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汉族和蒙古族不能通婚,但为什么王保保的父母是个例外?
答案:6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3 20:50
- 提问者网友:孤凫
- 2021-02-03 12:57
元朝时,汉族和蒙古族不能通婚,但为什么王保保的父母是个例外?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独的牧羊人
- 2021-02-03 14:13
首先,元朝不禁异族通婚。元至元八年(1271)二月,忽必烈颁布的圣旨条画中有一款:“诸色人同类自相婚姻者,各从本俗法;递相婚姻者以男为主,蒙古人不在此限。”这里包括了三项准则:第一,尊重各族的婚俗,各族的人自相婚姻,各从本俗法;第二,以男子为中心,各族的人递相婚姻者,以男方婚俗为主;第三,以蒙古人为上,他族男子与蒙古女子为婚,不必以男方婚俗为主。其次,元代时候,蒙古贵族与平民不相通婚;贵族之间彼此嫁娶,称为“忽答”,即姻亲;此外,“安答”之间也互相嫁娶,结成“安答忽带”,即义兄弟姻亲关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2-03 18:47
当然通婚。 公主嫁到蒙古和亲,常有的事
- 2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2-03 17:24
只不过为自己取个汉名
- 3楼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02-03 16:47
王保保是他给自己起了个汉名,实际上他不是汉人,蒙元人分四等,更何况蒙古大贵族,连根色目都不通婚,可能跟最低等汉人 南人
- 4楼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2-03 16:31
公元1990年,元朝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的坟墓在洛阳出土,墓志铭中明确写道:”公讳赛因赤答忽,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其先从世祖皇帝平河南,因留光州固始县,遂定居焉。……配佛儿乃蛮氏……子三人,长扩廓铁穆迩,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幼多疾,忠襄以母舅氏,视之如己子,遂养于家。“
这就很清楚了,扩廓帖木儿是王保保的本名,父亲是元朝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出身乃蛮部的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来因为扩廓帖木儿幼年多病,因而寄养在察罕帖木儿的家中,并过继给他为养子。
这个墓志铭的出现,一下子就定义了王保保的血统,是蒙古人血统,而不是汉人。至于他为什么叫王保保,大概是因为赛因赤答忽一家,长年寄居在中原,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而赛因赤答忽还是一个”喜读书,习吏事,有远略,能骑射,才力过人“的人,所以王保保有一个汉名应该也并不奇怪。
这就很清楚了,扩廓帖木儿是王保保的本名,父亲是元朝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出身乃蛮部的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来因为扩廓帖木儿幼年多病,因而寄养在察罕帖木儿的家中,并过继给他为养子。
这个墓志铭的出现,一下子就定义了王保保的血统,是蒙古人血统,而不是汉人。至于他为什么叫王保保,大概是因为赛因赤答忽一家,长年寄居在中原,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而赛因赤答忽还是一个”喜读书,习吏事,有远略,能骑射,才力过人“的人,所以王保保有一个汉名应该也并不奇怪。
- 5楼网友:深街酒徒
- 2021-02-03 15:29
规定了当时国内分为四个等级,但是没有规定不许通婚,而且元朝对汉族大姓非常倚重,例如元世祖称董俊之子董文炳为董大哥,元成宗又称董文炳次子为董二哥,其亲昵可知,而且四个等级主要是政治权利上的,经济上处于第四等级的汉族地主甚至可以买卖第一等级的蒙古奴婢,家仆严格说王保保是个汉人与维吾尔人的混血儿。
《明史》列传第十二写道:“扩廓帖木儿,沈丘(今天的河南一带)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的父亲是一个姓王的汉人,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维吾尔人),他从幼年到1361年一直叫王保保,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身份的全部.
因为察罕没有子嗣,所以他从王保保孩提时期就收为养子,这就是王保保从外甥到养子身份的转换。察罕让王保保既受汉人的教育,又让他受蒙古人和维吾尔人的教育.使王保保身材魁伟,颇有英雄气质,虽然王保保承受了多重文化遗产,
察罕本身的汉学修为也很高,曾经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并且中过举人。
1361年,察罕派他运送迫切需要的粮食到京师.他受到当时皇上妥懽贴睦尔的接见,并被赐予蒙古名字“扩廓帖木儿”,这是他以蒙古名字取代汉名“王保保”的开始.
王保保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仕元的汉人(特别是读书)一样,既完全认可自己人的汉人身份,又完全认可自己元朝臣子的身份。或许这是因为,政治和民族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看来,根本就是两回事儿。(至少他们觉得应该是两回事。)
《明史》列传第十二写道:“扩廓帖木儿,沈丘(今天的河南一带)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的父亲是一个姓王的汉人,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维吾尔人),他从幼年到1361年一直叫王保保,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身份的全部.
因为察罕没有子嗣,所以他从王保保孩提时期就收为养子,这就是王保保从外甥到养子身份的转换。察罕让王保保既受汉人的教育,又让他受蒙古人和维吾尔人的教育.使王保保身材魁伟,颇有英雄气质,虽然王保保承受了多重文化遗产,
察罕本身的汉学修为也很高,曾经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并且中过举人。
1361年,察罕派他运送迫切需要的粮食到京师.他受到当时皇上妥懽贴睦尔的接见,并被赐予蒙古名字“扩廓帖木儿”,这是他以蒙古名字取代汉名“王保保”的开始.
王保保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仕元的汉人(特别是读书)一样,既完全认可自己人的汉人身份,又完全认可自己元朝臣子的身份。或许这是因为,政治和民族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看来,根本就是两回事儿。(至少他们觉得应该是两回事。)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