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破坏的情况
答案:4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09:43
- 提问者网友:相思似海深
- 2021-02-08 14:51
我国森林破坏的情况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2-08 16:19
一
在元古时代,青藏高原尚未隆起,中国大陆与印度大陆之间隔着特提斯海,我国西部与东部、北方与南方一样,都有着近乎同样的湿润气候。在新生代,由于喜马拉雅运动使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潮湿的空气进入中国西部和北方。而青藏高原的隆起至今仍在继续,使中国西部和北部干旱化程度加快。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森林逐渐减少,陆地给季风补充的水汽也随之减少,这是西北、乃至华北干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的隆起非人力所能控制,气候干旱化导致森林退化也属自然环境变迁之列。然而,森林的过度砍伐和加速衰减则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是人可以有所作为而未所为之事。如果我们能对森林减少带来的生态恶化及经济损失有足够认识和估计,便有可能下定决心拿出更大力量去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因为,知道森林减少之害也就知道了造林之利,不过要准确估计森林减少量与经济损失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做些粗略的估计。计量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通常用干燥度来表示。一般来说,干燥度<1.0为湿润、1.0~1.49为半湿润、1.5~3.49为半干旱、≥3.5为干旱。依此计算我国大陆有5个干旱及半干旱区,即蒙甘区、北疆区、南疆区、柴达木区和藏北区,其面积占国土面积50%。干旱及半干旱区并非不降水,然而随着气候的日趋干旱化,一些湖泊因蒸发量大于降水补给,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水逐渐减少、干涸;缺少植被保护和涵养,土壤介质水及浅层地下潜水也因蒸发而减少,自然景观和土地日趋沙漠化;随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减少,空气湿度降低、干燥度升高,植被逐渐稀疏并向荒漠植被演化。
二
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具有比较高明的狩猎技术(称为渔猎时代),那时如对野兽实行火攻,必将波及森林;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发明农业、制陶、建筑等技术,又不得不以破坏森林为代价发展农耕、建筑家园。我们如能估计新石器时代的森林面积,与现在的森林面积做比较,便能知道五千年文明史一共减少了多少森林。要估计新石器时代森林面积有很大的困难,考古发现的孢粉资料只能告诉我们,在发掘地点曾生长过什么植物,或者根据现代各地的温度和降雨量等条件适合林草生长的地方,都被认为在古代有森林草原分布,但古今气候可能有较大变化,现在某地不宜造林,而在古代却可能有林木生长。
历史地理学估计过去森林分布的方法是这样的:①林业部门规划的林业用地假设在古代都有森林分布,它包括了现代的林地及宜林荒地;②假设现代的宜农耕地在古代均为森林,可按现在耕地面积匡算古代林地;③现在的城乡建筑用地,包括城市、村落、房屋和道路,在古代都为森林草场占有。依此三项合计,估计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我国有各种林地4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现在国土面积的43%,这可看作是对我国古代森林面积的粗略估计。此数可能有偏高一面,因为现在的耕地和建筑用地,有一部分在古代是草原;但也有偏低的一面,古代华北和西北比现在湿润,现在林业部门认为不宜林的一些荒山荒地,在古代可能也有森林分布。
据1988年全国森林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森林面积为124.6万平方千米,与古代森林面积比较,大约减少了289.3万平方千米。不过森林减少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民族生存发展、创造华夏文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能一概视之为人为破坏;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森林保护政策,将有近143万平方千米宜林荒山荒地上的森林有可能保存下来。为了合理地估计森林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妨以143万平千米尚可保存而不幸损失的森林为准。
三
森林破坏能够带来哪些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已有一些认识,如森林破坏引起水源减少、土地荒漠化、表土流失、水库淤积、水旱灾害加剧等。然而,如何估计其经济损失的大小,目前尚有许多不确定性,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准,143万平方千米森林的经济损失粗略估价如下:
水资源损失:森林减少导致水源含蓄能力降低,地表蒸发的水汽减少、当地降雨也会减少;上风向地区森林减少,输送到下风向地区水汽减少,也会导致下风地区降雨减少。据粗略匡算一下,损失143万平方千米森林,相当于年降雨量减少约6141亿立方米。假设平均径流率0.44,损失水资源约2700亿立方米,每吨水价按0.30元计,水资源损失810亿元。
木材损失:按我国北方生物气候条件估计,每平方千米每年产木材或薪材56立方米,143万平方千米森林每年生产木材1.3亿立方米、薪柴0.68亿立方米,按1988年活立木计价每方97元,约损失194亿元。
荒漠化损失:土地荒漠化指本来不是荒漠、因人类活动变成荒漠的土地。全国约有17.60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和15.80万平方千米潜在荒漠化土地,按粮食生产损失估计,每年经济损失最少188亿元。
土壤侵蚀:每年土壤流失约50亿吨,假设其中半数系森林破坏所致,设流失每吨土壤的造价成本为1元,其含氮、磷、钾平均18千克,累计损失氮、磷、钾1.35亿吨,两者合计每年损失最少410亿元。
水库淤塞:中国有8.4万座水库、总容积4688亿立方米,假设因森林破坏而增加的年沉降率约为0.5%,每年约损失库容积23亿立方米,每立方米造价0.31元计,估计年损失约7亿元;中国还有2848个湖泊,水面总面积为8.04万平方千米,每年因泥沙沉淀湖底升高4厘米,设湖泊容积每年损失5亿立方米,其中半数由于森林破坏,估计每年损失1亿元。
内河通航损失:假设因森林破坏而导致内河运输能力损失一半,以20世纪80年代货物运输量计,因运输能力降低的经济损失为41亿元。
水旱灾害损失: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每年成灾面积约16.3万平方千米,其中,水灾面积5.2万平方千米,旱灾面积1.1万平方千米。假设水灾面积有一半由于森林破坏,每公顷水灾财产损失以5170元计,每年损失134亿元。
以上七个方面的生态问题是最直接的,其经济损失的估计也是最保守的,让我们略做一统计汇总(表)。从表中可看出:仅以五千年文明史而失误损失143万平方千米的林地,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785亿元。若以12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年由森林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达149元。
表:我国森林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估计 水资源
损失
木材
损失
荒漠化
损失
土壤侵蚀
损失
水库湖泊淤塞
损失
内河航运
损失
水旱灾害
损失
合计
810亿元
194亿元
188亿元
410亿元
8亿元
41亿元
134亿元
1785亿元
四
面对上述由森林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人们可以有各种假设和猜想。假设现有宜林荒山荒地都已植树成林,每年水旱灾面积减少一半,农产品损失可减少430亿元;假设北方增雨能以同样比例增产农产品,则每年可增收286亿元,林产品价值将年增487亿元;假设牧、渔、副业增产15%,将增收543亿元;假设自来水和电增产9.9%或10亿元,第一产业共增产1761亿元;假设我国第一产业每增产1元,国民总产值可增加2.2元左右,那么国民产值将增加4140亿元,平均每人每年有345元。
1999年3月~8月黄河从开封至河口断流700千米,山东、河北、山西近年雨量减少,水资源不足,从南方长江的调水工程已如箭在弦上;2000年4月~6月,由于北方森林、草场破坏,沙尘暴12次袭击我国北方及华北地区,遮天蔽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又迫在眉睫。这两件生态灾难并非与森林破坏没有关系,已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本文估计的森林减少及其经济损失可能偏小。因为,我们以现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为评估基础,而古代北方气候比现在湿润,内蒙古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土地在古代可能比现在多10万平方千米,现在不宜林的土地一部分在古代是有林的。我们还未估计到因森林减少而导致二氧化碳增加、泥石流增加、可投资旅游的景点减少等损失,列举上述七项粗略估计,只是为引发更多的思考。
在元古时代,青藏高原尚未隆起,中国大陆与印度大陆之间隔着特提斯海,我国西部与东部、北方与南方一样,都有着近乎同样的湿润气候。在新生代,由于喜马拉雅运动使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潮湿的空气进入中国西部和北方。而青藏高原的隆起至今仍在继续,使中国西部和北部干旱化程度加快。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森林逐渐减少,陆地给季风补充的水汽也随之减少,这是西北、乃至华北干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的隆起非人力所能控制,气候干旱化导致森林退化也属自然环境变迁之列。然而,森林的过度砍伐和加速衰减则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是人可以有所作为而未所为之事。如果我们能对森林减少带来的生态恶化及经济损失有足够认识和估计,便有可能下定决心拿出更大力量去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因为,知道森林减少之害也就知道了造林之利,不过要准确估计森林减少量与经济损失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做些粗略的估计。计量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通常用干燥度来表示。一般来说,干燥度<1.0为湿润、1.0~1.49为半湿润、1.5~3.49为半干旱、≥3.5为干旱。依此计算我国大陆有5个干旱及半干旱区,即蒙甘区、北疆区、南疆区、柴达木区和藏北区,其面积占国土面积50%。干旱及半干旱区并非不降水,然而随着气候的日趋干旱化,一些湖泊因蒸发量大于降水补给,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水逐渐减少、干涸;缺少植被保护和涵养,土壤介质水及浅层地下潜水也因蒸发而减少,自然景观和土地日趋沙漠化;随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减少,空气湿度降低、干燥度升高,植被逐渐稀疏并向荒漠植被演化。
二
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具有比较高明的狩猎技术(称为渔猎时代),那时如对野兽实行火攻,必将波及森林;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发明农业、制陶、建筑等技术,又不得不以破坏森林为代价发展农耕、建筑家园。我们如能估计新石器时代的森林面积,与现在的森林面积做比较,便能知道五千年文明史一共减少了多少森林。要估计新石器时代森林面积有很大的困难,考古发现的孢粉资料只能告诉我们,在发掘地点曾生长过什么植物,或者根据现代各地的温度和降雨量等条件适合林草生长的地方,都被认为在古代有森林草原分布,但古今气候可能有较大变化,现在某地不宜造林,而在古代却可能有林木生长。
历史地理学估计过去森林分布的方法是这样的:①林业部门规划的林业用地假设在古代都有森林分布,它包括了现代的林地及宜林荒地;②假设现代的宜农耕地在古代均为森林,可按现在耕地面积匡算古代林地;③现在的城乡建筑用地,包括城市、村落、房屋和道路,在古代都为森林草场占有。依此三项合计,估计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我国有各种林地4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现在国土面积的43%,这可看作是对我国古代森林面积的粗略估计。此数可能有偏高一面,因为现在的耕地和建筑用地,有一部分在古代是草原;但也有偏低的一面,古代华北和西北比现在湿润,现在林业部门认为不宜林的一些荒山荒地,在古代可能也有森林分布。
据1988年全国森林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森林面积为124.6万平方千米,与古代森林面积比较,大约减少了289.3万平方千米。不过森林减少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民族生存发展、创造华夏文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能一概视之为人为破坏;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森林保护政策,将有近143万平方千米宜林荒山荒地上的森林有可能保存下来。为了合理地估计森林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妨以143万平千米尚可保存而不幸损失的森林为准。
三
森林破坏能够带来哪些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已有一些认识,如森林破坏引起水源减少、土地荒漠化、表土流失、水库淤积、水旱灾害加剧等。然而,如何估计其经济损失的大小,目前尚有许多不确定性,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准,143万平方千米森林的经济损失粗略估价如下:
水资源损失:森林减少导致水源含蓄能力降低,地表蒸发的水汽减少、当地降雨也会减少;上风向地区森林减少,输送到下风向地区水汽减少,也会导致下风地区降雨减少。据粗略匡算一下,损失143万平方千米森林,相当于年降雨量减少约6141亿立方米。假设平均径流率0.44,损失水资源约2700亿立方米,每吨水价按0.30元计,水资源损失810亿元。
木材损失:按我国北方生物气候条件估计,每平方千米每年产木材或薪材56立方米,143万平方千米森林每年生产木材1.3亿立方米、薪柴0.68亿立方米,按1988年活立木计价每方97元,约损失194亿元。
荒漠化损失:土地荒漠化指本来不是荒漠、因人类活动变成荒漠的土地。全国约有17.60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和15.80万平方千米潜在荒漠化土地,按粮食生产损失估计,每年经济损失最少188亿元。
土壤侵蚀:每年土壤流失约50亿吨,假设其中半数系森林破坏所致,设流失每吨土壤的造价成本为1元,其含氮、磷、钾平均18千克,累计损失氮、磷、钾1.35亿吨,两者合计每年损失最少410亿元。
水库淤塞:中国有8.4万座水库、总容积4688亿立方米,假设因森林破坏而增加的年沉降率约为0.5%,每年约损失库容积23亿立方米,每立方米造价0.31元计,估计年损失约7亿元;中国还有2848个湖泊,水面总面积为8.04万平方千米,每年因泥沙沉淀湖底升高4厘米,设湖泊容积每年损失5亿立方米,其中半数由于森林破坏,估计每年损失1亿元。
内河通航损失:假设因森林破坏而导致内河运输能力损失一半,以20世纪80年代货物运输量计,因运输能力降低的经济损失为41亿元。
水旱灾害损失: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每年成灾面积约16.3万平方千米,其中,水灾面积5.2万平方千米,旱灾面积1.1万平方千米。假设水灾面积有一半由于森林破坏,每公顷水灾财产损失以5170元计,每年损失134亿元。
以上七个方面的生态问题是最直接的,其经济损失的估计也是最保守的,让我们略做一统计汇总(表)。从表中可看出:仅以五千年文明史而失误损失143万平方千米的林地,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785亿元。若以12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年由森林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达149元。
表:我国森林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估计 水资源
损失
木材
损失
荒漠化
损失
土壤侵蚀
损失
水库湖泊淤塞
损失
内河航运
损失
水旱灾害
损失
合计
810亿元
194亿元
188亿元
410亿元
8亿元
41亿元
134亿元
1785亿元
四
面对上述由森林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人们可以有各种假设和猜想。假设现有宜林荒山荒地都已植树成林,每年水旱灾面积减少一半,农产品损失可减少430亿元;假设北方增雨能以同样比例增产农产品,则每年可增收286亿元,林产品价值将年增487亿元;假设牧、渔、副业增产15%,将增收543亿元;假设自来水和电增产9.9%或10亿元,第一产业共增产1761亿元;假设我国第一产业每增产1元,国民总产值可增加2.2元左右,那么国民产值将增加4140亿元,平均每人每年有345元。
1999年3月~8月黄河从开封至河口断流700千米,山东、河北、山西近年雨量减少,水资源不足,从南方长江的调水工程已如箭在弦上;2000年4月~6月,由于北方森林、草场破坏,沙尘暴12次袭击我国北方及华北地区,遮天蔽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又迫在眉睫。这两件生态灾难并非与森林破坏没有关系,已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本文估计的森林减少及其经济损失可能偏小。因为,我们以现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为评估基础,而古代北方气候比现在湿润,内蒙古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土地在古代可能比现在多10万平方千米,现在不宜林的土地一部分在古代是有林的。我们还未估计到因森林减少而导致二氧化碳增加、泥石流增加、可投资旅游的景点减少等损失,列举上述七项粗略估计,只是为引发更多的思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2-08 17:48
森林的功能和破坏森林的后果
(一)森林的功能
1.调节生物圈的co2和o2的平衡
处于生长季节的阔叶林,每公顷每天能吸收1吨co2,生产730公斤o2。按此推算,若人均拥有102米的森林,就能满足自己对氧的需要了。
2.净化空气
森林枝叶茂密,湿度也较高,能吸附油烟、灰尘,还能吸收so2等有毒气体。每公顷油松林一年可吸尘36.4吨,夹竹桃、梧桐、槐树等能吸收so2。松树针叶分泌的杀菌素可杀死白喉杆菌和结核杆菌。据测定,绿化区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含量仅为市区的15%。
3.减低噪音
30米宽的林带可减低噪音6~8分贝,在行道树之间种灌木,防噪音效果更佳。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茂密的林冠能截留雨水,林下的枯枝落叶层能缓冲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促进水的渗透,减少和节制地面径流,有利于涵养水源。据统计,一亩林地比裸地多蓄水20吨,5万亩森林的贮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大水库。森林还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据统计,在一次降雨346毫米后,平均每亩林地流失土壤4公斤,草地为6.2公斤,作物地和裸地分别是238公斤和450公斤。
5.调节气温、降低风速、增加降雨量。
(二)破坏森林的后果
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若高于30%,而且分布均匀,就能相对有效地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分布也不均匀,属于少林国。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20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自1950~1980年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破坏森林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1.水土流失
森林被砍伐后,裸露的土地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晴天,由于太阳曝晒,地温升高,有机物分解为可溶性矿质元素的进程加快;雨天,雨水直接冲测,把肥沃的表土连同矿质元素带进江河。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50多亿吨土壤被冲进江河。
2.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
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居全球之冠,洪水到来时,水、沙各占一半。由于流沙淤积,黄河下游有些地方的河床比堤外土地高出12米,甚至比开封市的城墙还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环境恶化,灾情频繁
海南省万宁县的森林覆盖率原来高达63%,由于有森林调节,本世纪四、五十年代没发生过干旱。后来,人为的破坏使那里的森林覆盖率降至9.8%,从此以后,自然灾害纷至沓来,从60到70年代,平均每10年就有6年闹旱灾,致使21条河的河水断流,3/4的农田受旱减产,25个水库干涸。特别是森林被毁,使一些珍稀动物失去繁衍基地。那里的动物就难以生存。我国的海南坡鹿、华南虎、黑冠长臂猿等珍贵动物都由于生境遭到破坏而濒临灭绝。
- 2楼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2-08 17:42
1990年到2000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0。22,2001年到2005年减少了0.18
- 3楼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02-08 16:25
一
在元古时代,青藏高原尚未隆起,中国大陆与印度大陆之间隔着特提斯海,我国西部与东部、北方与南方一样,都有着近乎同样的湿润气候。在新生代,由于喜马拉雅运动使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潮湿的空气进入中国西部和北方。而青藏高原的隆起至今仍在继续,使中国西部和北部干旱化程度加快。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森林逐渐减少,陆地给季风补充的水汽也随之减少,这是西北、乃至华北干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的隆起非人力所能控制,气候干旱化导致森林退化也属自然环境变迁之列。然而,森林的过度砍伐和加速衰减则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是人可以有所作为而未所为之事。如果我们能对森林减少带来的生态恶化及经济损失有足够认识和估计,便有可能下定决心拿出更大力量去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因为,知道森林减少之害也就知道了造林之利,不过要准确估计森林减少量与经济损失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做些粗略的估计。计量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通常用干燥度来表示。一般来说,干燥度<1.0为湿润、1.0~1.49为半湿润、1.5~3.49为半干旱、≥3.5为干旱。依此计算我国大陆有5个干旱及半干旱区,即蒙甘区、北疆区、南疆区、柴达木区和藏北区,其面积占国土面积50%。干旱及半干旱区并非不降水,然而随着气候的日趋干旱化,一些湖泊因蒸发量大于降水补给,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水逐渐减少、干涸;缺少植被保护和涵养,土壤介质水及浅层地下潜水也因蒸发而减少,自然景观和土地日趋沙漠化;随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减少,空气湿度降低、干燥度升高,植被逐渐稀疏并向荒漠植被演化。
二
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具有比较高明的狩猎技术(称为渔猎时代),那时如对野兽实行火攻,必将波及森林;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发明农业、制陶、建筑等技术,又不得不以破坏森林为代价发展农耕、建筑家园。我们如能估计新石器时代的森林面积,与现在的森林面积做比较,便能知道五千年文明史一共减少了多少森林。要估计新石器时代森林面积有很大的困难,考古发现的孢粉资料只能告诉我们,在发掘地点曾生长过什么植物,或者根据现代各地的温度和降雨量等条件适合林草生长的地方,都被认为在古代有森林草原分布,但古今气候可能有较大变化,现在某地不宜造林,而在古代却可能有林木生长。
历史地理学估计过去森林分布的方法是这样的:①林业部门规划的林业用地假设在古代都有森林分布,它包括了现代的林地及宜林荒地;②假设现代的宜农耕地在古代均为森林,可按现在耕地面积匡算古代林地;③现在的城乡建筑用地,包括城市、村落、房屋和道路,在古代都为森林草场占有。依此三项合计,估计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我国有各种林地4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现在国土面积的43%,这可看作是对我国古代森林面积的粗略估计。此数可能有偏高一面,因为现在的耕地和建筑用地,有一部分在古代是草原;但也有偏低的一面,古代华北和西北比现在湿润,现在林业部门认为不宜林的一些荒山荒地,在古代可能也有森林分布。
据1988年全国森林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森林面积为124.6万平方千米,与古代森林面积比较,大约减少了289.3万平方千米。不过森林减少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民族生存发展、创造华夏文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能一概视之为人为破坏;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森林保护政策,将有近143万平方千米宜林荒山荒地上的森林有可能保存下来。为了合理地估计森林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妨以143万平千米尚可保存而不幸损失的森林为准。
三
森林破坏能够带来哪些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已有一些认识,如森林破坏引起水源减少、土地荒漠化、表土流失、水库淤积、水旱灾害加剧等。然而,如何估计其经济损失的大小,目前尚有许多不确定性,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准,143万平方千米森林的经济损失粗略估价如下:
水资源损失:森林减少导致水源含蓄能力降低,地表蒸发的水汽减少、当地降雨也会减少;上风向地区森林减少,输送到下风向地区水汽减少,也会导致下风地区降雨减少。据粗略匡算一下,损失143万平方千米森林,相当于年降雨量减少约6141亿立方米。假设平均径流率0.44,损失水资源约2700亿立方米,每吨水价按0.30元计,水资源损失810亿元。
木材损失:按我国北方生物气候条件估计,每平方千米每年产木材或薪材56立方米,143万平方千米森林每年生产木材1.3亿立方米、薪柴0.68亿立方米,按1988年活立木计价每方97元,约损失194亿元。
荒漠化损失:土地荒漠化指本来不是荒漠、因人类活动变成荒漠的土地。全国约有17.60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和15.80万平方千米潜在荒漠化土地,按粮食生产损失估计,每年经济损失最少188亿元。
土壤侵蚀:每年土壤流失约50亿吨,假设其中半数系森林破坏所致,设流失每吨土壤的造价成本为1元,其含氮、磷、钾平均18千克,累计损失氮、磷、钾1.35亿吨,两者合计每年损失最少410亿元。
水库淤塞:中国有8.4万座水库、总容积4688亿立方米,假设因森林破坏而增加的年沉降率约为0.5%,每年约损失库容积23亿立方米,每立方米造价0.31元计,估计年损失约7亿元;中国还有2848个湖泊,水面总面积为8.04万平方千米,每年因泥沙沉淀湖底升高4厘米,设湖泊容积每年损失5亿立方米,其中半数由于森林破坏,估计每年损失1亿元。
内河通航损失:假设因森林破坏而导致内河运输能力损失一半,以20世纪80年代货物运输量计,因运输能力降低的经济损失为41亿元。
水旱灾害损失: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每年成灾面积约16.3万平方千米,其中,水灾面积5.2万平方千米,旱灾面积1.1万平方千米。假设水灾面积有一半由于森林破坏,每公顷水灾财产损失以5170元计,每年损失134亿元。
以上七个方面的生态问题是最直接的,其经济损失的估计也是最保守的,让我们略做一统计汇总(表)。从表中可看出:仅以五千年文明史而失误损失143万平方千米的林地,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785亿元。若以12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年由森林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达149元。
表:我国森林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估计 水资源
损失
木材
损失
荒漠化
损失
土壤侵蚀
损失
水库湖泊淤塞
损失
内河航运
损失
水旱灾害
损失
合计
810亿元
194亿元
188亿元
410亿元
8亿元
41亿元
134亿元
1785亿元
四
面对上述由森林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人们可以有各种假设和猜想。假设现有宜林荒山荒地都已植树成林,每年水旱灾面积减少一半,农产品损失可减少430亿元;假设北方增雨能以同样比例增产农产品,则每年可增收286亿元,林产品价值将年增487亿元;假设牧、渔、副业增产15%,将增收543亿元;假设自来水和电增产9.9%或10亿元,第一产业共增产1761亿元;假设我国第一产业每增产1元,国民总产值可增加2.2元左右,那么国民产值将增加4140亿元,平均每人每年有345元。
1999年3月~8月黄河从开封至河口断流700千米,山东、河北、山西近年雨量减少,水资源不足,从南方长江的调水工程已如箭在弦上;2000年4月~6月,由于北方森林、草场破坏,沙尘暴12次袭击我国北方及华北地区,遮天蔽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又迫在眉睫。这两件生态灾难并非与森林破坏没有关系,已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本文估计的森林减少及其经济损失可能偏小。因为,我们以现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为评估基础,而古代北方气候比现在湿润,内蒙古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土地在古代可能比现在多10万平方千米,现在不宜林的土地一部分在古代是有林的。我们还未估计到因森林减少而导致二氧化碳增加、泥石流增加、可投资旅游的景点减少等损失,列举上述七项粗略估计,只是为引发更多的思考。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