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形容织女哭得泪如雨下,原因是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1 23:20
- 提问者网友:寂寞梧桐
- 2021-02-11 00:51
迢迢牵牛星形容织女哭得泪如雨下,原因是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2-11 02:19
“纤纤擢素手”即写在凄冷的月夜里,白色素绢反衬下的那双纤细的于是那样的突出。凄冷的月夜、纤细的手指、白色的素绢,皆冷色调的意象,这些有意味的形式组合为一冷清孤凉的意境,突出了织女纺织的单调与内心的孤寂。这一纤纤擢素的双手,辛劳有之、灵巧有之、单调有之,但主要还是用以反衬内心的孤寂。当这双纤纤细手拿着梭子在织机上穿梭时,单调的“札札”声仿佛在进行着时空对话,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呢?尽管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被有意撮合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但两情久长,如何又不在于朝朝暮暮呢?纤纤细手的消瘦、洁白丝绢的冷清、梭子来往的单调、札札声响的烦躁一古脑儿袭来,她如何能全身心地织布?所以这两句诗乃借动作反衬一种孤寂、烦躁的复杂心绪。
其三,关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教师教学用书》以为:“织女织成布,才能同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出布,直哭得泪如雨下。”这一解析给人的感觉是:织不出布是织女泪如雨下的直接原因。因此,蒋晓辉撰文《如何理解“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语文建设》2002年第11期)对此予以纠正,以为:“因为哭泣得泪如雨下,所以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实际上这一说法也失之偏颇。
如果以为织女“终日织不出布”或者终日织不出“一匹布来”,那就等于说认可了“章”在这里作量词的实际功能,而汉代的“章”却是一个名词。其实“终日不成章”一语出自《诗经·小雅·大东》之“不成报章”,此“章”即布匹上经纬相成的纹理。古代的女子在织布时,经线是事先已布置好了的,她们所进行的工作是对纬线进行编织。中国人向以对称为美,以我们的衣服为例,其面料都是经纬规整合理地编织在一起的,如果衣服哪儿被挂一下,一根经线或纬线被抽掉,那么衣服的表面就起皱,非常地不平整,就不觉得美了。这里的“终日不成章”也与此同,它并不是说织女纺织的数量少、终日也织不出一匹布,而是重在说她纺织的质量差,“不成章”即其不能一心一意把心力用在纺织上,织布时动作机械麻木,无所用心,布匹自然章法大乱,皱皱巴巴,即使整天整天地织,终也织不出像样的布匹来。此外,下面的句子“泣涕零如雨”对此也作了进一步说明。由于织女终日忍受着可望不可即的思念的煎熬,内心烦躁,理所当然地在织布时有心落泪、无心织布了,所以其自乱章法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其三,关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教师教学用书》以为:“织女织成布,才能同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出布,直哭得泪如雨下。”这一解析给人的感觉是:织不出布是织女泪如雨下的直接原因。因此,蒋晓辉撰文《如何理解“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语文建设》2002年第11期)对此予以纠正,以为:“因为哭泣得泪如雨下,所以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实际上这一说法也失之偏颇。
如果以为织女“终日织不出布”或者终日织不出“一匹布来”,那就等于说认可了“章”在这里作量词的实际功能,而汉代的“章”却是一个名词。其实“终日不成章”一语出自《诗经·小雅·大东》之“不成报章”,此“章”即布匹上经纬相成的纹理。古代的女子在织布时,经线是事先已布置好了的,她们所进行的工作是对纬线进行编织。中国人向以对称为美,以我们的衣服为例,其面料都是经纬规整合理地编织在一起的,如果衣服哪儿被挂一下,一根经线或纬线被抽掉,那么衣服的表面就起皱,非常地不平整,就不觉得美了。这里的“终日不成章”也与此同,它并不是说织女纺织的数量少、终日也织不出一匹布,而是重在说她纺织的质量差,“不成章”即其不能一心一意把心力用在纺织上,织布时动作机械麻木,无所用心,布匹自然章法大乱,皱皱巴巴,即使整天整天地织,终也织不出像样的布匹来。此外,下面的句子“泣涕零如雨”对此也作了进一步说明。由于织女终日忍受着可望不可即的思念的煎熬,内心烦躁,理所当然地在织布时有心落泪、无心织布了,所以其自乱章法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