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歌内容,曹植的诗有什么特色?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6-02 00:37
- 提问者网友:相思似海深
- 2021-06-01 06:41
曹植诗歌内容,曹植的诗有什么特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秋
- 2021-06-01 07:24
一、慷慨任气骨气奇高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如是评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在同也。(1)由此看来,慷慨任气乃建安文人普遍共有的风格特征。而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主要是指曹植的诗中尤其突出地表现着这股慷慨、骨气。其诗作的慷慨、骨气具体体现在:
(一)感时伤乱、悲悯民生的忧生之嗟。建安作家生逢乱世,饱经流离,他们或半生戎马,或历经忧患,对生活感触多,体验深,因而,感时伤乱同情人民疾苦成为建安诗作慷慨之音的共同内容。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也曾随父南征北战,直至建安九年,曹操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占据邺城为根据地,曹植才过上了安定优裕的生活。可以说,曹植对当时丧乱现实有所了解。《送应氏》就是诗人笔下感时伤乱的力作。诗中描绘了战乱给社会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悲悯之情。
忧生之嗟表现为对生命的忧惧和对内心苦悲的嗟叹:人生一世间,忽若风吹尘"(《薤露行》),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日希(《赠白马王彪》)。像大多数建安诗人一样,曹植希望通过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而譬如朝露般短促的生命,尤其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时时折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更加激发了诗人对功名的追求;历经生活的磨难,诗人陷入深深的苦闷、悲哀、忧惧、愤懑之中。特别是建安25年曹操死后,曹植一直受到曹丕父子的打击和迫害,曹植时刻感到身轻于鸿毛,谤重于泰山(《黄初六年令》),终日提心吊胆,忧惧生命。生活境遇的巨变直接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曹植诗也从前期的乐观开朗、豪放俊逸变为后期的隐曲深沉、哀怨忧愤,然而那种慷慨任气的风骨却始终充溢侵人。
曹植后期诗作更多地运用比兴手法,间接形象地抒写内心的苦闷悲愤,因而显得隐曲深沉。如《吁嗟篇》以飞篷比喻自己迁徙飘荡的生活,《七步诗》用豆箕煎比喻骨肉相残;《种葛南山下》、《揽衣出中闺》等,以怨女思妇的口吻托物讽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愤激、无奈。孤魂翔故城,灵枢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赠白马王彪》),面对骨肉相残,生离死别,诗人则悲惧忧愤,感情的激流似喷泉直涌而上。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仓猝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赠白马王彪》)艰险的经历、复杂的心态,更加重了诗作的沉郁之气。故而曹植后期诗作更多忧生之嗟和愤激不平之气。
(二)建功立业、执著追求的慷慨之音。连年的战乱带来社会乱极思治的普遍要求,建不世之业,留金石之功成为那个时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3),而曹植对功名的追求尤甚。曹植一生忠爱君父,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又因曹植从小受父亲曹操雄才大略的影响,早年就发下皇......余下全文>>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如是评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在同也。(1)由此看来,慷慨任气乃建安文人普遍共有的风格特征。而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主要是指曹植的诗中尤其突出地表现着这股慷慨、骨气。其诗作的慷慨、骨气具体体现在:
(一)感时伤乱、悲悯民生的忧生之嗟。建安作家生逢乱世,饱经流离,他们或半生戎马,或历经忧患,对生活感触多,体验深,因而,感时伤乱同情人民疾苦成为建安诗作慷慨之音的共同内容。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也曾随父南征北战,直至建安九年,曹操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占据邺城为根据地,曹植才过上了安定优裕的生活。可以说,曹植对当时丧乱现实有所了解。《送应氏》就是诗人笔下感时伤乱的力作。诗中描绘了战乱给社会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悲悯之情。
忧生之嗟表现为对生命的忧惧和对内心苦悲的嗟叹:人生一世间,忽若风吹尘"(《薤露行》),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日希(《赠白马王彪》)。像大多数建安诗人一样,曹植希望通过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而譬如朝露般短促的生命,尤其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时时折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更加激发了诗人对功名的追求;历经生活的磨难,诗人陷入深深的苦闷、悲哀、忧惧、愤懑之中。特别是建安25年曹操死后,曹植一直受到曹丕父子的打击和迫害,曹植时刻感到身轻于鸿毛,谤重于泰山(《黄初六年令》),终日提心吊胆,忧惧生命。生活境遇的巨变直接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曹植诗也从前期的乐观开朗、豪放俊逸变为后期的隐曲深沉、哀怨忧愤,然而那种慷慨任气的风骨却始终充溢侵人。
曹植后期诗作更多地运用比兴手法,间接形象地抒写内心的苦闷悲愤,因而显得隐曲深沉。如《吁嗟篇》以飞篷比喻自己迁徙飘荡的生活,《七步诗》用豆箕煎比喻骨肉相残;《种葛南山下》、《揽衣出中闺》等,以怨女思妇的口吻托物讽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愤激、无奈。孤魂翔故城,灵枢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赠白马王彪》),面对骨肉相残,生离死别,诗人则悲惧忧愤,感情的激流似喷泉直涌而上。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仓猝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赠白马王彪》)艰险的经历、复杂的心态,更加重了诗作的沉郁之气。故而曹植后期诗作更多忧生之嗟和愤激不平之气。
(二)建功立业、执著追求的慷慨之音。连年的战乱带来社会乱极思治的普遍要求,建不世之业,留金石之功成为那个时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3),而曹植对功名的追求尤甚。曹植一生忠爱君父,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又因曹植从小受父亲曹操雄才大略的影响,早年就发下皇......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