一个农贸市场叫“洧水菜场”,系因洧水桥而得名。
“洧”字,按《汉语大字典》的注音读wěi,但是许多泰州人却把它读成yòu,不少外地人都以为泰州人把字读白了,其实不然,原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洧水菜场未建之前,这里原来有一条明嘉定十三年(1220)开挖的“新河”,由中市河向西通预备仓(后与西市河相连,民间通称“玉带河”)。河上有两座桥,东边的一座始建于道光四年(1824),初为木板桥,后改建为砖桥,因其正对着沈家巷,遂称“沈家桥”;西首的一座砖桥建造较早,地近预备仓,南通铁砲巷,因新河位于中市河之右,故名“右水桥”。光绪年间,当地有位姓肖的士绅出资重修右水桥时,认为这个桥名太俗,想乘此机会为其改个文雅的名字,他从东市河西端有座桥名“且乐”,联起《诗?郑风?溱洧》篇的诗句:“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简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十分欣赏其中的“溱”、“洧”二字,于是便把右水桥改名为“洧水桥”,并勒石于桥栏之上。同时,拟将沈家桥更名为“溱水桥”。
溱与洧均为水名。溱,源出河南密县东北的圣水峪,东南流会洧水,即今河南双泊河。这两水与泰州均无关系。古《诗》不太好懂,现代研究者认为,《溱洧》这首诗是写当时士与女在溱水与洧水边相聚,互赠香草的情景。取自古《诗》的桥名虽然很高雅,可是群众并不认同。你把桥的名字改了,群众却不愿改,于是人们干脆把“洧”字改读成“右”。尽管后来肖家在洧水桥旁创办了一所“洧水桥小学”,读书人也未能拗过广大群众,最后还是跟着也把“洧”字读作“右”了。至于那个“溱水桥”的桥名,则一直未曾叫响过。
现在有人想把洧水桥的“洧”字读音纠正过来,收效甚微,当电视台或广播电台播到“洧[wěi]水农贸市场”时,群众倒反而感到茫然。这就像苏州浒墅关的“浒”字读“许[xǔ]”而不读“虎[hǔ]”、姜堰溱潼的“溱”字读“秦[qín]”而不读“真[zhēn]”一样,把“洧”字读作“右[yòu]”已成为泰州洧水桥这一地名专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