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寒冷状态下,喝酒可以暖身吗

答案:4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04 19:09
寒冷状态下,喝酒可以暖身吗
最佳答案
喝酒暖身是不可取的,这样是弊大于利的,只能获得暂时的暖和,最终结果是加速散热,越来越冷。
全部回答
可以少喝一点点,以免发生意外
可以,只是暂时的。必需运动。
假的!
论证

“冻死了,喝口酒暖暖身子吧”,这似乎是人们普遍的一种生活经验性常识。

寒冷环境中喝酒真的可以暖身吗?事实上,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相反,寒冷环境下喝酒不但不能暖身,还是增加寒冷相关伤害乃至死亡(也就是冻死)的危险因素。

寒冷环境中喝酒取暖,用现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可谓“no zuo no die ”。

人体对于寒冷环境的反应

人是恒温动物,指的是人体核心体温(指生命相关的心脏、脑、肺脏等重要器官,如图示)必须保持在37℃左右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身体丢失热量增加,为维持核心体温的恒定,必须对于身体热量进行“节流开源”。

首先,体温调节中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命令”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体表散热量。环境温度达到15℃皮肤血管就能达最大程度收缩,血流量由适温环境下的300~500毫升/分钟降低至30毫升/分钟。

如果这样尚不能维持体温,人体就通过肌肉纤维颤动,就是我们常说的寒颤来快速增加热量产生,最大增加可达500%。

人体也可以通过增加甲状腺和肾上腺一些激素的分泌来增加产热量,但是这些途径相对而言是次要的。

虽然寒颤可以快速增加产热,但是这也说明人体常规体温调节已经不足以维持热量平衡,因此,寒颤是人处于寒冷环境的的第一个危险信号。一旦发生寒颤,就必须尽快脱离寒冷环境或者寻求建筑物、增加衣服或者取暖等行为庇护措施,以避免寒冷相关伤害的发生。

否则,人体热平衡将会被打破,发生核心体温的降低,即人体低温,随之而来的就是渐次的寒冷性伤害乃至死亡。

酒精对于人体御寒反应的影响——喝酒暖身的错误生活经验

人体摄入酒精后会被快速吸收,进入血液后在肝脏乙醇脱氢酶(ADH)作用下分解为乙醛。乙醛通常会很快在乙醛脱氢酶(ALDH)作用下分解为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乙醛是酒精代谢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中间产物,具有高度毒性,是造成酒精身体伤害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具有致癌性。

同时,乙醇和乙醛都具有一定的扩张血管作用,乙醛的作用尤其明显。皮肤血管扩张的结果突出表现为“酒后脸红”,人也可以在短期内感觉身上暖暖的。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喝酒可以暖身,这其实是一种短暂的“感觉”。

但是,皮肤血管收缩是人体御寒反应的核心环节,目的是节省热量来保证生命维持的核心体温的恒定。喝酒恰恰破坏了人体这一寒冷环境中的保护性机制,一时的暖身,结果是反而增加身体热量散失。

酒精对于人运动和认知能力的破坏

多数人经历过,至少见过醉酒者。行走困难、视力模糊、言语不清、反应弛缓、记忆障碍,严重者甚至可以陷入意识障碍,总体上表现为中枢神经抑制导致的运动和认知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而且,有时这种抑制可以在少量饮酒的情况下开始。比如,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即便是所谓适量饮酒都可以引发被称为“记忆黑屏”的一种记忆障碍。

在寒冷环境下,由于人体血液循环量的降低,相同的酒精摄入更容易引发中枢神经抑制。认知能力的降低可以使人感觉迟钝,不能及时认识到即将或者已经到来的严寒危险。运动能力的损害导致即使认识到危险,也难以及时或者正确的做出庇护行为。这样均可增加寒冷性伤害乃至死亡的危险性。

试想,一个醉鬼,一旦处在寒冷环境中,即不能认识到危险的到来,又不可能采取正确自救措施;加之如果醉倒在导热性能更高的大理石、瓷砖地面,特别是由于各种原因衣服湿透的情况下,结局几乎就只有等死。

酒精是寒冷环境循环障碍的“雪上霜”

血液循环不仅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人体体温调控同样依赖于“热血”周流。因此,良好的心脏功能和充足的血容量是维持血液循环的两个关键因素。

“寒冷利尿”是人体对于寒冷的一种生理反应。人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就会不断撒尿,尤其是冬泳爱好者们感受更加明显。

这是由于皮肤血管收缩,将大量血液“挤压”进入中心循环,导致血压升高。这种血压升高是由中心循环中血容量快速增加引发,肾脏将增加尿液分泌来排泄掉“多出来”的血液。

人们一般认为是肾脏是一种排泄器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肾脏最主要的功能是人体最大的“维稳”器官,维护人体水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肾脏的维稳功能非常强大,每天可以滤过180升血液成为原尿,其中99%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排泄废物仅是肾脏的一种“附属”功能。

血压升高引发的肾脏泌尿增加受下丘脑产生、垂体后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调控。血管内压力感受器检测到血压升高信息传递到下丘脑,抑制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减少肾脏远曲小管对于水分的重吸收,结果就可以产生明显的利尿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大鼠暴露在寒冷环境下,血液抗利尿激素浓度下降、尿量增加,而尿渗透压降低,说明寒冷利尿作用是要通过对于抗利尿激素的抑制,主要是减少水分重吸收增加水排泄来实现的。

寒冷的利尿作用是可以造成或者加重血液循环障碍是导致寒冷伤害的一个重要机制。

而酒精,恰恰又正是一种抗利尿激素拮抗剂。寒冷环境下喝酒暖身,摄入的酒精将会与寒冷本身一起,对于抗利尿激素的进行协同抑制,双重利尿的结果就是血容量的快速降低,将会造成或加重循环障碍。

酒精,寒冷相关死亡的主要帮凶

当代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和发展的今天,“冻死”人似乎不可想象。事实上,“冻死”人并不需要多么寒冷的环境气温,而且也并不罕见。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一份美国灾害性天气事件死亡文件报告,1999年至2011年间,共发生寒冷相关性死亡16911例,平均每年有1301人死于寒冷暴露。其中,2006年至2010年间,每年大约有2000名美国居民死于天气相关的原因。其中约31%为热相关死亡,而63%为寒冷相关死亡。就是说,被“冻死”的人是被“热死”人数的两倍。

被冻死的相关危险因素,除了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比如心肺疾病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糖尿病和外周神经性疾病破坏人体对于环境温度的敏感性,老年痴呆症和运动障碍者对于寒冷认知和应对障碍等外,最主要的就是一些影响体温调节的原因。

而酒精则可以通过错误的增加人体散热,破坏人体正常的对于寒冷的保护体温调节机制;降低人对于寒冷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以及通过利尿作用增加身体水排泄,引发或加重循环障碍等三种不同途径来导致和加重寒冷性伤害。

可以说,酒精是寒冷相关死亡的最主要帮凶之一。因此,在无论是在有关极端高温或高寒气候性伤害相关指南文件中,相关机构都反复强调,严禁饮用一切含酒精饮料。

如果有人执意认为喝酒可以暖身而固持己见,只能用文章开头那句网络流行语的全句来作为忠告:“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山东足球队从建队至今历史
好好奇,为什么一到嘉善吧里人就这么多了
题干所给出的图形呈现一定的规律。根据这种规
男友总是临时约我见面,很不舒服,是我太作了
植筋拉拔试验如何复试?多少钢筋做一组啊?我
哪里有《That's Shanghai》
想请教一下大家你们卖油的时候用的哪个快递?
kitchen和dinner的i发音相同吗?
一句英语翻译
如何建立一个内存DC并在上面画图
二代i3二代i5和三代i5多大区别
dnf尼贝尔全名叫什么
山东潍坊顺丰快递员工作时间是早几点到晚几点
洗衣液能把碘伏变清是不是表示去污力强?
一半黑发,一半黄发,怎样把颜色染均匀
推荐资讯
新手开车上路,发动时和靠边停车时要注意什么
比46少28结果是多少?
北大公学的具体地址在哪里?
雅西高速自驾游在哪儿拍照最好攻略
司机超反感的几种行为,坐车的时候千万不要做
香港电子邮件怎发
长兴县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地址在哪?我要去那
隆林县克长派出所位置在什么地方啊,我要过去
htc手机取卡针不见了怎么取卡,什么手机卡可
广宁派出所位置在什么地方啊,我要过去办理业
华为荣耀8青春版荣耀智灵键启动智能语音后无
我的建行能在异地换号码吗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